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合肥(1 / 1)

陳懷荃安徽的省會合肥,是座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又是在新中國誕生後興盛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

合肥位於安徽省中部。這裡,北倚江淮分水嶺,南臨巢湖,西望大彆山區,東出滁(塗)水河穀,正處在江淮之間的中心地位上。在它周圍,大部分是崗衝起伏、壟畈相間的丘陵地帶。總的地勢是西北偏高而微向東南傾斜,在東南一角有較開闊的平地與巢湖北岸的衝積平原相連。地麵標高,一般都在十二到四十五米之間,突出在西郊的大蜀山,海拔二百八十四米,是最高點。施水,今名南肥河,發源在今肥西縣長崗店與長豐縣土山之間的溝衝裡,順分水嶺東側南流,在將軍嶺附近,與西側的肥水(東肥河)上源比較接近,形成分水嶺的一段比較狹窄的蜂腰地帶。在曆史上,很早以來就利用這樣的地形,在合肥與壽春之間開辟出水陸相輔、比較近便的通道。南肥河由這一帶向東南流貫市區,再南到施口入於巢湖。全長約七十公裡。這一河流,既為市區的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一部分水源,下遊又有航運之利,古往今來,都與這個城市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大約在戰國末年,公元前三世紀四十年代左右,壽春已經發展成為淮上的通都大邑,江淮交通又有新的發展,於是在沿肥、施二水通道的南端,就相應地又有一個新的城市興起。這就是合肥。因此,《史記?貨殖列傳》指出“郢之後徙壽春,亦一都會也,”接著就說:“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與閩中、於越雜俗。”由戰國末年開始,到西漢前期,合肥與壽春南北相輔,在北連中夏、南通閩越的經濟交流中,南來的土特產品通過江湖之間的水運,抵達施水肮運的終點,然後與北來會集在淮上而出於肥水的中夏各類物資相交換。所謂“受南北潮”,是指南來北往的水運。而由施口上合於肥口,合肥城市正是這一段運道的起點。合肥之名,當是由此而起。在合肥附近,又有逡遒(肥東梁園南)、成德(壽縣瓦埠鎮附近)、橐皋(巢湖市柘皋鎮)等縣邑。這些城邑的興起,又進一步促進了中夏與東南各地經濟交流的發展。在這種經濟交流日益繁盛的發展形勢下,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之間,就成了中夏與東南各族人民相互融合的中心。在這一帶,就出現了與東南各族人民“雜俗”的現象。

在三國鼎立、南北分裂的局勢中,江淮之間成為魏、吳對峙的戰場,多數城邑淪為廢墟。當時,割據江東的孫吳,以建鄴(南京)為都城,在巢湖入江的濡須水口(約在今無為江壩附近)建立強固塢堡,以為江防的要塞。曹操經營淮南,在占有壽春及其附近的沿淮地之後,公元200年以劉馥為揚州刺史,單馬造合肥空城(約在今水西門外肥河西北一公裡許),以為淮南的前衛陣地。於是魏、吳雙方的步卒和舟師,都出入於巢湖、東關(今無為、含山兩縣間裕溪水的隘口),展開水攻陸戰。曹操曾多次由合肥南下,直逼濡須口等沿江各地,孫權也經常親領大軍由濡須北上,圍攻合肥。公元215年,當曹操以大軍親征關中的時候,屯守合肥城的隻有張遼與樂進、李典等將領帶領的七千人,而孫權卻乘機率領十萬之眾前來圍攻。在此兵力懸殊的緊迫情況下,張遼挑選“敢從之士”八百人出城應戰,身先士卒,直衝到孫權麾下,大戰於逍遙津北。孫權倉皇躍馬過橋,逃到橋南,才幸免於難,接著就解圍而去。這是魏軍守衛合肥一次有名的戰役。

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遠壽春”,在魏軍的堅守之下,吳軍多次來攻,雖未取得重大的勝利,但是它的舟師“據水為勢”,可以直抵城下,往往對城防造成較大的威脅。壽春的援軍,因路程較遠,有時也不能及時趕到。公元233年,魏都督揚州諸軍事滿寵,便在城西約十五公裡處的雞鳴山東麓,建一新城。這座城就是有名的合肥新城。這個新城的遺址,至今還有一些遺跡可見。這裡,既有險可依,又距肥水可行舟處較遠,由壽春來援,也較近便,吳軍來攻就更感困難了。

魏明帝曹睿說:“先帝(曹操)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這種“必爭”的地理形勢,正如後世的論者所說,合肥是“淮右噤喉,江南唇齒”,在南北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

魏晉之際,由合肥東出塗水直逼建鄴的通路,也有所發展。公元250年,吳在堂邑(江蘇六合)堵塞塗水,圍築塗塘,以淹北道,指的就是這一通道。當時,王淩在壽春,正想乘機起兵,便請求出兵伐吳。司馬懿知道他有異謀,沒有允許。隻有塗水上遊修建了滁陽城(約在肥東梁國鎮東北二十公裡處),加強守備。到公元280年平吳時,琅邪王司馬出塗中,就是由這一路進軍的。

東晉南北朝時,合肥是建康西麵的門戶。公元321年,晉元帝以尚書戴淵為鎮西將軍鎮守合肥,就是北防侵及淮上的石勒,西備荊州的軍閥勢力王敦。公元506年,北魏軍攻占了合肥城,梁豫州刺史韋睿堰肥水浸灌城垣,戰勝了北魏軍。從此,這座古城因地勢過於低窪而逐漸趨於荒廢。

隋初,在合肥設置廬州,以韓擒虎為廬州總管,立鎮置戍,作伐陳的準備。公元589年進軍伐陳時,韓擒虎一路,由合肥出橫江(和縣東南大江渡口),渡至采石,就是首先攻入建康的主力之一。

唐宋以來,沿用廬州的建製不改。唐初,在故城東約四公裡的肥河南岸一片高地上,開始營建新城,稱為“金鬥城”,沿城北的一段肥河也稱為“金鬥河”。經唐宋兩代五百多年的發展,到南宋時期,城北沿河兩岸,成為商棧和手工業作坊比較集中的市場,市麵比城內繁榮,形成了“鎮大城小”的現象。同時,金人渡準南侵,廬州首當其衝,多次為金軍所騷擾。1169年,南宋朝廷下令促修廬州城,知廬州郭振在朝廷詔令的督促下,就較大規模地擴建這座州城,把城垣擴大到河北,使金鬥河水和兩岸的市場都包括在城內。在河水出入城垣之處,後來又修建有東西兩個水關。這座城垣,稱為“鬥梁城”。元明兩代,又不斷加以增修和加固,1511年,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軍轉戰淮北,廬州震動,當地官府惟恐農民軍前來攻城,便急忙加固城防,將東西水關封閉,使河水改從城外北濠流過。這就形成了現代合肥舊城的規模。

宋金戰爭中,廬州為淮西要地,南宋愛國軍民常在這一城下打擊渡淮南侵的金偽軍。例如1131年,廬州知州王亨領導城中軍民大破偽齊軍。1134年,嶽飛部將牛皋增援廬州,在城下追擊金兵。1141年,楊沂中,劉、王德諸路軍會集於柘皋,大破金兀術的鐵騎十萬之眾,取得有名的柘皋大捷,乘勝收複廬州。到南宋末的1238年,蒙古大將察罕,帥兵號稱八十萬圍攻廬州。南宋守將杜杲率領城中軍民堅守,火燒攻城的高壩,又在城中築高塔架炮轟擊敵、軍,再乘勝出擊,敵軍敗去。這些戰役,閃耀著這座曆史名城的光輝。

元代統一全國後,在合肥設置廬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明初,升廬州為廬州府,直轄於南京,清代仍為廬州府,分屬於安徽省,領合肥、廬江、舒城、無為州和巢縣,共四縣一州。辛亥革命後,取消府州的建製,保留合肥縣。全縣麵積六千多平方公裡,為全省第一大縣。

古代廬州城號稱險固,向有“天生重慶,鐵打廬州”的說法。但是,卻經不起農民軍鐵掌的打擊。例如1642年張獻忠智取廬州,就是一次比較有名的攻城戰役。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轉戰在淮西,在進攻廬州之前,先有化裝成商販的士兵布滿全城,又在中途截獲趕赴城中的學使徐之坦,用學使的轎服儀仗進入城門,然後舉炮為號,內外夾擊,這座“鐵廬州”就輕易地被粉碎了。

在太平天國革命戰爭中,當太平軍奠都天京、攻克安慶之後,廬州城就成了臨時的省會,為江北地區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太平軍多次攻奪此城,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1854年,太平軍將領胡以晃、曾天養第一次攻克廬州城。清巡撫江忠源,兵敗投水死。布政使劉裕珍和其他官員數十人被擊斃。廬州知府胡元煒被迫投降。1858年,英王陳玉成再次攻克廬州,在城南四十公裡處的三河鎮全殲清兵六千多人,擊斃巡撫李續賓和湘軍頭目曾國藩之弟曾國華等文武官員四百餘人。第二年,又大破清兵於城西官亭,俘前布政使李孟群等人。英王陳玉成鎮守廬州數年,威震一時,在城內有英王府(約在今省博物館內)。1862年安慶淪陷之後,陳在北撤中為叛徒出賣,壯烈犧牲。

辛亥革命以後,合肥一帶的地方封建勢力依然根深蒂固,對外的水陸交通仍舊依靠古老的南肥河和驛站官道。到三十年代初,才有勉強可以通行汽車的公路通往安慶等地。1934年,淮南鐵路修通,但也無法改變這裡的閉塞、經濟發展遲緩的落後麵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5月合肥淪陷。長達七年之久的軍事占領,更使這座古城遭受嚴重的破壞。抗日戰爭結束後,儘管合肥成為一個臨時省會,但城市建設卻毫無起色。在建國前夕,合肥全城隻有五點三平方公裡,而實際建成區還不到兩平方公裡。在城內,一條陳舊不堪的前大街和半截子後大街,算是政府機關和商店的集中區。東門外沿河有一個破爛的碼頭。火車站隻有幾間平房,每天的客運量不過三四百人次。到處斷垣殘壁,垃圾成堆,汙水遍地。“淮南重鎮為金鬥,白屋蕭條誰為哀!”這樣的衰敗現象,正是當時腐敗混亂政局的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正式建立了合肥市,將原合肥縣分為肥東、肥西兩縣。到1964年又分壽縣、定遠和肥東、肥西各一部分新設長豐縣。現在,長豐、肥東、肥西三縣都是合肥的市轄縣。

建國初朗,合肥市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2年,正式確立為安徽省的省會。

安徽省自1662年開始分省以來,直到建國前夕,在長達二百八十多年間,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堪稱為首府的中心城市。建國以後,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中,合肥已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城市。這才真正發揮地居全省中心的地理優勢,使安徽省有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省會。

現在的合肥市,全市麵積已經擴展到四百五十多平方公裡,人口總數到1982年達八十一萬多人,已經初具一個大城市的規模。新的城市布局已經初步形成,全市道路總長二百六十多公裡。道旁植樹近四百萬株。新建各式樓房八百多萬平方米。今天的合肥,到處高樓聳立,道路寬闊,綠樹成蔭,顯示出一派興旺發達的城市新貌。城市的水源,除了直接引用巢湖水之外,還在南肥河上遊建有董鋪水庫,庫容兩億四千多萬立方米。在兩肥河之間的將軍嶺建有渡漕,開通淠史杭灌溉工程的滁河乾渠,航船可以深入到皖西山區。南肥河下遊的航道也經過全麵整治,全年通航無阻。現在的南肥河,遠非曆史上的施水舊貌可比了。

現在的合肥市,工交生產事業的發展,已經具有比較雄厚的基礎。工業生產,在建國後的三十多年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已有冶金、機械、電子、化工、輕紡、儀表、建材、食品等門類的企業六百五十多個,職工十六萬多人,年產值近二十億元。所生產的四百多個大類產品,除供應國內的需求之外,還遠銷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合肥的交通運輸事業更有飛速的發展,現在,民航、鐵道和遍布全省的公路網,使合肥成為全省的交通中心。每周有多次班機和直達快車通往京、滬、穗等主要城市。公路的直達班車也每天開住南京、武漢、信陽等地。新建的駱崗機場是國內的大型機場之一。淮南鐵路正在修建複線。即將興建的浦(口)信(陽)鐵路和合肥安慶九江鐵路,已列為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這兩條鐵路建成以後,華東地區又將增加一個新的鐵路樞紐。

現在的合肥市,有全國著名和省重點高等院校十餘所,占全省高等學校的半數以上。中專、技校和普通中學共有一百多所,小學二百多所,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科研機構有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院和其它專業研究機構。各研究機構除專研本專業的研究課題之外,還協同省科協和省社聯開展各種學術活動。近年來,全國性的和省內的各科學術活動,還有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活動,都相當活躍。安徽省博物館是國內有名的博物館之一。

逍遙津公園在市中心區的東北側,因三國時張遼的戰地而有名。在這個公園的南麵有明教寺,又名教弩台,傳說為曹操教強弩以禦吳舟師處。包河公園在市中心區東南,原為舊城的南護城河,中有包公祠,都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有名。此外,西郊的大蜀山建有革命烈士陵園,巢湖也正在準備開辟成為遊覽區。


最新小说: 重生成樹:開局賣子求活 弑神者:開局吞噬禁忌序列 暗戀他的第十一年春 萬界入侵,開局摸屍劍仙天賦 逆天醫王 讓你當書童,你替少爺科舉中狀元 都市第一至尊 傅總彆跪了,夫人直播閃婚了 我在日本獨自修行 李雲龍亮劍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