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大盛的漢代書法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隸書大盛的漢代書法

隸書大盛的漢代書法(1 / 1)

漢代從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因此,東漢隸書進入了型體嫻熟,流派紛呈的階段,目前所留下的百餘種漢碑中,表現出琳琅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後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的狂草開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為實用麵越來越小而漸趨衰微,但在兩漢璽印、瓦當和嘉量上還使用,並使篆書彆開生麵。康有為曾說:“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紹:

1)馬王堆帛書秦代末期和西漢初期的墨書手跡。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包括《戰國策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左圖和乙本(右圖等,它是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使前人爭論不休的西漢有無隸書的問題迎刃而解,所謂西漢無隸書,西漢無分書等說法不攻自破。《馬王堆帛書》用筆沉著、遒健,給人以含蘊、圓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獨具特色,既不同於簡書,也不同於石刻,縱有行、橫無格,長度非常由。有強烈的跳躍節奏感。總體反映了由篆至隸的隸變階段的文字特征。

2)西狹頌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篆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摩崖。此石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楊守敬評論說:“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文末刻有書寫者“仇靖”二字,開創書家落款之例。

3)埔閣頌漢代隸書摩崖。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裡橋埔閣頌》,與《西狹頌》為姊妹篇,建寧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刻,在陝西略陽縣白崖。此石字體多含篆書意味,筆畫圓潤,波磔不大明顯,但字形結體多取橫勢,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風格古樸中含沉鬱,所以清代萬經曾說字樣險怪,下筆粗鈍,而康有為評雲:“吾嘗愛《埔閣頌》,體法茂密,漢末已渺,後世無知之者。惟平原(顏真卿章法結體,獨有遺意。”(《廣藝舟雙楫?本漢》,可見此石對後代書壇的影響。

4)張遷碑全稱《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東漢碑刻。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在今山東東平縣。字體嚴密方整而多變化,於樸厚中見勁媚。用筆以方筆為主,方勁沉著、力氣雄健。碑陰的題名,書法更是流暢自然,為書家所稱道。

5)鮮於璜碑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於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此碑結字寬扁豐厚,整齊劃一,用筆瘦硬有力,骨肉雄渾,棱角之處方筆森挺,可謂斬釘截鐵,已開北魏切筆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氣勢渾穆剛勁,有茂密豐偉之感,近《張遷碑》,是漢隸中不可多得的品。

6)禮器碑漢代隸書。全稱為《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故又名《韓敕碑》,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刻,在曲阜孔廟,此碑字體工整方縱,大小勻稱,左規右矩,法度森嚴。用筆瘦勁剛健,輕重富於變化,捺腳特彆粗壯,尖挑出鋒十分清晰,是漢隸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極為精彩。書勢氣韻沉靜肅穆,典雅秀麗。翁方綱誇為漢隸中第一。此碑對以後唐代楷法的形成影響很大。

7)曹全碑漢代隸書。全稱《漢合陽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陝西博物館碑林。在漢隸中此碑獨樹一幟,娟秀清麗,結體扁平勻稱,舒展超逸,風致翩翩,筆畫正行,長短兼備,與《乙瑛》、《禮器》同屬秀逸類,但神采華麗秀美飛動,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實為漢隸中的奇葩。

8)華山碑漢代隸書。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範,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清代朱彝尊評此碑說:“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嶽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劉熙載也說:“漢碑蕭散如韓敕、孔宙,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若華山廟碑,磅礴鬱積,流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藝概》

9)史晨碑東漢隸書。碑體兩麵刻字,又名《史晨前後碑》,前碑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後碑全稱《史晨饗孔廟碑》。靈帝二年(公元169年)立,今在山東曲阜孔廟。書法工整,造型豐美多姿,波挑神采飛逸,章法疏密勻適,結構謹嚴而氣韻靈動,蘊藉跌宕,筆法筆意二者俱全。清代萬經《分隸偶存》中評論說:“修飭緊密,矩度森嚴,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在卒吏(乙瑛碑、韓敕(禮器碑之右。”楊守敬《平碑記》也說:“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10)乙瑛碑漢代隸書。全稱為《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吏碑》,刻於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六月,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東廡。此碑工整勻適,組織嚴密,筆法極有法度,粗細統一,間架結構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麗,尤其燕尾的姿態非常優美,是漢隸趨於規範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翁方綱稱其“骨肉勻適,情交流暢。”何紹基以為:“橫翔捷出,開後來雋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

11)石門頌漢代大型隸書摩崖石刻。全稱為《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結體大小不一,筆法瘦勁恣肆,雄健舒暢,頗饒趣味,今人祝嘉論此石刻曾說:“石門巧多於拙,瘦處多,肥處少,且喜用長勢,多用圓筆。布置巧妙,錯綜變化。”

12)衡方碑漢代隸書。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寧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原在山東汶上縣,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水泛決,碑陷,後邑人重立,今在山東泰安岱廟。此碑字體方拙樸實,以拙取勝,間架穩實厚重,如虎臥闋下。筆畫端正粗壯。筆筆如磐石,折角棱條分明,有嚴峻之態。章法行密字滿,於平正之中存欹斜之變。翁方綱說:“是碑書體寬綽而闊,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魯公正書之漸。”(《兩漢金石記》楊守敬《平碑記》也說:“此碑古健豐腴,北齊人書多從此出,當不在《華山碑》之下。”清代著名書法家伊秉綬隸書即源於此。


最新小说: 風靈月影,從我的世界開始 男科誤診,我竟嫁給了京圈太子爺 七零下鄉前,我用空間搬空仇家 玄幻:病太子召喚諸天,暴壓天下 殉葬三年,棄女歸來殺穿侯府 踹掉渣男世子,本宮轉嫁他死對頭 無敵劍聖 太子總覺得我貪圖他美色 快穿:嬌氣,但被大佬們追著寵 夢幻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