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
〔摘要〕詩酒聯袂,寄意遣懷,既是文學史上的千秋佳話,更是酒文化窺測的不變傳統。這個傳統,是從陶淵明“寄酒為跡”開始的,對後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們的心靈感受以及他們的社會生活與吟酒詩作產生過極為深遠的潛在影響。本文擷采李白、杜甫、蘇軾、陸遊、李贄等唐宋明清詩作賞析,足見此風習一脈傳揚。“詩寄情、酒遣愁”,浪漫酒興催生文學藝術佳作的情結或可於茲稍得詮釋。
〔關鍵詞〕中國;古代;詩酒情結;人性自由;寄意遣懷;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139(200101013104
中國是一個釀酒、飲酒的國度,也是一個賦詩、吟詩的國家,很久以前,詩與酒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的酒,起源於遠古時期的農耕社會;中國最初的詩,大約也產生於這一時期。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最早的證據。它通過文字記載了305首古代無名氏的詩篇,其中有44首涉及到酒。可以說,首開詩酒文化之先河。從此,詩與酒便開始了它們在中國文學史與中國酒文化史的曆史長河中漫長而悠久的結伴航程。
但是,在東晉詩人陶淵明之前,酒中雖然已經積澱了若乾情感因子,仍然隻是作為創作素材之一種被吟詠入詩。荊軻謀刺秦王,酒酣辭行而歌《易水》;劉邦甫定天下,宴飲既醉而唱《大風》;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橫槊而賦《歌行》,反映秦漢時期,酒也隻是激發情緒而已。直至魏晉時代阮籍、嵇康,“也還是酒是酒,詩自詩”,兩者之間並沒有顯示出必然的內在聯係。
陶淵明是第一個有意識地將詩與酒“攀親結緣”,並在詩中賦予酒以獨特象征意義的詩人,“忘憂物”的指稱,便是他的發明。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潔的大詩人。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自敘說:“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儘,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活畫出自己嗜酒如命,隨意縱放的情貌。他有許多飲酒趣話,如“葛巾漉酒”等,成為後人常用的詠酒典故。作為詩人,他常“酣飲賦詩”,在其現存174篇詩文中,有56篇寫到飲酒,約占40%!他的飲酒詩主要表現自己遠離汙濁官場,歸隱田園的樂趣,稱頌從酒中品到的“深味”。這個“深味”,就是“漸近自然”的人性自由。讓我們欣賞他的佳作:
飲酒詩(之十四)
陶淵明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鬆下,數斟已複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這首詩頗能反映他歸隱田園,“酒逢知己”的樂趣,以及參與勞作,與民休戚的平等精神。
陶淵明的時代,是門閥士族的時代,政治黑暗,官場腐敗,且易招惹殺身之禍。他痛感世道險惡,又不願為五鬥米折腰,終於在42歲時棄官歸隱,躬耕終身。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說:“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一語道破了陶淵明詩酒中的深心。所謂“寄酒為跡”,即借詩酒寄意遣懷,抗衡濁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與自為。他的詠酒詩,首開風氣,為後人樹立了酒徒、隱士、詩人“三位一體”的風範,對後世文人的飲酒生活和吟酒詩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後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人的類似詩作中看到這種影響。
魏晉之後的隋唐,史稱“盛世之治”,既是中國酒文化的全盛時期,也是中國詩文學的全盛時期。唐代詩人以其開闊的胸襟,宏偉的氣魄,借鑒、揚棄了前人的詩酒流韻,轉而謳歌“盛唐氣象”。既有心神的澄靜,複具人性的高揚,活潑歡暢,飽滿健舉,創造出一種唐人特有的詩酒浪漫情調,使酒文化在這座古代詩歌的顛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著名的飲酒詩人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壇盛極一時的“雙子星”,也是日本人民熟悉和喜愛的民眾詩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一生顛沛流離,希求報國施才而不遇,“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是他一生遭際的寫實;杜甫(712—770,字子美,早年科場不第,一生窮愁,然工詩文。他的詩忠實反映了唐王朝安史之亂前後由盛而衰的時代變遷,被後人譽為“詩史”。據統計,李白現存詩文1050首,與酒有關的有170首,占總數16%左右;杜甫現存詩文1400多首,與酒有關的約300首,占21%;而在《唐詩三百首》選本中,明確提到酒的詩有46首,占15%強。讓我們來欣賞幾首這樣的詩作:
山中與幽人對酌
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曾多次隱居學道,野山深林之中,“傾事幽酌,顧影還獨儘”,這時他往往樂於獨斟自飲,飄然來去。如要尋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本詩中的“幽人”,想必是一位與之氣味相投,仙風道氣的高士。從這種獨特的飲酒方式看,李白確實得到了陶淵明“任真”的嫡傳。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之三)
李白
卻君山好,平鋪江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李白陪自己的族叔遊洞庭湖,酒與景似乎是他們之間的中心話題。這首詩開篇就提出要“剗卻君山”,已是不同凡響。接著說這平鋪的湘江水與洞庭湖也幻化成無限的美酒,醉得整個巴陵洞庭沿江沿岸層林儘染,萬山紅遍。這種比湖為酒,天地同醉的奇思逸想更是仙風邈邈,語驚四座,令人不由歎服。
月下獨酌(之二)
李白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醉,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這首詩,是李白稱頌飲酒的一篇熱情奔放的宣言書,是其一生中對酒的最高禮讚。酒為天地而設,酒為聖賢而存,酒是“通大道”,“合自然”的不二法門。這種李白獨悟的“酒中趣”,就是他所孜孜追求的率情任真,不累世俗,自由解放的理想境界,就是他借酒而造設的心靈天國。
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杜甫
山瓶乳酒下青雲,氣味濃香幸見分。
嗚鞭走送憐漁父,洗盞開嘗對馬軍。
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後寓居四川近十年。他的詠酒詩寫實的成分居多。嚴武是杜甫的朋友,鎮蜀時曾聘杜甫為節度參謀,並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貧困時常資助接濟他,這首詩的贈酒是其一例。蜀中釀酒素有傳統,青城山道士秘釀尤為著名,今日還留傳其名釀“洞天乳酒”。杜甫受酒後,即與鄰翁、漁父等鄉老朋友分享,一麵下棋消遣,一麵品嘗美酒,其田園樂趣於此可見。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儘餘杯。
杜甫貧居成都草堂時,門庭頗為孤{木妻}冷落。偶有傾心相與的朋友來訪,其欣喜之狀自不待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情景。詩題下原注:“喜崔明府相過。”明府,是唐人對縣令的一種尊稱。這位姓崔的縣令來訪時,杜甫邀約村鄰陪座共飲。杜甫的北鄰是一姓王的縣令,南鄰是朱山人,他們都好喝酒,卻不大講究菜肴的多少,可是熱忱待客的情誼卻很純真。舊醅,是開{缶雲}數日而沒有過濾的濁酒,其味易酸壞。而唐人好飲新釀製的酒,所以杜甫以舊醅待客為歉。
杜甫還有一首描寫盛唐時代文人浪漫飲酒風習的名作《飲中八仙歌》,在古代飲酒詩中堪稱絕唱:
飲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