周恩來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周恩來(1 / 2)

生平簡介

周恩來(1898~1976)

周恩來(1898~1976)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發生重要轉折。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並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歐洲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為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1923年被國民黨本部委任為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主持國民黨駐歐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國,在國共合作期間任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副黨代表等職,並先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務委員兼軍事部長,兩次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創建了行之有效的軍隊政治工作製度。1927年3月在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臨近上海的情況下,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趕走了駐守上海的北洋軍閥部隊。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國共合作全麵破裂後,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一起於8月1日在江西南昌領導武裝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1928年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後任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為保證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作的安全,為聯係和指導各地區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鬥爭,為發展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階段的大部分時間內,他實際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12月,離開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央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第一方麵軍總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紅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對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並繼續被選為中央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成發動武力拘禁蔣介石的“西安事變”後,任中共全權代表與秦邦憲、葉劍英等去西安同蔣介石談判,和張、楊一起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使團結抗日局麵的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他代表中共長期在重慶及國民黨控製的其他地區做統一戰線工作,努力團結各方麵主張抗日救國的力量,並先後領導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堅持國共合作,積極團結民主黨派、進步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國際友好人士,製止反共逆流,克服對日投降的危險。在1945年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組成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抗日戰爭勝利後,為製止內戰率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談判,並領導了國民黨統治區內黨的工作、軍事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1946年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解放戰爭,同時指導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任政府總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長;當選為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屆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三、四屆主席。擔負著處理黨和國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務。1949~1952年他成功地組織領導了國民經濟的恢複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均達到曆史的最高水平。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他領導了以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4年他提出建設現代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化目標,組織製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學發展規劃》,推動了國家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1961~1965年為糾正“大躍進”帶來的失誤,扭轉經濟困難局麵,他和劉少奇、鄧小平領導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使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他強調建成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主張經濟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穩妥,綜合平衡。他特彆關注水利建設和國防科技事業發展,並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對社會主義時期的統一戰線工作、知識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給予特殊的關注,指導這些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績。

他參與製定和親自執行重大的外交決策。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他協助毛澤東指揮中國人民誌願軍作戰,並擔負了後勤保障的組織工作,領導了中國代表團的停戰談判。1954年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協議,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撾、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他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使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積極貫徹。他先後訪問過亞洲、非洲、歐洲幾十個國家,接待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在非常困難的處境中,為儘量減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使黨和國家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維持國民經濟建設;為保護大批領導乾部和民主人士,恢複和落實黨和國家的政策,作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集團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在挫敗林彪、江青集團種種分裂和奪權陰謀活動中,起到了控製和穩定局勢的重要作用。他為開拓外交新局麵,實現中美緩和、中日關係正常化和恢複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貢獻。

1972年他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後,仍然堅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中國共產黨重新提出在中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目標,鼓舞了人民戰勝困難的信心。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1976年4月清明節前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大批黨員、工人、學生、乾部甚至士兵和農民,為了紀念他,也為反對當時還當權的“四人幫”,舉行自發的集會,被稱為“天安門事件”,並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對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抗議運動,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奠定了群眾基礎。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

大事年表

1898年――1920年

1898年

3月5日,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紹興縣(今紹興市)。

1910年

春,到奉天省銀州(今遼寧省鐵嶺縣),入銀崗書院讀書。秋,到奉天府(今沈陽市)入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後改名東關模範學校)學習。

1913年

春,到天津。8月,考入天津南開學校。

1917年

6月,南開學校畢業。9月,赴日本留學。在日期間,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

1919年

4月,離日本回國。參加五四運動,是天津學生界主要領導人之一。9月,參與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入南開學校大學部(後改為南開大學)學習。

1920年

1月,在領導天津學生愛國運動中被捕。在獄中宣講馬克思主義。7月出獄。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1年――1930年

1921年

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

1922年

6月,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負責宣傳工作。

1923年

2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其“旅歐之部”,任書記。11月,國民黨駐歐支部成立,當選為執行部總務科主任。

1924年

7月,奉調回國,9月抵廣州。10月,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宣傳部長。11月,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

1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2月,在中共廣東區委內改任常委兼軍事部長,參與領導黃埔軍校校軍進行第一次東征。8月8日,和鄧穎超結婚。9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第一師黨代表、東征軍總政治部總主任,少將軍銜。10月,參與領導第二次東征。11月,被任為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

1926年

2月,任第一軍副黨代表。3月,“中山艦事件”後,和毛澤東等主張反擊蔣介石,未被采納。12月,至上海,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秘書兼中央軍委委員。

1927年

2月,任中共上海區委軍委書記。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任總指揮。“四一二”事變後,主張“迅速出師,直指南京”,“政治不宜再緩和妥協”。5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12日,任中共臨時中央常委。8月1日,作為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領導南昌起義。

1928年

夏,籌備並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作組織問題報告和軍事報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任常委秘書長兼中央組織部長。11月回到上海。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是中共中央工作的實際主持者。

1929年

8月,兼任中共中央軍事部長。起草中央8月給紅四軍的指示信,口授並審定中央9月給紅四軍的指示信,闡明紅軍的任務、前途、戰略、發展方向等,指出毛澤東仍應為紅四軍前委書記。

1930年

3月,離上海去莫斯科。7月,在聯共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8月回上海。9月,和瞿秋白一起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主持召開中共六屆三中全會。

1931年――1940年

1931年

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12月,到中央蘇區首府瑞金,就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

1932年

10月,任紅一方麵軍總政治委員。

1933年

春,和朱德領導紅軍戰勝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麵軍總政治委員。

1934年

2月,當選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0月,參加長征。12月,在貴州黎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采納毛澤東的意見,決定紅軍西渡烏江北上。

1935年

1月,出席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議委托周恩來為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6月,紅一、四方麵軍會合後,在四川省懋功以北兩河口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代表中央提出紅軍應北上川陝甘創建根據地,得到會議一致通過。此後經過與張國燾的鬥爭,和毛澤東等率紅一方麵軍主力於10月到達陝北蘇區。

1936年

4月9日夜,和張學良會談,達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共識。12月,西安事變發生後,任中共代表到西安和張學良、楊虎城一起迫使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7年

代表中國共產黨在西安、杭州、廬山、上海、南京等地同國民黨、蔣介石談判,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7月,起草《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9月,到山西開展華北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和對日作戰工作。12月,率中共中央代表團到武漢,為中共中央長江局領導成員。

1938年

參與領導長江局所屬地區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推動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組建和發展。3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中將副部長。9月,參加中共六屆六中全會。12月到重慶。

1939年

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任書記,領導南方各省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推動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2月,到皖南新四軍軍部,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確定新四軍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方針、任務等。3月,回祖籍紹興,並指導浙江等省中共地下黨工作。6月返延安。7月,因墜馬右臂骨折。8月,赴蘇聯就醫。

1940年

3月,回到延安。5月,到重慶繼續主持中共南方局工作。

1941年――1950年

1941年

1月,皖南事變發生。國民黨封鎖消息,周恩來為《新華日報》書寫題詞和詩:“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嚴正抗議,並在中共南方局內部署應變措施。

1942年

組織中共南方局乾部參加整風學習。


最新小说: 異種入侵,開局覺醒SSS級天賦 龍神印 皇叔不經撩 醫道官途,從省保健局崛起! 和豪門導演假戲真做了[重生] 都快成仙了才拉我進穿越萌新群? 一往情深,傅少的心尖愛妻 一周一天賦:我成了吸血鬼狼人串! 守界人之四方山 鬥羅:超A天狐竟是千道流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