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詩酒情結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中國古代的詩酒情結

中國古代的詩酒情結(2 / 2)

這首詩結構十分特彆。詩無頭無尾,驟起驟落,段與段互不相關,如同一架屏風,分彆展示著八幅酒徒畫像,每幅都用寫意的漫畫手法,寥寥數筆就活靈活現地勾畫出每個人獨具的神態,合而觀之,又能共同體現那個時代特定的曆史風貌。杜甫歌詠的“飲中八仙”,從其各自生平事跡看,多是欲有作為而難有作為,不得已沉湎於醉鄉,以排遣憂愁,忘卻世態昏濁,現實感極強,留人印象至深。

唐代詩人飲酒遣愁的詩句還有許多,譬如賈至的《對酒曲》:

對酒曲

賈至

春來酒味濃,舉杯對春叢。

一酌千憂散,三杯萬事空。

放歌乘美景,醉舞向春風。

寄語尊前客,生涯任轉蓬。

賈至(718—772,字幼鄰,玄宗時明經出身,肅宗、代宗時曾官至中書舍人、禮部尚書。其間,也曾坐罪貶謫汝州、嶽州,其詩多作於謫居嶽州時。這首詩詩意明白曉暢,淺顯易懂,是唐詩中貼近生活的寫意之作。

宋代詩人中也有類似作品,如陸遊的《對酒》:

對酒

陸遊

閒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

花好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鶯有情亦念我,柳邊儘日啼春風。

長安不到十四載,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環寶帶光照地,不如留君雙頰紅。

陸遊(1125—1210,號放翁,是南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詩酒生活首先是同抗金複國大業聯係在一起的,充滿了熾烈的情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是他一生奮鬥目標的寫照。這首詩,同樣貫穿了以酒澆愁,憂聖憂民的詩酒情結,反映了士大夫階層報國無門時普遍的心理感受。

在宋代詞人蘇東坡與辛棄疾的飲酒詩中,“破愁解悶”之外,還增添了無限野趣與友情:

飲湖上初晴後雨(之一

蘇軾

朝曦迎客豔重崗,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不杯當屬水仙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學藝術家,詩、詞、文、書法、繪畫全能。蘇軾並不擅飲,但頗好置酒招客,本詩所描寫的就是這種情景,他自己曾說:“天下之不能飲,無在餘下者;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這又為後世文人,開啟了新一流酒風。蘇東坡並且知酒、釀酒,著有《東坡酒經》專書,以及詠“竹葉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鬆花酒”等詩作,不少都可以直視為釀酒史料,留給我們一份珍貴的酒文化遺產。

好事近·春日郊遊

辛棄疾

春動酒旗風,野店芳醪留客。

係馬水邊幽寺,有梨花如雪。

山僧欲看醉魂醒,茗碗泛香白。

微記碧苔歸路,梟一鞭春色。

辛棄疾(1140—1207,字幼要,號稼軒,南宋著名愛國將領與浪漫主義詞人,一生戎馬抗金中,飲酒高歌,時發慷慨之論,但也不乏郊遊野趣之作。這首詞即是如此,寫他騎馬踏青,野店醉酒,山寺品茗,妙趣橫生。

總而言之,唐宋文人的社會生活中,詩酒風流是一個重要的方麵。而酒,往往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飲酒,在唐宋詩人的情感世界中,找到了創作靈感的媒介,想象豐富的奇妙載體。杜甫說:“醉裡從為客,詩成覺有神。”陸遊說:“詩情恰在醉魂中。”辛棄疾說:“醉時拈筆越精神”,蘇東坡更直呼酒為“釣詩鉤。”他們都有李白、張旭式的藝術創作感受,說明酒之於詩,功莫大焉!

除此之外,酒對於詩歌創作的情緒引動,環境氣氛的薰陶也具有獨特作用,酒對於詩歌創作的浪漫主義風格更是情有獨鐘。可以說,沒有酒,就沒有李白,沒有蘇軾,沒有陸遊,中國古代的浪漫主義詩歌將大為遜色。

酒為詩侶,詩見酒魂,詩酒聯袂而行的曆史演進,在古人心目中積澱為一種邏輯模式:飲酒必須賦詩。不論是群飲行令,還是自斟獨酌,詩情都應該是酒興的必然產物。這種詩酒風習,在唐宋以下的元明清社會也得到傳揚。讓我們再看看這一時期的幾首詩曲:

中呂·陽春曲·知幾(之三

白樸

不因酒困因詩困,常被吟魂惱醉魂。

四時風月一閒身。無用人,詩酒樂天真。

白樸(1226—1312,字仁甫,又字太素,號蘭穀。身當元代異族統治時期,寄居金陵,以詩酒自娛,始終不仕。他是元代著名戲曲家,散曲俊逸清麗。這首小令的主題是及時行樂,明哲保身,將生活之樂寄情於詩酒。但卻常常在飲酒作詩時,因吟不出佳句而苦惱。這種真率之情,彆具一格。

把酒對月歌

唐寅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

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詩複能酒,我今百杯複千首。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

唐寅(1470—1523,字伯虎,明代著名書畫家,能詩文,自恃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仕途失意,流落江湖,那位七百多年前已“仙去”的李白,便成為他心目中的偶象。這首詩,仿效李白“把酒對月”的真趣,於朗吟間傾注了無限景仰之情,並借以自況,傲視群倫。

九日坪上(之二

李贄

坪上無花有酒錢,謾將沽酒醉逃禪。

若言不識酒中趣,可試登高一問天!

李贄(1527—1602,號卓吾,彆號溫陵居士,明代著名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也是明代中葉浪漫思潮的代表人物。李贄並不十分擅酒,但“人召之酒則赴”,成為愛“逃禪”的佛徒,屢屢破戒。這首詩寫他在北國太行山麓友人家重陽登高,雖歎無菊花可賞,但幸而有酒買醉,可以聊寬鄉愁,並領悟酒中之趣的灑脫情味。尾句“可試登高一問天”的浪漫奇幻,秉承了李白、蘇東坡的風格。

酒不僅具有催發詩人創作靈感的作用,對於其他藝術家,也具有激化興奮的功能。晉代大書法家王曦之蘭亭雅集,曲水流觴之中醉書《蘭亭集序》,成為千古佳作。後來他清醒時又試寫了幾百次,都不能達到那種上乘的效果。唐代書法家懷素、張旭,醉書狂草,也成為妙筆絕品,後世難及。這一類藝術創作的靈氣與原因,隻可能在酒中去尋找。

對於文學家和作家,酒也有類似的激化創作的功效,明清時期尤甚。著名的文學作品《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每天著書均離不開酒,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貧困日子。一部《紅樓夢》,可以說是酒液中浸泡出來的作品,其中充滿了關於宴飲、配酒、酒儀、酒德、酒趣等知識與描寫,都寫得十分精彩。有人統計,全書120回中,共出現“酒”字580多次。從第1回甄士隱中秋邀賈雨村書房飲酒起到117回邢大舅、王仁、賈薔等在賈家外書房喝酒止,直接描寫飲酒的場麵共有60多處,平均每兩回就要寫一次飲酒。這樣的情例在明清其他小說裡也能找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以及桃園三結義等,都借助了“酒”作傳媒與線索,來鋪寫情結與文章。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描寫景陽崗武鬆打虎,以店家勸阻飲酒,“三碗不過崗”相烘托,更顯其醉後英雄本色;描寫魯智深醉鬨五台山,也以和尚飲酒,不守清規來加以反襯,增添其傳奇色彩,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留下了至為深刻的印象。這類文學作品中散發出來的酒文化韻味,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如此詩情,酒意,和彌漫酒香的文學作品傳到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喜愛和歡迎,在中日友誼和酒文化交流中譽為佳話,是很自然的事情。

最後,讓我們回到詩酒情結這個主題上,再欣賞清代詩人、駐日外交官黃遵憲先生在東京寫下的酒文化詩篇:

不忍池晚遊詩(之七

黃遵憲

薄薄櫻茶一吸餘,點心清露挹芙蕖。

青衣擎出酒波綠,徑尺玻璃紙片魚。

黃遵憲是日本人民熟悉的朋友,他在東京上野遊玩時寫下的這首詩,既反映了日本民俗喜愛清酒與生魚片的情趣,也透露出中日飲酒文化一衣帶水的交融關係,是今天中日酒文化交流的一個曆史見證。

附記:本文是作者1996年赴日本出席阪口謹一郎(1897—1994先生紀念館成立大會——“日本與中國的酒文化”,在會上演講的中文稿。文中參閱、汲取了各詩詞名家賞析研究的成果,尤其是蔡毅先生的觀點,限於文章體裁,未一一注明出處。

摘自《中華傳統文化網》


最新小说: 海賊:向元帥大人獻上忠誠 驚悚遊戲:從蘿莉開始無限逃生 家破人亡後我快死了,你後悔了? 給渣男養私生子?滾!離婚我亂殺 快穿:悲慘反派救贖計劃 誘她入懷,星際美人夜夜被親哭 我一個獸醫啊!你解鎖大醫係統! 重生成樹:開局賣子求活 弑神者:開局吞噬禁忌序列 暗戀他的第十一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