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年間,還有一大批寫貌人物畫家,如陳義國、殷季友、許琨、法明等。
這些畫家常在內庭畫人物,當時海內知名,殷黲與韋無忝合作過許多反映當時的政治肖像,如以唐高祖、大宗、高宗、武後、中宗、睿宗、玄宗為內容的《七聖圖》,以及高祖及諸王圖》、《太宗自定輦上圖》、《開元十八學士圖》等,都是當時的政治頌歌,得到唐王朝的重視。
又如畫張說等學士圖,擔心畫工手雜,圖不甚精,便令法明獨貌諸學士,還要先畫粉本,送呈審查。
稍後的錢國養也以畫肖像著名,唐人奏蒙曾評讚他“格律自高,足為出眾”
。
其他肖像畫的名家還有左文通、韋無蹤、朱抱一、李果奴等人。
直到中晚唐,畫者仍不乏其人,如周古言、李士昉、高江、車道政、常重胤等,都是名冠當代的肖像人物畫家。
李貞是唐德宗(李適)時期(780一804)的肖像畫家,他的《不空金剛像》,是流傳至今的肖像畫。
不空金剛,是真言宗的五祖之一,中國密宗佛教的第二位祖師爺,他是當時印度錫蘭島人,開元六年來中國,到大曆(代宗李豫)九年(774年〕圓寂於長安大廣寺。
李貞描繪的《不空金剛像》,以後被長安青龍寺的慧果和尚贈送給日本空海和尚,於元和(憲宗李純〕元年(806年)帶回日本,成為中日友好的曆史文獻,又是研究唐代肖像畫的曆史資料。
此畫人物結構關係準確,肌肉堅實,富有凹凸感的麵部表情生動,衣紋折疊有明有暗,線條細挺有力,是唐代肖像畫流傳下來的珍品。
韓幌是開元(玄宗李隆基)至貞元(德宗李適)年間的重要畫家字大衝,長安人。
生於開元十一年(723年),歿於貞元三年(787年),終年六十五歲,唐德東貞元初任右丞相,後封晉國公,擅長人物、田家風俗畫。
現存的《文苑圖》、《五牛圖》是他的代表作。
他畫過田家風俗,田家移居,村社圖,豐稔圖,村舍醉歸,村童戲蟻,集社鬥牛,山村春社等。
《石渠寶籍》對他的田家風俗圖,記之甚詳。
畫麵分為九段,描寫灌溉、收割、登場、持穗、揚穀、春確、篩、入倉等一係列的農家勞動過程,每段並有題句,含義深刻。
如第九段題雲:“天寒牛在牢,歲暮粟入廩。田父有餘樂,奚背臥簷庶。卻愁催賦租,胥吏來旁午。輸官王事了,索飯鬼叫怒。”
這種題句真可以和杜甫《三吏》、《三彆》,白居易的《賣炭翁》,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詩文相媲美。
據《唐朝名畫錄》所載:“韓幌,能圖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儘其妙。”
這說明了畫家熱愛生活並有高超的技藝。
他在任蘇州刺史和浙江都團練時,曾深入山鄉,與農民“共商濯田肥料”
,指導農民治水養魚,因為熟悉農村生活,所以畫作生活氣息比較濃厚。
他的《五牛圖》是以田家生活為主題的代表作。
曾收入北宋、南宋的內府。
畫麵布景簡練,僅有一棵小樹,著力地表現了牛的狀貌,五頭牛,各具不同姿態,或吃草,或翹首麵馳,或縱蹄而嗚,或回顧而舔舌,或緩步而趾行,神情生動,準確的描繪出牛的形體結構;著色也自然,畫出了牛的不同膚色,風格樸實,近似民間繪畫。
《文苑圖》是韓幌的名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絹本,設色。
圖中四個頭蹼頭穿袍服的文人在創作詩文,石旁還有一童子作磨墨狀。
人物造型逼真,動態似很精確。
這幅《文苑圖》的風格,與《五牛圖》有所不同,《文苑圖》勾筆簡細,微有頓挫和轉折的細線,尚留張萱的圓潤秀挺的筆風;而《五牛圖》卻以粗拙滯重的線型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