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城市,在漫長的曆史時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它是東北地區的政治中心,隻是在清朝以後,它的地位才被沈陽取代。
遼陽位於沈陽南麵約六十公裡處,遼河平原東緣的山前平原上。太子河從山地中流入平原,形成一個弧形彎曲,環繞著遼陽的東、北、西三麵,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太子河古稱為大梁水、梁水。現在所知,太子河一名最早出現在遼代的文獻中。
在古代,沿遼何平原的東緣,存在著一係列聚落,呈串珠狀南北方向分布。遼陽正是這些聚落間交通的必經之地。另一方麵,從遼陽沿太子河穀地向東南,可以到達朝鮮西部沿海平原地區。這裡一直就是朝鮮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顯然,在古代從中原地區到遼東半島,經過遼陽的這條路線是最方便的捷徑。而且,遼陽位於太子河的出山口處,扼製這條交通線的咽喉。遼陽城就是在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上發展起來的。
根據考古發現的大量石器時代遺物表明,早在原始社會,這裡就存在著人類聚居的聚落了。遼陽東部的遼東山地,古代森林繁茂,多山林之饒。遼陽西部為遼河下遊衝積平原,河湖縱橫,多漁澤之利。占據有利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的遼陽古代聚落,後來終於脫穎而出,躍居於周圍的其它古代聚落之上。在遼陽發現的有銘文的周代青銅器,不僅表明周朝與這裡的關係,而且也表明此時遼陽已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了。
根據文字記載,遼陽的最早名稱為襄平。戰國時代,北方的大國燕的勢力達到遼河以東,設置了遼東郡。遼東郡的郡治,就設在襄平。燕國修築長城,東到襄平。《史記?匈奴傳》中寫道:“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距胡。”根據這段文字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燕國將長城修築到襄平,是為了分隔開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襄平以南,為從事農業的民族,他們是從中原地區遷移來的。襄平以北,為遊牧民族,即胡人。遼東郡首府襄平顯然具有雙重職能,一是對居住在遼東地區的農業居民實行行政管理,一是對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監督和防禦。
實際上,早在戰國以前,中原地區的農業民族就不斷向遼東地區遷移。在周滅商後,殷商的遺民大批遷移到朝鮮半島,遼陽地區是他們從陸路到朝鮮的必經之地。在遷侈過程中,有的在沿途定居下來,是完全有可能的。
近代在遼陽、熊嶽、海城等地發現戰國時代的貨幣。根據錢幣上的文字,有的出於趙國,有的出於燕國,有的出於齊國。在遼陽的太子河附近,也掘得趙國的貨幣。這些事實說明,戰國時期,不僅燕國的人民大批遷移到遼東地區,其它國家的人民也大批向這裡遷移。
戰國時代六雄爭奪。燕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刺殺秦始皇夫遂。秦始皇大怒,派大兵征伐燕國。太子丹逃到大梁水附近,後被殺。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有遠見卓識的愛國太子,將大梁水改名為太子河。
秦滅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仍設遼東郡,首府在襄平。為了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秦派大將蒙恬築長城,東到遼東。
兩漢時期,仍沿襲這一建置。在今遼陽火車站附近,曾發現漢代瓦當以及大量漢代陶器,在遼陽附近地區,曾發現漢魏時代的墓群,表明這一時期的襄平仍位於現在的遼陽。
東漢末年以後,統治遼陽的政權象走馬燈似的不斷更迭。先是公孫度於東漢末年割據遼東,自立為遼東侯,稱平州牧,仍以襄平為首府。到他的孫子公孫淵時,為曹魏所滅,平州隨之而廢。晉朝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又置平州。此時平州的最高官員稱平州刺史,又兼東夷校尉,居襄平。這時的平州刺史,不僅管轄東北地區的漢族,還管轄東北地區的各少數民族,實際上是東北地區的最高行政官員和軍事長官。後鮮卑慕容氏取代晉朝而據有遼東。隨著慕容氏政治重心逐步移向關內,高句麗則逐漸擴展勢力,占有遼東,將襄平改名為遼東城。直到隋代仍將襄平城稱為遼東城。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征伐高句麗,攻陷遼東城,以其城遼州,但翌年又罷遼州都督府。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滅高麗,置安東都護府。遼陽一度為安東都護府的首府。
遼陽在曆史上曾是兵家柏爭之地,在這裡曾進付過多次大規模的攻守戰。
根據文獻記載,這裡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戰爭是三國時期司馬懿攻打公孫淵的戰爭。公孫淵為東漢末年割據遼東的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對曹魏政權陽奉陰違,表麵上臣屬曹魏政權,暗裡卻又和東吳孫權通好,最後終於和曹魏政權公開對立。於是曹魏政權派司馬懿討伐他。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馬懿大軍到達遼東。公孫淵派步兵和騎兵數萬,在今遼陽市西南約四十公裡處的太子河西岸高坨子附近掘壕以拒敵。當時該地稱遼隧。司馬懿虛張聲勢,擺出一副要從遼隧經過的樣子,但命大軍不聲不響地從遼隧的北麵渡河,繞過公孫淵的主力,直奔守備空虛的遼陽城。公孫淵急忙把軍隊撤到遼陽西南約七公裡處的首山以拒敵,被司馬懿打得大敗。當時正值陰曆七月,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大雨,遼河水暴漲,平地水深數尺,對包圍遼陽城造成了困難。當時軍心動搖,司馬懿下令,凡軍中有談論撤退者予以斬首。雨停天晴,完成對遼陽的合圍。於是,挖地道,堆土山,晝夜強攻,投射的箭和石頭如下雨一般。最後遼陽城內糧儘人相食,公孫淵成為孤家寡人,和他的兒子帶數百騎向東南突圍,被司馬懿大軍追殺於梁水之上。
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發生了又一次爭奪遼陽城的大規模戰役。此年,隋場帝下令發二十四軍征討高麗。該年三月,隋煬帝親率大軍圍攻遼東城。當時隋朝大軍會集於遼河西岸,高麗兵憑河險以拒守,隋兵不能渡河。隋煬帝命架浮橋三座。經過兩天激烈戰鬥,隋軍進到東岸,又乘勝圍打遼東城,久攻不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煬帝又親率大軍征討高麗。四月,隋煬帝渡過遼河,命諸將攻遼東城,雲梯、地道等各種辦法都使用了,從四麵進攻,晝夜不息,而高麗都有辦法對付。經過二十餘天的苦戰,仍攻不下,雙方都傷亡甚多。
爭奪遼陽城的第三次大規模戰役是在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此年二月,唐太宗親自統帥六軍從洛陽出發。四月,誓師於幽州城南。然後,派李統帥陸路之師,先渡遼河,攻打遼陽周圍的幾個城,打退高麗的援軍。接著唐太宗親自率領大軍越過泥淖的遼澤,過遼河。唐軍將遼東城圍困數百重,攻打了十二天,攻勢很猛,鼓噪聲震天,最後利用狂急的南風進行火攻,終於攻破。於是,唐將遼東城改為遼州。
唐朝末年以後,契丹族興起於遼河流域。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為遼太祖。阿保機在統一東北地區的過程中,首先攻占了遼東地區。他對遼陽城的經營給以極大的重視。據《遼史》記載,遼太祖宗神冊三年(公元918年),親自到遼陽城。在第二年。下令修築遼陽城,並遷渤海國的民眾充實遼陽,將遼陽稱為東平郡,設防禦使,大大加強了遼陽城的地位。
在遼太宗天顯三年(公元929年),將東丹國的都城遷到遼陽,連其民眾也一起遷來。原來,在唐朝時期,在今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東部直到東海之濱,興起渤海國,向唐朝稱臣納貢。它的首府稱上京龍原府,位於今黑龍江省的鏡泊湖附近。契丹興起,遼太祖將渤海國滅掉,派他的兒子到那裡做最高統治者,稱為東丹國。遼太宗天顯三年(公元928年),東丹國的都城從渤海國的故都上京龍原府遷到遼陽。此時,遼陽被稱為南京。當時的遼陽城規模很大,“高三丈,周三十裡”,有八門。城的東北角為宮城,南麵有三門,四角有角樓。當時的南京,有南北二市,早晨人們彙集於南市,傍晚彙集於北市。遼代崇信佛教,在遼陽興建了許多寺廟,有金德寺、大悲寺、駙馬寺等。當時的遼陽城,美麗而壯觀。
以後,在遼太宗天顯十三年(公元938年),將南京改為東京,同時又設置遼陽府,通常又稱東京遼陽府。這是曆史上最早使用“遼陽”一名。雖然,“遼陽”更早見於唐人詩文中,然而,那是泛指遼東地區,並沒有專指遼陽城。
太子河一名也是在遼代開始出現的。遼代還以東梁河和大梁水相稱。
金代,因金世宗的母親貞懿皇後李氏出生於遼陽,以及金世宗登基於遼陽,遼陽城處於非常榮耀的地位。根據《金史》的《貞懿皇後傳》和《世宗紀》記載,貞懿皇後,世宗之母,出自遼陽李氏家族。天鋪年間,被選入遼的都城上京,入睿宗宅第,生下世宗。後睿宗死,按照契丹族的風俗,女子若守寡,其亡夫的兄弟可續娶之,貞懿皇後不從此俗,於是出家為尼姑,號通慧圓明大師,並回到遼陽,營建清安寺。請安寺的規模很大,根據遼陽出土的《東京大清安禪寺英公禪師塔銘》所記,“貞懿太後以內府金錢三十餘萬,即東都建清安寺……有資巨百萬……金帛山積。”該寺廟的盛況由此可見一斑。貞懿皇後不僅建清安寺,後來於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又建佛塔。佛塔所在的寺為垂慶寺。她在臨終時,因對故鄉遼陽的感情,要金世宗將她葬於佛塔之中,不必與睿宗合葬。金世宗遵從母命,於清安寺內又建神禦殿,並將貞懿皇後所建佛塔增大,又於塔前建奉慈殿。
金世宗時所建的佛塔,後來雖又經過多次修茸,基本上還保持初建時的麵貌,是遼陽現存的最著名的古建築,俗稱遼陽白塔。塔高七十一米,為磚築八角十三層密簷式實心塔。塔頂有刹杆,各層懸有風鈴、銅鏡。塔的下部八麵都有坐佛、脅寺、飛天等磚雕像。整個建築的造形和雕像,藝術水平都很高。
金世宗在遼陽登基做皇帝,是遼陽城在金代的又一重要事件,也是遼陽城在金代居於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元代初期,稱遼陽為東京。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東京為遼陽路。明代設遼東都指揮使司,也以遼陽為首府。雖然曆史文獻中關於元代遼陽城的情況沒有詳細記載,但根據明代的遼陽城是在元代的舊基上修築的這一情況,可以推知元明兩代遼陽城的規模大致相同。
明代的遼陽城,從洪武五年(1372年)起,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築,最後一次於永樂十六年(1418年)完成。明代遼陽城“周長二十二裡三百九十五丈,高三丈三尺”,有九個城門。角樓有四座:東南為籌邊、東北為鎮遠、西北為平胡、西南為望京。其中望京樓規模雄偉壯麗,為所有角樓之冠。從四座角樓的名稱,可以看出當時遼陽城在東北地區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
遼陽在明代是東北地區的最大城市,這和遼陽城肩負的使命有密切關係。明代在東北地區設有兩個行政區劃單位或兩個都司,一是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另一個是奴爾乾都司,管轄東北的北部和烏蘇裡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奴爾乾都司管轄的主要是從事遊牧和漁獵的少數民族地區,遼東都司管轄的主要是農業地區。顯然,從經濟上來看,遼東都司是最富庶的,作為遼東都司首府的遼陽,其繁榮和發展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另外,明朝在遼陽駐有重兵,負有對整個東北地區進行軍事監督的使命。
明代是遼陽居於東北首位城市的最後一個朝代。努爾哈赤率領大軍攻破遼陽,把遼陽作為都城隻有短暫的幾年。隨著努爾哈赤遷都到沈陽,沈陽就取代了遼陽的地位,躍居為東北的最大城市。在整個清代時期,遼陽退居為設在沈陽的奉天府營轄的一個縣,它的地位大大衰落了。
新中國的成立給古老衰落的遼陽帶來了新生。三十多年來,在老城西麵,建起了許多工廠和學校。特彆是近年來,隨著遼河油田的開發,在遼陽建起規模巨大的石油化工廠,給遼陽市帶來蓬勃興旺的景象。
由於遼陽的地理位置優越,南麵和東南麵是鞍山和本溪,西麵是遼河油田,北臨東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沈陽,南麵有大連、營口為出海口,沿太子河兩岸,有阡陌連片的稻田,可以預見,隨著地區性的開發,遼陽的經濟將會以石油和石油化工為重點,作為沈陽的姊妹城而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