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群
崆峒山自古就有\"西鎮奇現\"、\"神州西來第一山\"之美譽,從宗教的淵源關係上講又被譽為\"天下道教第一山\"。詞語雖美,但遠不能準確地概括崆峒山的曆史文化內涵及自然景觀的品位價值。崆峒山1994年1月就被國務院批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12月底又被國家旅遊局首批通過為全國最高級彆即4a級國家景點。崆峒山確實是大自然賜予平涼人民的瑰寶,平涼人民應責無旁貸地宣傳她,使她名揚全國,蜚聲海外。應當如何準確地宣傳,我認為應從崆峒山的曆史文化內涵、自然景觀的品位及其價值方麵進行介紹說明。
一、曆史極為久遠,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1、崆峒山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登山問道的聖地。
據學者研究,甘肅東部的平涼、天水是上古三皇誕生之地,又是女媧、誇父的誕生地,文化極為久遠深厚。因此,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在其功業成就之後西巡疆界,親自登臨崆峒山,向在崆峒隱居的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這在《莊子.在宥》篇中有詳細記載,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記載了這件事,司馬遷本人曾親自登臨崆峒。他在太史公自敘中說:\"吾嘗西至崆峒,北過琢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他的記載應當是在博采眾說的基礎上謹慎作出的,當代台灣學者南懷瑾在著作中說?“黃帝遍學各種學問,最後西上甘肅的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又說:\"黃帝的功業,主要是起於黃河平原的東方與北方,而他的文化學術思想主要是得之於西北高原係統。\"還論述廣成子說,所謂廣成子,究竟有無其人,往往名號是代表一種內容,廣成子是集中國文化之大成的意思。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駕山,山下的問道宮,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黃帝問道處\"就是對這一千古勝事的紀念。
2、崆峒是古代北方民族團結融合的象征。
崆峒一詞在古代本無山字偏旁。它本是一個氏族部落民族語言的音釋。它所表達的是一個方位或這一區域所有部落的總概念。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記載?“北戴鬥極為空桐。\"意思是北鬥星正下方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塚周書》中更進一步解釋:\"正北的大夏、莎車、戎翟、月氏、空同、姑藏\"等十部族統歸空同。部族融合發展並消亡後,中心區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專用指山。其實古人對這一地域概念相當清楚,從唐代李白、杜甫,至明代呂大器,至清代林則徐詩中所提到的崆峒大體指一個大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大致範圍是東起河南汝陽,西至甘肅河西。中心區平涼可能就是商周時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
3、崆峒是古代著名君王巡幸出遊的西極。
由於軒轅黃帝西巡疆界,登崆峒訪名師而萬古留名。所以後世的周穆王乘八駿訪西王母於涇川瑤池,後又西登崆峒。秦始皇平定六國之後也西登崆峒,漢武帝處處效法黃帝,黃帝敗炎帝戰蚩尤,武帝也大肆征伐,同時西登崆峒。因武帝的登臨有司馬遷陪同,所以在《史記》中記載非常詳細。漢武帝並在平涼設立了中央的牧馬機構――軍馬場。這個機構一直沿續到明代,唐太宗也親自登臨。
4、崆峒是三教合一共尊共榮的宗教搖籃。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起源於東漢。而它的思想理論基礎卻是盛行於春秋以來的黃老之學,應當說黃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師。另據道教典籍說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煉的廣成子,而廣成子又是黃帝的老師,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譽?“天下道教第一山\"當不為過。據說秦漢時崆峒便有方士隱居,魏晉時便有道教宮觀。到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最後歸隱崆峒,崆峒山現存避詔碑一塊,上有皇帝兩次召見張三豐的詔書和張三豐避而不去的答詞。明代平涼是朱元璋第二十子韓王朱鬆的封地,永樂年間大興道教,韓王及王妃在崆峒極頂修建了太和宮。崆峒山還培育了一批儒家學者,最著名的有漢代的王符,他是和王充齊名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著有《潛夫論》。皇甫謐,朝那人,除大多數人熟知他是醫學針灸鼻祖之外,他還是博學多才的學者,《甲乙經》是我國針灸術最早著作。明代前七子李夢陽號崆峒子,還有\"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趙時春,以上四人早年都曾在崆峒潛心讀書,是崆峒的鐘靈毓秀造就了這一批學者文人的曠世才華。崆峒山還是佛教聖地,唐代仁智禪師開鑿了上天梯,宋代山上梵刹建有多處,現存宋靖國年間石經幢一通,上刻佛經。元代成吉思汗破西夏大營曾駐涼殿峽,死於清水,距崆峒不遠。後忽必烈帝師巴思巴及安西王相商挺都曾受命在山上督建佛寺,現有碑為證。通過以上簡略敘述不難看出,儒、釋、道在崆峒各個朝代雖互有興衰,但始終同處一山,互尊互讓,體現了中國文化包納一切雍容大度的廣闊胸懷。
5、崆峒是文人墨客登臨賞景抒發情懷的人間勝境。
崆峒除培育了一批學者才子、名道高僧之外,凡是親自登臨的詩人、墨客無不發出由衷讚歎,從唐代的李商隱到清代的林則徐、譚嗣同,到民國的於右任。李白、杜甫、白居易雖未登臨,但由於仰慕也寫下大量詩篇佳作。這些部是文化寶庫的一筆財富。
6、崆峒是中國五大武術流派崆峒派的發祥之地。
中華武術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以地名命名的流派有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崆峒武術源遠流長,體係完整,與道家文化緊密聯係,神秘奇詭。目前在日本的崆峒派第十代傳人燕飛霞96年、97年曾回山訪問,崆峒武術在日本已廣為流傳。
7、崆峒是古代關隴鎖鑰三秦咽喉的兵家必爭之地。
古代交通不便,六盤道未通之前隴山南北橫阻,而崆峒地處隴山中段,扼七關、控六原,山川險阻通道一線,是保中原守關中的重要通道,因此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遠古到清代,金戈鐵馬,有過數不清的故事。
8、崆峒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主要通道。
從長安出發到平涼的涇川沿回山南下天水為古絲路的回中道,直上平涼過崆峒後峽為笄頭道。從漢至唐這裡曾有過一段駝鈴叮咚,商賈不絕的勝況。
二、地形地貌極為奇特,自然風光極為優美。
1、崆峒是高海拔地區的丹霞地貌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五大名山都是花崗岩地貌或石灰岩地貌,據廣東中山大學教授、全國地質地貌學會理事黃進先生兩次考察的結果得出結論,崆峒山同廣東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樣同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崆峒處於高海拔地區,尤為珍貴,況且崆峒處於隴山和六盤山脈中部,而隴山六盤為石灰岩地貌,因此極具科研價值。
2、崆峒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自然保護的珍貴財富。
崆峒已知植物達千餘種,古樹名木多達上百種,堪稱天然的植物王國。山上動物百餘種,昆蟲千餘種,其中鹿、麝、鶴、豹、金雕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目前主景區五台皇城10多平方公裡,已對遊人開放,其它70多平方公裡則采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
3、崆峒山的自然風光多姿多態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崆峒以峰為骨.以林為肉,山峰雄偉,林海浩瀚。所以古人評價\"崆峒山水甲於關塞\",又評價\"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春觀桃花,秋賞紅葉,夏天翠綠,冬季銀裝,四季都有美景。特彆是忽而煙籠霧鎖,時而雲海飛瀑,朝觀日出,夕望殘陽都給人限享受。山上更有無數幽室深洞,許多山洞或處懸崖絕壁或隱密林峽穀,至今無人涉足,特彆是主要景區之外的70平方公裡之內的許多山峰,尤其是座落溝底的奇峰大明山和天然峽穀十萬溝,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狀態,這為今後的有計劃開發及發展探險旅遊都有廣闊景。在西北黃土高原能有知此多姿多態的奇景不能不說是大自然創造的一個奇跡。難怪譚嗣同登山詩中說?“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四望桃花紅滿穀,不應仍問武陵源。\"把崆峒山與世外桃源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