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茂
以崆峒山為載體和背景的崆峒文化是一個龐雜、內容豐富、具有明顯域特色的文化體係。如何認識崆峒文化的內涵和範圍界定,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崆峒文化是與崆峒山有關的宗教、建築、藝術、民俗、文學、醫藥、武術等內容的綜合反映;也有人認為崆峒山是\"天下道教第一山\"所以崆峒文化即是道教文化。這些觀點有失於片麵和狹隘,我們應當在更廣闊的時空背景中去認識和了解,下麵從曆史的角度對崆峒文化作一番考察。
1、從古老文化的起源上考察。
眾所周知,涇河和渭河流域是中華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兩條古老河流在史書中早有記載,如《尚書·禹貢》說:\"涇屬渭汭。\"春秋戰國時期,涇河是一條很有名氣的河流,它與漢水、黃河、長江並稱為四大河流,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有著神秘而崇高的位置。兩條河穀地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易於灌溉,交通方便,孕育產生了早期農業文明。崆峒文化除了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與古老的農業文明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
從考古文化上看,崆峒文化正好處在西部文化(有人稱為羌人文化)的中心地帶,如馬蓮河流域的慶陽、鎮原一帶是甘肅最早發現舊石器文化遺址的地方;葫蘆河中遊的秦安縣五營鄉有舉世聞名的前仰韶文化地灣遺址,渭河源頭的臨洮一帶有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遺址,而涇河上遊,崆峒山之下有著名的父係氏族文化安國文化遺址。這一係列事實說明,崆峒文化作為平涼地域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隴東、隴西文化有著必然的、內在的聯係。
再從中國古老神話傳說中看,以崆峒山為中心的平涼地區流傳的黃帝和廣成子的神話傳說與周邊毗鄰地區的神話傳說也有一定的聯係。東麵陝西黃陵和甘肅正寧子午嶺有黃帝的陵寢和祠廟,涇川縣回中山是傳說中西王母的故地,南麵寶雞金台觀相傳是炎帝故鄉;西麵靜寧、秦安的葫蘆河中遊是傳說中的\"羲皇故裡。\"顯然,我們考察崆峒文化,絕不能離開西部農業文明和流傳廣泛的神話傳說這樣一個曆史文化的大背景,否則,研究崆峒文化就隻能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認識崆峒文化豐富的內涵和它的活水源頭。
2、從絲綢之路的角度考察。
我們要把崆峒文化看作一個開放、不斷發展的文化體係,不能用孤立、靜止的眼光看待它,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位於絲綢之路文化帶上,無論是西學東漸,還是東學西傳,都對崆峒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崆峒文化是絲路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崆峒山的位置是很特殊的,它位於絲綢之路東段要地,是古都長安西來第一站。就隴山局部地區而言,這裡有密如蛛網的古代道路,構成了絲路東段的重要通道,其中雞頭道就是因為雞頭山(今崆峒山)而得名的。雞頭道東接回中道,西連隴關道,從古城平涼出發,過涇陽縣(今平涼市安國鎮油坊莊)越崆峒山,過安化縣製勝關(今涇源縣),可南下水洛、秦州。崆峒山周圍的古道還有回中道、六盤道、木峽道、番須道、隴關道等。
那麼,絲綢之路對崆峒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呢?自從漢代使者張騫鑿通絲綢之路以後,西方的文化藝術向東傳來,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崆峒文化也不例外.崆峒山淩空寶塔、平涼城寶塔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平涼的象征,其實,佛塔在古印度叫做\"窣堵坡,\"原指埋葬屍體和身骨的墳塚,後來專指埋葬佛骨的地方,有人稱它為舍利塔.佛教傳入中國後.印度佛塔與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相結合,才出現了我們常見的民族化的樓閣式多級磚塔。\"飛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佛教藝術形象,平涼的南石窟寺、石拱寺石窟中也有這種形象,\"飛天\"原是古印度的歌神(乾闥婆樂神(緊那羅,他們的職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釋,能歌善舞,周身散發著香氣,所以又叫香音神,隨著佛教的東傳,它和中國的繪畫藝術和審美觀念相結合,產生了那纖手細腰、體態輕盈、裙帶飄飛、自由遨翔的飛天形象。實際上,絲路文化對崆峒文化的影響除了建築、繪畫,還包括文學、語言、宗教、民俗乃至經濟生活等。
3、從拱衛帝京和邊關戰場的角度考察。
從地理位置上看,南北走向的隴山(今六盤山脈是古都長安和關中大地的西大門和屏障,平涼城和崆峒山自然也具有這種不可替代的、特殊的作用。古代史書說:\"秦隴之地,以山立郭,平涼山川,最為秀拔,襟帶西涼,咽喉靈武,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這段話是針對平涼政府講的,對崆峒山來說也是適用的,更何況崆峒山上在漢唐時期有一個著名的關隘——雞頭關,它的西麵有製勝關、六盤關,北麵有蕭關、木峽關,南麵有隴關、大震關,東麵有通梢關、驛馬關,這些關口在曆史上曾經是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戰場。
曆史上,平涼和崆峒山是邊疆要地,是各種軍事力量爭奪的焦點。西周時期,周人和戎族在太原、涇陽(今平涼、固原發生了長時期的爭奪戰,周穆王率領大軍西征,\"獲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遂遷戎於太原\"。西漢前期,北地、安定二郡是漢匈邊界之地,漢文帝十六年(前166年,匈奴十四萬大軍南下蕭關、朝那,攻略安定、雍(今鳳翔,焚燒回中宮,威脅關中。東漢初年,成紀人隗囂割據隴右,在隴山和崆峒山一線與漢軍展開了長達三年的拉鋸戰,他派部將王孟守雞頭關,控扼雞頭道.唐朝中葉,吐番兵東進,涇川、原州(今固原)、渭州(今平涼)、儀州(今華亭)成為唐蕃交戰之地。北宋時期,這裡又是宋夏邊界之地,《太平寰宇記》記載:儀?“西至馬峽鎮隴山蕃界三十裡。\"渭州\"西至安國鎮接連番界三十裡\"。這就是例證。這種拱衛帝京和邊關戰場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養成了平涼人民崇尚勇武、英勇善戰的傳統習慣,正如《漢書地理誌》所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獵為先。\"
顯然,我們研究崆峒文化,絕不能忽視這種特殊地理位置和崇尚勇武的民族傳統的影響。
4.從多民族聚居地的角度考察。
崆峒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更是一種民族文化,它是生活在隴山地區、涇河上遊的眾多的民族共同創造的。值得注意的是,曆史上這裡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群落,隨著曆史的發展,有的遷往他鄉,有的與漢族人民融合在一起,不管哪種情況,他們在曆史上創造的文化和精神財富深深地影響著漢族文化,也是崆峒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的組成部分。
崆峒山和隴山地區曆史上生活過的民族主要有,先秦時期的戎族,如烏氏戎、盧人、犬戎、義渠戎、混夷等;漢魏時期的羌族、氐族;唐宋時期的吐蕃、黨項;元明清以來的回族等。除回族外,其他民族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主要從事畜牧業,或者農牧業並舉;二是大多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現在,平涼方言和地名中尚保留著這種民族語言的子遺,如\"朝那\"、\"烏氏\"、\"莊浪\"等;三是這些民族大多崇尚勇武,驍勇善戰;四是有著各自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族傳統,如服飾、建築、婚喪、工藝品等。
由此看來,研究崆峒文化如不重視曆史上民族文化的積澱和影響,那麼所謂崆峒文化也就顯得乏味單調、蒼白無力。
5、從宗教發展史的角度考察。
宗教的起源是很早的,原始社會後期已有了原始宗教——多神教,崆峒山和涇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明產生地區之一,自然也是原始宗教產生的地區之一。從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看,崆峒山有三處齊家文化遺址,證明在三、四千年以前這裡有了人類的生存和活動,而傳說中的黃帝登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崆峒山的名字古已有之,大約在戰國時期,已經產生了黃帝登崆峒山問道的傳說,這在《莊子·在宥篇》中有明確記載。實際上,崆峒山和道教發生關係是很晚的事情了,這裡我們要把道家(一種哲學流派)和道教(一種宗教)區分開來。我認為,把崆峒山作為道教活動場所應當在三國以後,隻是由於道教崇尚\"無為\",道人行跡隱秘,世人難以確知他們的情況,所以史書中很少有這方麵的記載,為我們研究崆峒山道教發展史造成了很大困難。張春溪《崆峒山誌》介紹了包括黃帝、廣成子、赤鬆子、玉子等傳說中的仙人,也記錄了宋元以來有名的道人如黃居士、張三豐等。崆峒山皇城一帶保留下來的一些道教建築說明唐宋時期,崆峒山道教有較大的發展,而明朝平涼韓王崇信道教,捐資修建宮觀,使崆峒山道教發展進入了最盛時期。
與道教相比,崆峒山佛教發展史的脈絡是清楚的。佛教是東漢時傳入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大盛,隋末唐初,仁智法師在崆峒山中台之陽創建明慧禪院,修建了上天梯的石級和鐵鏈,這是崆峒山佛教發展史上的一樁盛事。後來,唐太宗給明慧禪院禦賜田宅,宋哲宗褒獎山寺抗夏眾僧,元朝安西王修建寶慶寺設蕃僧國師駐地,明朝平涼韓王大建寺廟等等。
因此,道教和佛教在崆峒山的發展史也是崆峒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否則\"天下道教第一山\"也就無從談起。
宋朝學者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今天,我們研究和宣傳崆峒文化,目光不能停留在崆峒山現存事物的表象上,而應當追根溯源,研究崆峒文化的曆史根源和演化發展,從而對它有一個全麵、準確的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