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群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東部,平涼市西郊,距城14公裡。主峰海拔米,遊覽區麵積89.8平方公裡。它背靠笄頭山,東望涇河川,南與關山相對峙,北和馬頭山相接壤。涇河、胭脂川南北環抱,在山前交彙。古跡勝景遍布於層巒疊翠之間。1994年元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崆峒山,雄踞西北,東瞰五嶽。古有\"西鎮奇觀\"、\"西來第一山\"之美稱。明代嘉靖時八大才子之一的趙時春曾評價崆峒山\"有北國山勢之雄,又兼南國山色之秀\"。
崆峒山是因何而得名的呢?崆峒一詞的含義又是什麼呢?在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和古代典籍《汲塚周書》中就有記載,說\"空同\"(空中的\"空\",同誌的\"同\")是指北鬥星正下方或北方的大夏、莎車、戎翟、月氏等十二部落氏族的統稱。由此可見,其原意是北方或北方民族,當後來專指山時才加上\"山\"字旁寫成\"崆峒\"。
崆峒山周圍數百裡是中華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伏羲、炎帝、軒轅都先後在這片熱土上誕生、駐足或埋葬。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曾西登崆峒,問道於廣成子,向其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這在《莊子.在宥》、《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山前的駕望山,山下的黃帝問道宮,山上的摩崖石刻\"黃帝問道處\"就是曆代人民對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的紀念。又據《穆天子傳》、《史記》和《漢書》記載: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也先後登臨崆峒,追尋勝跡,訪求長生不老之術。另外,據古典《述異記》記載?“崆峒山中有堯碑、禹碣\",可惜已經失存。
崆峒山還是道教發源地之一,一些古典書籍中屢屢記載了崆峒山的許多神仙傳說,特彆是記載說廣成子、赤鬆子曾在山中修煉成仙。因老子被道教尊為教主,《神仙列傳》中說廣成子就是老子的前身,所以,崆峒山被道教尊為\"天下道教第一山\"。東台絕壁上的玄鶴洞,傳說是廣成子座前仙童因犯教規被點化為玄鶴以後,棲息於洞內。崆峒山在秦漢時期,就有方士隱居,魏晉時期已有多處宮觀洞室,到北魏隋唐時道觀梵刹遍布山上各處,唐?“八仙\"之一的漢鐘離就曾到崆峒傳道。宋朝道人宋坡雲、朱有,元朝賀誌貞都曾在崆峒山修煉。明朝張三豐西遊寶雞金台觀後到崆峒修煉五年。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鬆後裔封為韓王駐藩平涼,韓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規模修建道教宮觀,把崆峒列為全國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全真龍門派第十代掌門苗清陽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傳,到建國前全山道教宮觀達40多處,道士百餘人,現已傳至第三十代。
另外,佛教在崆峒山也曆史悠久。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唐代時,山上佛教活動已具相當規模。據鑄造於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鐵鐘上的銘文記載,崆峒山中台至皇城的上天梯石台階就是仁智禪師在唐貞觀年間開鑿的,還有唐太宗為山上明慧禪院禦賜田地的記載。元朝,皇子忙哥剌被元世祖封為安西王,管轄陝、甘、川等地。安西王信奉佛教,主持修建了崆峒山東台寶慶寺,封自己的王相商挺為寶慶寺主持,並授銀質三品印,統管陝西、四川、西夏等路(省)的佛教事務。明代萬曆年間修建了中台淩空塔,明神宗皇帝還給崆峒山真乘寺藏經樓賜了匾額,皇太後給崆峒山佛教賜送經書三萬多冊。到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已達19處,現在崆峒山道佛並存,互讓互尊,有一種包納一切、雍榮大度的和諧氣氛,這成了崆峒山有彆於其他名山的獨特現象。
由於崆峒山悠久光輝的曆史,加之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觀,因而吸引了曆代文人、墨士、騷人、遷客。司馬遷曾慕名登臨;東漢大哲學家王符曾流連忘返;晉代大醫學家皇甫謐曾隱居山中采藥著述,研習針灸、著成《針灸甲乙經》。此後曆代文人名士有的雖沒有到過崆峒山,但題詠盛讚崆峒的佳篇妙筆,雲集霞蔚,洋洋大觀。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岑參、元稹;宋朝李清照、遊師雄、張亢;明朝李攀龍、趙時春;清朝王士禎、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民國於右任、傅作義、鄧寶珊。尤其是1986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平涼時,欣然命筆題寫了\"崆峒山\"三個大字。這些佳篇妙章,畫幅墨寶已成為崆峒山豐富的文化寶藏。
崆峒山在中古前又稱為\"笄頭山\"。漢時,笄頭道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北路第二站。西漢到唐宋,商旅不絕,駝鈴叮咚。另外這條路的崆峒山峽一段,兩山夾峙,地當要衝,扼七關之首,控製六原,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北宋韓琦、範仲淹;南宋吳介、吳璘等名將都曾在此督軍作戰。晉代符登,十六國時期的赫連定曾在此扼守。唐代劉昌、段秀實抵禦吐蕃,都借助\"高嶺崆峒,山川險阻\",而克敵製勝,所以在曆史上崆峒山在對外貿易、文化交流和抵抗強敵、保衛中原方麵曾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崆峒山也是中國武術發祥地之一。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就記載說:\"空同之人武\",李白在詩中讚道:\"世傳崆峒勇\"。崆峒派武術是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齊名的五大武術流派之一。當代傳人燕飛霞曾於1956年在全國武術觀摩賽時獲冠軍。1957年隨中國武術團赴緬甸表演,獲劍、槍、拳、掌、佛塵五項冠軍。崆峒武術與道教文化緊密相連,神秘奇詭,特點獨特,實為我國武術奇葩,目前正在進一步挖掘整理。
崆峒山除有悠久豐富的文化內涵之外,主要還在於其有山雄峰險,水秀穀幽,洞多石奇,林深花繁的自然風光和遍布山間的琳宮梵刹以及眾多的碑碣石刻,磚塔摩崖。崆峒勝景以峰為主體,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邃洞遍布,質揍荊鈷鯰舸小6⑽鼇20稀1薄18形逄ㄋ屏ǎ拿嬲箍v鞣迓磣谘降居五台之上,直插雲表磣谘獎庇行嗡品锘蘇鉤嵊傻姆锘肆耄褂凶慈緱褪薜氖ㄗ恿耄a4縵韉奶焯ㄉ健l焯ㄉ蕉行穩繢銜痰睦暇濉b磣谘轎饔寫淦遼健18蠖饃健v鞣迓磣谘蕉仙斐隼谘澹穩綹鰨媼俟取6娌運閃胄畢輪輩邈河,又名龍吸水1泵嬪嶸硌攏置\"鷂子翻身\"。西北麵笄頭山宛如古人頭上發髻。
崆峒山奇洞石室,多達七十餘處,著名的有玄鶴洞、廣成洞、歸雲洞、朝陽洞、三教洞,崆峒洞位於太和宮神座之下深不見底。許多洞高居懸崖之上,至今未有人進入過。
有山無水襯不出氣度,有水無山顯不出精神。山下崆峒水庫平湖如鏡,涇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所以崆峒山前峽又名彈箏峽。崆峒山北麵的胭脂河繞山而來,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繽紛,飄滿水麵,因而起名胭脂河。兩河一湖把崆峒山環抱其中,更顯出水色山光格外秀麗。古跡遍布的曆史名山,而且還是一座天然植物園,崆峒山不僅是一座風景秀麗,1984年被甘肅省政府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山上森林覆蓋率幾乎達100%。林深似海。草茂花繁,鬆柏蒼翠,藥材遍山。已知的植物有1000餘種。其中蕨類植物21科18屬30種,裸子植物6科9屬15種,被子植物97科397屬703種,古樹名木有紫果雲杉、油鬆、園柏、五角楓、遼東櫟、大果榆、絲棉木等近60棵。招鶴堂孔雀柏和鳳凰嶺千年華蓋兩棵樹的樹齡雖都在千年以上,但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崆峒山還有70多種野生珍稀動物,其中被列為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單的有禿鷲、金雕、雀鷹、鴟鶚、長耳號、白鶴、金錢豹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崆峒山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鼎力資助下,平涼全市人民齊心協力,開展了大規模的建設活動,對原?“九宮八台十二院\"的各項建築進行了維修和重建,加強了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經過十年的的艱苦奮鬥,古老的崆峒山今天終以嶄新的麵貌屹立在祖國的大西北,笑迎八方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