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在我國封建社會裡,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隻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苧翁,又號竟陵子。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複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門縣)。陸羽是個棄兒,自幼無父母撫養,被籠蓋寺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積公為唐代名僧,據《紀異錄》載,唐代宗時曾召積公入宮,給予特殊禮遇,可見也是個飽學之士。陸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不過晨鐘暮鼓對一個孩子來說畢竟過於枯燥,況且陸羽自幼誌不在佛,而有誌於儒學研究,故在其十一、二歲時終於逃離寺院。此後曾在一個戲班子學戲。陸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經常扮演戲中醜角,正好掩蓋了生理上的缺陷。陸羽還會寫劇本,曾\"作詼諧數千言\"。
天寶五載(746年),李齊物到竟陵為太守,成為陸羽一生中的重要轉折點。在一宴次會中陸羽隨伶人作戲,為李齊物所賞識,遂助其離戲班,到竟陵城外火門山從鄒氏夫子讀書,研習儒學。禮部員外郎崔國輔和李齊物一樣十分愛惜人才,與陸羽結為忘年之交,並贈以\"白顱烏犎\"(即白頭黑身的大牛)和\"文槐書函\"。崔國輔長於五言小詩,並與杜甫相善。陸羽得這親的名人指點,學問又大增一步。
公元775年(天寶十四年),二十四、五歲的陸羽隨著流亡的難民離開故鄉,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較北方相對安寧。陸羽自幼隨積公大師在寺院采茶、煮茶,對茶學早就發生濃厚興趣。湖州又是名茶產地,陸羽在這一帶搜集了不少有關茶的生產、製作的材料。這一時期他結識了著名詩僧皎然。皎然既是詩僧,又是茶僧,對茶有濃厚興趣。陸羽又與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過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樣對茶有特殊愛好。陸羽在茶鄉生活,所交又多詩人,藝術的薰陶和江南明麗的山水,使陸羽自然地把茶與藝術結為一體,構成他後來《茶經》中幽深清麗的思想與格調。
自唐初以來,各地飲茶之風漸盛。但飲茶者並不一定都能體味飲茶的要旨與妙趣。於是,陸羽決心總結自己半生的飲茶實踐和茶學知識,寫出一部茶學專著。為潛心研究和寫作,陸羽終於結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於上元初結廬於湖州之苕溪。經過一年多努力,終於寫出了我國第一部茶學專著,也是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的初稿,時年陸羽二十八歲。公元763年,持續八年安史之亂終於平定,陸羽又對《茶經》作了一次修訂。他還親自設計了煮茶的風爐,把平定安史之亂的事鑄在鼎上,標明\"聖唐來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樂為樂的闊大胸懷。大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顏真卿修《韻海鏡源》,陸羽參與其事,乘機搜集曆代茶事,又補充《七之事》,從而完成《茶經》的全部著作任務,前後曆時十幾年。
《茶經》問世不僅使\"世人益知茶\",陸羽之名亦因而傳布。以此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但陸羽無心於仕途,竟不就職。陸羽晚年,由浙江經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饒。至今上饒有\"陸羽井\",人稱陸羽所建故居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