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驛紹興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它起源於公元前490年的勾踐小城,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
勾踐是春秋越國的一位著名君王。越國是越部族所建立的春秋列國之一。這個部族原來活動於會稽山、四明山以及浙東的其他丘陵山地,過著象《吳越春秋》一書中所描述的“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的狩獵業和遷徙農業的生活。它們北部的寧紹平原,有著豐富的水土資源。但是,由於這個地區是一片潮汐出沒的沼澤地,土地泥濘而斥鹵,要到那裡定居墾殖,不僅需要解決當時力所不及的農田水利問題,而且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飲水和燃料也都存在困難。因此,除了崛起於平原深厚衝積層上的許多孤立丘阜周圍,已經建立了若乾聚落以外,整個平原還處於一片洪荒的狀態。
越王勾踐即位於公元前496年。他即位後,隨即把他的國都從會稽山內部的峴大城,遷移到山麓衝積扇的平陽,作為他進入平原的第一步。可惜他的強鄰吳國,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就侵入他的國境,大敗越軍。越王勾踐被迫到吳國首都即今蘇州去作人質,直到公元前490年才獲得釋放。返國後,他沒有再進入會稽山區,而於當年在今紹興城區建立了他的新都小城。
越王勾踐擇地建都的戰略思想,可以從他的謀士大夫範蠡的一句話表達,範蠡說:“今大王欲國樹都,並敵國之境,不處平易之都,據四達之地,將焉立霸王之業。”這就是他決心要把國都從閉塞的會稽山移往廣闊的寧紹平原的理由。
寧紹平原以曹娥江為界,分成東西兩部分。今紹興城位於這片平原的西部,北濱杭州灣,南接會稽山,具有負山麵海的形勢。城東西兩側,各有曹娥江和浦陽江作為屏障。今紹興城恰恰座落在這片平原的中心,地理位置是十分優越的。當然,地理位置是一個大前提,建立都城的條件還必須考慮當地的具體自然環境。前麵已經提到,寧紹平原是一片潮汐出沒的沼澤平原。在這裡,即使建立一個普通的聚落,也必須利用平原上的孤丘地形,更何況建立一座都城,考慮當然更須全麵。今紹興城地區,在東西約二點五公裡、南北約三點五公裡的範圍內,衝積層上崛起的大小孤丘達九處之多。其中較高的是海拔七十六米的種山、海拔五十二米的蕺山和海拔三十二米的怪山三座,構成三足鼎峙的形勢。在這樣一片平易四達的平原中心,竟存在著這樣一處孤丘羅列的勝境,這當然是立城建都的理想地址。
由於吳國的大軍隨時可以入侵,勾踐必須抓緊時間,建築一座足以抵抗吳軍入侵的堡壘。因此,他選擇了在九處孤丘中最高的一處,即種山的東南麓興建。種山,以後又稱臥龍山、龍山或府山,是一座略呈西南――東北走向的孤丘。山的北麓陡峭,南麓緩傾,從西南到東北有六個高阜。其中第四高阜最高,而第五高阜南麓坡地最廣,有足夠的土地可以建立宮室,並從事墾殖。這一帶又富於泉水,使都城的飲水不虞匱乏。都城西北以種山為屏障,不僅具有有利的小氣候條件,而滿山林木,提供了燃料的來源。範蠡又在最高的第四高阜上建造了一座飛翼樓,即今望海亭,其實就是了望台。當時,錢塘江口從南大門入海,從飛翼樓可以北眺江濱,對吳國的軍事行動,了如指掌。
就這樣,越國在很短的時間裡,建成了這座周圍隻有一公裡稍多的國都兼軍事堡壘,使整個部族有了一個新的、堅強的政治中心。於是,緊接著小城的建成,範蠡又在小城的外圍建築了城周大於小城十倍的大城,把這個地區的大部分孤丘都包圍在內。可以設想,在範圍廣闊的大城之中,除了街衢、河渠、屋宇、工場等以外,還有許多牧場和耕地。小城是越國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堡壘,大城則是越國的經濟中心和生產基地。小城的迅速建成,為大城的興築贏得了時間;而大城的興築,又為小城保證了給養,進一步鞏固了小城的基礎。從此,小城和大城就結成為一體,稱為大越。這就是越國的國都。而越王勾踐以此為基地,實行了他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複興計劃,終於覆沒了吳國;並且北上稱霸,成為一個大國。
秦統一中國後,在今浙江和江蘇南部建立會稽郡,郡治設在今蘇州,把越國國都大越改名山陰,作為會稽郡的一縣。從此,直到後漢中期的三百餘年中,紹興沒有較大的發展。這是因為,勾踐滅吳稱霸中原後,於他在位的第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把國都從大越遷到琅邪(今山東膠南縣附近)。紹興從那時起,從一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下降為一個部族的後方基地,地位有了明顯的削弱。秦始皇統治這個地區後,這裡無非是會稽郡下的一個屬縣,而且他又把原來的越族居民強迫遷移到今浙西和皖南,雖然從北方遷來一些漢族居民填補,人口一時必然有所減少。因此,曾到過這個地區的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這裡“地廣人稀”。漢武帝時代,這裡還作為關東貧民的移居地區,直到後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才實現了大體上以錢塘江為界的所謂吳(郡)會(稽郡)分治。江北為吳郡,郡治仍在吳;江南為會稽郡,郡治在山陰。吳會分治的本身就是地區生產力發展的反映,山陰從一個普通的縣,又一躍而成為一郡之治了。
吳會分治不過十二年,會稽郡守馬臻在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主持了鑒湖圍堤工程。以郡城為中心,築堤長達“一百二十七裡”,使會稽山麓線以北,郡城以南,形成了一個麵積超過二百平方公裡的人工湖泊。鑒湖工程的興修,首先說明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已有建造大型水庫的需要,同時也說明這個地區的人口有了增長,因而才有可能動員大批勞動力投入這個工程。鑒湖工程在此後的近一千年中,為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和紹興城市的經濟繁榮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紹興城市的發展,從吳會分治以後就開始加速。到了東晉,由於北方移民大量湧入這個地區,出現了“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興盛時期。由於鑒湖水利工程的效益,這裡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山陰已儼然一番大都會景象。加上山清水秀,風景美麗,因此不僅一般移民遷入,不少顯要的北方家族,例如王羲之、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也都來此定居。王羲之等四十二位著名文人學士,曾於永和九年(公元353年),集會於會稽山下的蘭亭,成為我國文化界在曆史上的一件空前盛事。作為名勝古跡的蘭亭和作為書法藝術的傑作的《蘭亭》,至今仍然聞名於世。
由於人口的增加、生產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大,山陰縣終於在南北朝陳代(公元557589年)劃分成為山陰和會稽兩縣。以郡城中心南北流向的一條小河為界,這條小河在一般的紹興地方誌中稱為城河、市河或府河。河西為山陰縣,河東為會稽縣。郡城從此出現了兩個縣治,也說明了這個城市的規模。
到了隋唐時代,這裡成為越州州治。隨著手工業發展的加速,絲綢工業中的“越綾”,陶瓷工業中的“越窯”等,都開始名噪一時,促進了城市的進一步繁榮。唐長慶年間(公元821824年),在越州任刺史的著名詩人元稹,曾一再寫詩誇耀越州風景的美麗,州宅的宏偉,城市的繁華,甚至用“會稽天下本無儔”這樣的詩句來讚美這個城市。唐朝末年,中央政權削弱,四方紛紛割據。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吳越王錢,定杭州為吳越國西府,是吳越國的首都,定越州為吳越國東府,是吳越國的行都。錢本人曾幾度駐節越州,擘劃經營,建樹甚多,進一步促進了這個城市的發展,奠定了越州在南宋初期成為臨時國都的基礎。
南宋初年,金兵南下,宋高宗於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從杭州渡錢塘江來到越州,駐蹕州廨。但由於金兵尾隨而來,宋高宗於當年十二月從海上去溫州,次年四月才再度返越州,以州治為行宮。越州作為南宋的臨時首都,為時一年零八個月之久。在這一年多時間裡,這裡成為南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整個城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官商人等和大量北方移民的湧入,促進了城市建設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宋高宗於建炎四年(1130年)後改元為紹興元年(1131年),而且為了紀念他的最艱難危險的日子在越州站穩了腳跟,因此就讓越州“升州為府,冠以紀元”。從此,越州改為紹興府,紹興作為這個城市的名稱就開始了。儘管朝廷於紹興二年初離開紹興去到杭州,但紹興從此成為王室陵寢所在,即日後的宋六陵。朝廷的宮學也在此創辦。人們把紹興稱為陪都,同時又是南宋重要的文化中心。
越王勾踐在種山東南麓建造小城之時,這裡不過是周圍一公裡多的一座小小城堡。就在不久大城建成後,由於人口稀少,生產力較低,必然也是聚落稀疏,屋舍簡陋。但當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一位名叫王十朋的狀元在種山頂巔俯覽這個城市時,景象就完全不同了。他說:“周覽城,鱗鱗萬戶。”又說這個城市的建設是“棟宇崢嶸,舟車旁午,壯百雉之巍垣,鎮六州而開府。”完全是一個大都會的氣派了。
南宋一代中,紹興的城市建設,的確成績斐然。即使與不久以前的北宋相比,其發展也可說一日千裡了。以居民住宅區為例,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城內的街坊名稱,據當時編纂的《越州圖經》的記載,屬於會稽縣的有二十坊,屬於山陰縣的有十二坊,總共三十二坊。但到了南宋嘉泰年代(12011204年),府城內的廂坊建置已經驟然擴大,全城計有五廂九十六坊,正是大中祥符年代的三倍。在這五廂九十六坊之中,又設置了照水坊市、清道橋市、大雲橋東市、大雲橋西市、龍興寺前市、古廢市、驛地市、江橋市等八個集市,組成了城市內部的商業網,嘉定十四年到十七年間(12211224年),又在府城內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的大規模城市建設,除了把羅城和水陸城門作了一番修繕外,對城內的道路、河渠、橋梁等,也都作了一番新的規劃和修建。紹興城市的廂坊建置、街衢布局、河渠分布等,從此大體定局,直到清末以至民國,都沒有較大的變化。
自從清末起的近百年裡,由於國內的反動統治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以致生產停滯,民生凋敝。紹興人民也和全國人民一樣,蒙受了多年的災難,城市建設在這段時期裡陷於停頓。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由於日機的轟炸,繼之以占領,城市更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到了解放前夕,紹興已經成為一座生產落後、市容蕭條、人民生活困苦的城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紹興開始了它的新生。一係列的社會改革,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城市麵貌的改觀。解放以前,這裡是個隻有幾家小工廠的消費城市,現在,城市工業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而釀造、製茶、瓷器、絲綢等具有傳統曆史特色的工業,獲得更大的發展。具有悠久曆史和崇高聲譽的著名產品,例如紹興黃酒、平水珠茶、越窯瓷器等,都在產量和品質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擴大了國內外市場。交通運輸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紹興是從杭州到寧波的鐵路線中途的最大城市,是寧紹平原西部的公路網中心,而水鄉澤國的自然條件,又使城市的水上交通四通八達。整個城市,如今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1982年,國務院公布我國第一批曆史文化名城,紹興成為第一批二十四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也批準了紹興城市的總體規劃。根據這個規劃,紹興將被建設成為一個具有水鄉風光的曆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並且又是一個以釀造為特色的輕工業城市。
兩千多年以來,這個城市確實稱得上文化發達,人物薈萃。至今,市內和市郊,擁有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七十五處。這些名勝古跡,現在正在不斷地複原和修葺。兩千多年以前建有越王宮殿的臥龍山,已經成為全城最大的公園。除了重新建造的越王殿和其他越宮遺跡外,這裡還有飛翼樓遺址,越大夫文種墓、唐宋名人摩崖題字等許多古跡。登臨山巔,遠眺會稽山的峰巒連綿,氣勢雄偉,古代鑒湖的平疇沃野,河湖如網。古人所說“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山光和“山yin道上行,如在鏡中遊”的水色,可以一覽無遺。此外,城市以內還有《吳越春秋》中傳說的從東武飛來的飛來峰,即怪山,今稱塔山。這是越王勾踐建造我國曆史上記載的最早的天文台和氣象台――怪遊台的地方。越王勾踐訓練美人西施歌舞的土城,即西施山,在東郊城下。這些都是兩千年以前的遺跡。另外象南宋愛國詩人陸遊遊覽賦詩的沈園,明代著名畫家徐渭的故居青藤書屋,以及秋瑾故居,魯迅故居等,也都修繕得煥然一新,供人們遊覽和憑吊。
紹興是個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個文物豐富的名城。在這樣的城市裡,人們在稽山鏡水的美好自然環境中,回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和“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故事,吟誦陸放翁“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守得鬆亭關”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等愛國詩篇,傳頌近代先進人物例如秋瑾、魯迅等光輝業績,必能激起振興中華、建設紹興的壯誌豪情,今天,紹興人民正在再接再厲,把這個曆史文化名城建設得更為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