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漆器展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中國古代漆器展

中國古代漆器展(1 / 2)

前言

中國曆來以“絲國”。“瓷國”著稱於世,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中國也是“漆器之國”。她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也是出土古代漆器最多的國家。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用漆樹的汁液塗在木器和陶器的表麵使它們美觀耐用。天然漆持有的防潮防腐性能,使這些塗層保存至今還光彩奪目。中華各民族在漫長的文明史中,幾千年來從不間斷地在發展漆工藝。

無論是在黃河、長江、珠江三條“母親河”流域,還是在東北、西北和嶺南,都有古代漆器出土。其數量之多、係譜之全,連考古學家都驚歎不已。它們造型各異、紋飾華美,使人目不暇接。

彩繪漆虎座立馬(戰國〕

連座高103厘米。湖北江陵李家台四號楚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虎座立風是楚墓特有的隨葬品,木質雕刻為胎,各部分可以拆裝。底座為蹲踞狀虎形,風以虛為底座昂首立於虎_上,背上插有表示龍角的鹿角。全器需黑漆為地,並以朱紅。黃。金。銀等色繪出風的羽毛、虎的斑紋以及風和虎的眼、喙、鼻等細部。這些花紋很有裝飾性,有明顯的程式化傾向。鹿角也髹黑漆並在技尖加彩。鳳頸誇張如振翅鳴叫,鹿角動勢很大。如雙翼展開。但尾短,稱“短尾鳳”。底座臥虎抬頭翹尾與風的動態相呼應。全器造型動靜結合,鳳欲飛不飛。虎欲動不動,其藝術價值早已超出一般的陪葬品,更像是一座紀念碑。

彩繪龍鳳紋內棺(戰國晚期)

長184厘米,寬46厘米,高46厘米。湖北省荊門市包山二號楚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此棺木胎,形狀為規則的長方體,內髹紅漆,外熏黑漆,棺外用紅、黃守三色彩繪龍鳳紋。蓋麵及兩側相板繪寫實龍鳳紋,以四龍四風為一單位作四方連續,結構對稱嚴謹。其小鳳的形態尤為生動,昂首振翅、長尾舒展,使用鮮豔的黃色,並壓在龍身之上,是地位顯要的主紋樣。龍一首雙身,以黑色描繪,並以金色繪羽鱗紋於龍身,色彩深重以襯托鳳紋。整個蓋麵和棺板紋樣用線流暢,色彩對比強烈,裝飾性強,是楚墓彩繪漆棺中難得的珍品。頭檔和足檔的紋樣為簡化變形龍鳳紋,除保留龍鳳的一些主要特征外,均已幾何化,與長台關楚墓出土的彩繪漆棺板畫法相似。以龍鳳和變形龍鳳紋樣裝飾棺木可能是楚國的一種習俗,漆棺彩繪的風氣在西漢得到繼承和發展。

彩繪透雕漆座屏(戰國中期)

長51.8厘米,上3厘米,下寬12厘米,通高匕厘米。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此座屏為木質,周身髹黑漆,用朱紅、灰綠、金、銀等色漆彩繪。外框長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隻動物,包括大蟒二十條,小蛇十七條,蛙二隻,鹿、鳳、雀各四隻。透雕部分由兩約對稱的圖形組成,兩組圖形完全相同,構圖十分穩定。每組圖形都以雙鳳。雙鹿圍繞著一個中心――鷙鳥搏蛇。底部浮雕以糾結的蛇、蟒和蛇吞蛙為主要內容。除邊框為直線外,鹿。鳳和蛇的輪廓均為曲線,形成有動感的韻律。各種鳥。獸、蛇、蛙都以寫實方法表現,但它們的動態和身上的羽毛、斑紋畢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規律,也更美。如左右兩隻鷙鳥各銜蛇兩條,我們可以想像在烏嘴下掙紮的蛇是如何醜陋,但這兩條蛇都盤成對稱的花結,委婉自由、玲瓏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這件座屏在藝術上極為成功,曆來被藝術史家看成是楚國漆工藝品的代表作。

彩繪漆鎮墓獸(戰國)

通高170厘米。湖北省江陵縣天星觀一號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此鎮墓獸有實心方木底座,底座四麵裝銅鋪首。獸身呈相背的雙弓形,以神卯插入底座。獸首分向左右,獸臉開在兩側麵,瞪目。闊鼻,口吐長舌直抵胸部。頭插兩對成年雄鹿的角,也可卸下。此角向兩翼張開,蒼勁有力、氣勢雄偉,增加了鎮墓獸的神秘感。全器髹黑漆,用紅、金二色開臉,並在獸身和底座上繪行龍紋、雷紋和幾何紋,色彩十分富麗。這種雙頭鎮墓獸多形體高大,人殮時拆開放入棺倍的頭箱中,是楚國大型墓的隨葬重器,其他地區的墓中均不見。

彩繪漆鎮墓獸(戰國早期)

高128厘米。河南省信陽長台關一號楚墓出土。現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此獸木雕彩繪,作蹲坐狀,頭插兩支彩繪鹿角,但已殘,僅存15厘米。兩耳尖而上翹;雙目圓而大,如獸目;口大,吐長舌,直垂到腹部;胸部繪出雙乳、背部雕有四個對稱的卷雲紋;前股上舉,持蛇作吞食狀。兩前肢由樣卯與獸身相接。此獸的眼、舌髹紅漆,耳、爪髹黃漆,其餘各部分皆髹褐漆,然後繪紅、黃相間的鱗。雙尾外卷。全獸各部分雕刻精巧,色彩也很豔麗。它與天星觀、雨台山出土的單頭和雙頭鎮墓獸皆不相同,以較寫實的方法表現。除歧爪齊全外,耳、目。眼、舌和鱗片均作具體描寫,由於眼大舌長,又操蛇噬吞,所以氣勢很不一般。它不但反映了戰國楚墓具有獨特的葬儀,也反映當時有很高的木雕水平。

彩繪獸首鳳形漆勺(秦代)

高13.3厘米。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九號秦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此勺木胎,造型新穎。它以獸首、鳥頸為把、鳥身為勺,後有平麵展開的三叉鳥尾。內髹朱漆、外髹黑漆,然後用朱色。褐色漆彩繪鳥的羽毛和獸首的細部。獸首烏身可能是一種龍首鳳身的神物。龍首鳳和鳳首龍在中國古代裝飾中並不鮮見。龍和鳳抽象化為幾何形再組合為一種紋樣的現象在楚漆器中尤為多見。這是使龍、鳳神性合一的現象。秦人有把奉雉神的習俗,雲夢睡虎地漆器中雉的形象經常出現,勺中的鳥身也有可能是雉。

彩繪雙耳長漆盒(秦代)

長27.8厘米,寬13.3厘米,通高11.8厘米。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九號秦墓出土。現藏湖北省雲夢縣博物館。

雙耳長盒是在秦代漆器中首次發現的。它由形狀相同的器身和器蓋扣合而成,橢圓形,兩頭有雙耳,蓋上與器底均有假足。如果打開器盒翻過來,就會成為兩件相同的盛器。此盒內髹朱漆。外熏黑漆,並用朱漆在黑漆地上彩繪紋樣。在器蓋和器身的假足內,以x形結構畫有逆對稱的變形鳥紋,紅黑關係正負互襯十分巧妙,直線與曲線的對比處理得也很和諧,從中可以看出秦楚文化交流之一斑。有人根據鳥頭的形狀認為是鸚鵡紋。在盒的肩部給有成雙的獸眼,雙耳則像鼻子,聯係起來看像一隻雙頭臥獸,不但造型彆致,而且生動有趣。

彩繪黑地漆棺(西漢早期)

長256厘米,寬118厘米,通高114厘米。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此棺是四層套棺的第二層,長方形,木胎。內髹朱漆,外髹黑漆。蓋板及四側邊緣飾帶狀卷雲紋。蓋板、兩側棺板和頭檔、足檔都繪有氣勢宏大的雲氣神獸紋。雲氣紋用瀝粉勾邊,施以朱、白、黃、綠、赭等色色漆,即所謂“五色雲”。它既不像秦代的雲龍紋有龍的局部隱約可見,也不似後代的團雲,而流動的長線條以“氣”為主,周圍還有流動而奔放的線條表小“風”,助長了雲氣的動勢。這些雲氣回旋繚繞像“回”字形,時而水平流動,忽而

直線上升,凝重而莊嚴。雲氣之間用堆漆法畫有神獸、仙人、鳥、鶴、豹、牛、羊、鹿、馬、兔、蛇等,其中還有騎馬、樂舞、格鬥、操琴、覓蛇等情節,主角是有角蹄足的怪獸,有人認為它與楚墓出土的鎮墓獸同類。所畫雲氣、神獸都在一個平麵中展開,無前後重疊,與漢代畫像五處理方法相同。但黑漆地色顯得深遠和神秘,彌補了層次不多的缺陷。全棺像宇宙天體包裹著墓主,似乎在迎接她的靈魂有朝一日走出棺停升向天際。

彩繪神八怪獸紋龜甲形漆盾(西漢早期)

長32厘米,寬20.1厘米。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八號漢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此漆盾角甲形,稱為“龜盾”。背麵曾去有木柄。兩麵髹黑漆,用朱漆彩繪。背麵在桐的兩測繪相向站立的人物各一。右側一人持杖,應為主人;左側一人戴豹尾冠,似為待從。這是墓主人生前的寫照。後上向下部繪一悍獸,前後各有一雲團、可能是龍作騰雲狀。龍之上有一神人,上身為人、雙腿像鳥。根據《中國美術全集?漆器》中彭浩的解釋,“神人應是墓主人的化身,正騎龍升天。”從盾的尺寸看,並非實用品,可能是陪葬用的明器,其中的漆畫表現墓主人死後升天的願望是很自然的。此畫用筆簡潔,是一種寫意的漆畫,十分難得。

彩繪七豹紋扁漆壺(西漢早期)

高48.5厘米,寬65厘米。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一六八號

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此壺木胎。分兩半銑斫製後膠合,為貯酒器,扁平腹,矮圈足,兩肩有一對銅質鋪首街環。壺身近似委角矩形,邊

線方中有圓,造型洗練古樸。壺內髹朱漆,外髹黑漆並加彩繪。側邊用朱漆繪變形鳥紋,其形式與楚漆器變形鳥紋基本相同。可見西漢時楚地漆器仍受戰國楚文化的影響。頂蓋四邊為雲紋,中間有一立豹昂首長嘯。腹部正麵用朱漆繪三隻豹作正三角形排列;背麵用朱漆繪三隻豹作倒三角排列。豹身斑紋用藍灰漆繪,其中三隻豹長有上翹的羽翼。七隻豹均用線勾,線條準確有力,富有頓挫變化。七豹形態皆不相同,個個形神兼備。動感很強。其中正麵右下角的捕獵神豹是最優秀者。兩麵的雲氣紋都作對稱結構,中間一菱形,空隙中穿插s形流雲。雲氣紋皆用藍灰漆繪,與黑地者較接近,使朱色豹紋十分突出醒目。這些雲氣紋用平塗畫法,形式已與戰國和秦代五龍紋有所區彆,更加抽象化。七豹中有三隻長翼,又都活動於雲氣之中,應為天上神物。根據《楚辭》可以確定是守天帝九重關(即天門)的虎豹之屬。

彩繪鴨嘴形柄漆盒(西漢晚期)

盒口徑17.5厘米,高11.5厘米,通長30厘米。安徽省天長縣安樂鄉漢墓出土。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此盒木胎,平口留底矮圈足,分蓋和底兩部分。鴨嘴形柄的上下橡分彆聯結在盒蓋和盒底上,然後用軸聯結起來。用手壓上喙盒蓋自然開啟,手鬆蓋即閉合,設計十分巧妙。盒內髹朱漆,外髹黑漆後用朱漆繪雲氣神獸紋,有龍、鳳、神仙等。鴨嘴形柄內髹朱漆,外髹黑漆,並用紅漆畫出頭、眼、嘴等細部,使之傳神。全器則像變形的鴨或鴨嘴的獸。它是集實用。便利和趣味性為一體的設計,是漢代“趣味性設計”作品之一。

貼金銀箔嵌瑪瑙珠漆七子奩(西漢晚期)

高14.5厘米,口直徑22.5厘米。江蘇省邢江縣甘泉鄉姚莊一○一號墓出土。現藏揚州博物館。

此奩木胎,有蓋,內裝七個子奩。奩內髹朱漆,外髹黑漆加彩繪、貼金銀箔花紋。查項正中貼銀箔六出柿蒂紋,柿蒂中心嵌一顆直徑約1.8厘米的紅瑪瑙。周圍每瓣各嵌一顆雞心形紅瑪瑙(多已脫落)。瑪瑙之間飾雞心形朱繪旋狀紋。外圈為貼金銀箔裝飾帶,紋樣已模糊,隻有幾組貼金箔的畫麵清晰,內容是羽人操琴、羽人騎狼等。奩蓋外壁三道銀扣形成兩條飾帶,內容為雲氣繚繞的山峰,以及雲、山之間的羽人祝壽、車馬出行、狩獵、鬥牛、六博、聽琴等。外底有一圈雲氣紋,中間是五個圓環相套,中間環內繪飛燕一隻,其餘四環內各繪一龍紋。以上裝飾是漢

代常用的雲氣神獸、神人紋樣,表現仙山上的仙人生活,與人世間的貴族生活相仿。羽人的體形、麵相均如常人,頭後流高髻,肩背部長羽翼。

奩內七個子奩均極小巧,造型也很彆致,有長方形二件、圓形二件、馬蹄形一件、方形一件、橢圓形一件,都是薄木胎。奩頂均貼銀箔柿蒂紋、嵌黃色瑪瑙。各奩裝飾風格與母奩相似,主紋樣是金銀箔貼雲氣神獸、神人紋。

這套漆備用料高貴。製作精美,並把貼金銀箔、嵌寶石、銀扣工藝和彩繪結合起來,是一件華麗貴重的漆器。當時的揚州(廣陵郡)使用漆器比較普遍,應是漢代漆器主要產地之一。

彩繪三魚紋漆耳杯(西漢早期)

長21.3厘米,高5.9厘米。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此杯木胎,器口橢圓形,雙耳新月形,平底。內外均髹黑漆。內底用黃、朱二色繪蓮花一朵,花形已圖案化。蓮花周圍有三條遊魚,充滿內底。魚身以黃色大筆寫畫,頭尾填紅色塊,十分熟練。花與魚多用紅、黃色,與黑地對比強烈。所顯風貌有彆於用紅。黑二色的漆器,與民間藝術善於用原色作畫的特點相似。以上的魚紋對元代以後民間青花瓷魚盤的畫法可能有一定影響。此杯外間緣和雙耳內外測繪波折紋,內口緣繪變形鳥紋,這都是楚漆器中常見的紋樣。

嵌銀箔漆砂硯(西漢晚期)

長19厘米,前寬9.8厘米,後寬8.2厘米,高6.6厘米。江蘇省邢江縣甘泉鄉姚莊一○一號漢墓出土。現藏揚州博物館。

此硯木胎,平麵呈鳳尾形,共有硯池和硯盒兩部分。硯盒半橢圓頂形,硯盒和硯池間有孔相通,並配有木雕羊首形栓,可將餘墨存入硯盒,用羊首形木栓封閉。用時取出木柱,餘墨即可流出。硯池表麵用手觸摸有砂粒感,此即漆砂硯的主要特征,它使出墨流暢,被認為與澄泥硯特點相似。此硯外部髹黑漆,外表裝飾華麗。以雲氣神獸紋為主,並貼有銀箔動物。硯盒頂上飾四出銀箔柿蒂紋,正麵盒壁有飛雁,左側飾虎,右側飾豹,後部飾一小鹿。硯池外側正麵飾一跪坐高髻羽人,對麵有一展翅的孔雀;左側飾猛虎和牛羊;右側飾武士鬥猛獸。硯底髹朱漆,用黑漆繪騰龍雲氣紋,龍脊突起有立體感。另外,硯底垂直立麵空隙上用黑漆繪一隻舞風。有人認為這裡的龍鳳紋樣表示“龍飛鳳舞”。

彩繪童子對棍圖漆盤(三國?吳)

直徑14厘米,安徽省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出土。現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盤旋製水艙,淺腹。內地由同心圓分為三層。中心朱漆地,繪兩童子在山前空地上相對舞棒,為“近鏡頭”特寫畫法,注重人物的神態描寫。除麵、目、手等重要處勾黑線外,其餘用“沒骨”畫法。遠山近地乾線處漸虛,使畫麵有深遠的空間感。童子圖外線一圈黑地彩繪遊魚。水草、蓮蓬紋樣,魚背魚勝暈染深淺,畫法寫實,甚至不難辨認魚的種類,遠遠超出西漢耳杯魚紋圖案化、概念化的手法,極為生動自然。外線是朱地彩繪雲龍紋,顯然是秦漢以來的傳統紋樣。盤背麵髹黑漆,邊飾一周雲龍紋,中央朱書“蜀郡作牢”四字。

彩繪宮鬨宴樂圖漆案(三國?吳)

長82厘米,寬56.6厘米。安徽省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出土。現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案是有足的盤;用以盛舉食物。此案為木胎,案麵長方

形,四線略高於案麵,緣上鑲嵌鎏金銅皮,背麵安裝四個矮蹄足。案內髹紅漆,四緣有數層裝飾紋樣,內容為雲氣紋、禽獸紋。背麵髹黑漆,正中朱書一“官”字。案麵中間是裝飾主體,即“宮闈宴樂圖”。宮闈指後妃所居之內宮,此圖應寫內宮室外庭院內的宴樂場麵。上列一排建築,窗內有人。左上角設帳,為帝王席。右列一平列為官吏、貴婦席。前景主要是百戲藝人的表演場麵,中間所演是“舞輪”。此圖以眾多的人物組成熱鬨而不紊亂的場麵,以三橫列為主要結構,百戲藝人的活動又很自然地突破橫列的刻板。所有人物皆不重疊,僅以高低區彆遠近。此畫的題材內容和構圖方法都與東漢畫像石相同。

彩繪季紮掛劍圖漆盤(三國?吳)


最新小说: 異種入侵,開局覺醒SSS級天賦 龍神印 皇叔不經撩 醫道官途,從省保健局崛起! 和豪門導演假戲真做了[重生] 都快成仙了才拉我進穿越萌新群? 一往情深,傅少的心尖愛妻 一周一天賦:我成了吸血鬼狼人串! 守界人之四方山 鬥羅:超A天狐竟是千道流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