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有園形和半園形兩種。據文獻資料和考古發掘證明,我國瓦當起源應追溯到西周時代。當時瓦的製作是先製成園筒形的陶坯,然後剖開坯筒,入窯燒造,四剖或六剖為板瓦,對剖為筒瓦。故“瓦解”一詞即源於此。板瓦用於屋頂,筒瓦覆蓋於兩行板瓦之間,真正開始有瓦當,大約在春秋晚期,起初瓦當上的主要紋飾多為獸麵紋,後來普遍向卷雲紋發展。到了東周列國,瓦當成一些大型建築的構件,發展迅速,鼎盛一時。各國燒造和使用的瓦當有所不同。
周的王城,主要是飾以各式雲紋的半瓦當;韓國主要是素麵的半瓦當和園瓦當,以及偶爾有雲紋的園瓦當;趙國素麵為主,同時有少量的三鹿紋和變形雲紋的園瓦當;楚國亦是以素麵的半瓦當和園瓦當流行;齊國的則流行一種樹木雙獸紡和樹木卷雲紋的半瓦當;同時出現“大齊”“天齊”等字樣的瓦當;燕國主要是以饕餮紋、雙龍、雙鳥和山雲紋半瓦當;秦統一六國後,瓦當無論在圖案形態、題材內容等方麵均發生了很大變化,更加豐富多彩,一時盛行各種動物圖案的瓦當,哪奔鹿、玄鳥、四獸、三鶴等,也有模仿銅器紋飾的瓦當。
漢代出現篆體書的文字瓦當,三國兩晉時期瓦當有鋸齒紋,王莽時流行一種“四神瓦當”即在瓦當上麵繪燒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形象,用以表示東南西北。東晉後期一開始加厚並壓印紋飾,為後世“滴水”的濫筋。到唐代“滴水瓦”普遍采用。
早期“滴水”與瓦身的夾角一般為直角,晚期則增至一百度以上,以利於流水外瀉,具有很大的科學性,更加顯示了我國古代瓦當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