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和金江陵又稱荊州,位於今湖北省江漢平原西部,素稱“九曲回腸”的荊江北岸,沮漳水由此入江。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文化發達。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就說過:“荊州北據漢沔,利儘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明末清初的曆史地理學家顧祖禹也說:“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強。”正因為江陵是處於這樣一個水陸交通要衝的地理位置上,所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成了楚國的國都,而後又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即使在和平統一的時期內,它也往往是封王置府的重鎮,不失為一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江陵是《禹貢》九州中的荊州之地,春秋戰國時為楚所有。至楚文王時,楚國的國都由丹陽(今湖北枝江,一說秭歸)遷至江陵,當時稱為郢都。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於此設郢縣,又分置江陵縣,並隸南郡,而江陵為郡治。項羽改南郡為臨江國,漢初複為南郡。至東漢,郢縣省入江陵。三國時,江陵先屬蜀,後屬吳,吳荊州治江陵。晉代州、郡仍治江陵。梁元帝時曾以江陵為都城,西魏又以江陵封後梁主蕭為蕃國,也以此為都。隋代江陵仍為南郡治。唐初改南郡為荊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改荊州為江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複為荊州。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荊州為江陵郡,並置南都於此。五代屬南平國,江陵為國都。宋屬荊湖北路,元為中興路治,明清時為荊州府治。辛亥革命後,屬湖北荊南道,不久道廢,縣屬湖北省領導。建國以後,一直是江陵縣和荊州地區領導機關所在地。
江陵的曆史悠久,城垣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六百多年之前,楚文王都郢之後,郢城就有土築的城垣,至今它的遺跡猶如巨龍一般盤桓在江陵城北的大地上。秦將白起破郢之後,繁華一時的楚郢都遭到了大規模的毀壞。奉漢時的江陵縣和南郡治所,隻得南移到楚郢都以南的楚渚宮(楚王彆居之宮)原址上建立。《水經注》就有記載說:“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官矣。”因這裡“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稱江陵。”最初在江陵構築城牆的是三國時蜀國守將關羽。晉代的桓溫又加拓建。不過,這時期的城牆不是磚城,而是土牆。到五代十國時期,南平王高季興出於割據稱雄的目的,驅使勞動人民挖掘周圍幾十公裡內的墓磚構築磚城。《舊五代史?高季興傳》就說:“荊南舊無外壘,季興始城之。”南北宋之交,江陵城牆經“靖康之亂”的戰火焚燒而逐漸廢壞。據《宋史?趙雄傳》記載,宋孝宗時,荊州安撫使趙雄又修建磚城。元兵攻占荊州後,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拆除城牆。明朝建立後,再建江陵城牆,設東門、公安門、南紀門、西門、小北門、大北門六個城門。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在攻城時又將城牆拆除。現在的江陵城牆,是清順治三年(1646年)依明代城牆舊址重新建造起來的。城周長八公裡,高八點八三米,六個城門上都建有城樓,其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大北門城樓,高敞軒朗,氣勢雄偉,居六城樓之冠。古代出大北門就是通往京都的驛道,官員遷宮調職,大都出此門北行,送行的親朋好友則於此折柳道彆。因此,此門又稱“柳門”。據史書記載,江陵城在建造過程中,城址均用條石壘砌,城磚也用石灰糯米漿灌縫,因而十分堅固,向有“鐵打荊州府”之稱。今天的江陵城牆雖已經曆了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但古貌依舊,雄姿猶在,是當前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牆,已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江陵是故郢都,它西通四川,東有富饒的雲夢澤,是一個大城市。《史記》所說的“故郢都”就是指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郢,也就是位於現在江陵城北約五公裡處的紀南城。《水經注》說:“江陵西北有紀南誠,楚文王自丹陽徙此。”至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又在舊郢城東南築新郢城,而舊城因在紀山之南,故名為紀南城。作為春秋戰國時楚國國都的紀南城。其規模是相當大的,城東西長四點五公裡,南北寬三點五公裡,麵積為十六平方公裡,約為今江陵城的三倍。由於楚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郢都又位於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要衝,其繁華在當時隻有少數城市可以相比。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當時齊國都城臨十分繁華,那裡“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後漢的桓譚在《新論》裡描述楚都郢城的繁華時也說:“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鮮而暮衣弊。”人們早晨穿著新衣服出門,晚上回來新衣就擠破了。這種描繪雖不免誇張,但楚都郢城的繁華由此也就可見一斑了。那時候,繁華的紀南城不但是楚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而且還是文化中心。根據有關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許多名人學者,例如孔子、墨子、莊子等,都到過紀南城,著名法家吳起還在這裡主持過變法,荀子曾作過楚國的蘭陵縣令,而道家的老子、農家的許行、天文學家唐昧等就是楚國人。另外,古代的楚國還是音樂、舞蹈之鄉,大戲劇家優孟、大音樂家鐘子期、大歌舞家莫愁都在楚都舞台上有過出色的表演。近年在紀南城四周出土的大批鐘、磐、鼓、瑟等各種樂器,有力地再現了古代楚國藝術繁榮的盛況。在文學方麵,更出現了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以他的作品為代表的楚辭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內容之豐富。想象之神奇,造詣之高超,在古代所有長篇抒情詩中是無與倫比的。
楚都的繁華,由於文字記載的缺乏,我們今天已不大可能作詳儘的描述,但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些當時的盛況。據1975年考古工作發現,紀南城周長十五點五公裡,共八個城門。城內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夯土台基,最高的可達六米。有的是王室宮殿遺址,有的是手工作坊遺址,其間散布著四百多個水井及許多窯址。從已發掘的西城垣北段城門來看,它有三個門道,中門道的車輪痕跡至今還依稀可辨。南北城垣的古河道出口處,又各有水門一座,也有三個門道。從這些考古發現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出當時的郢都城確實是住房鱗次櫛比,街道縱橫交錯,而且還可以發現,當時郢城與各地的交通往來十分密切,所謂“北客隨南賈,吳檣間蜀船”,每天由水陸兩路進出城門的人真有成千上萬呢!
秦統一六國之後,楚都郢城雖然遭到毀壞,政治地位有所降低,但由於它地理位置的重要,經濟文化的發達,這裡仍然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從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家激烈爭奪荊州開始,一直到明清時期,無不將江陵作為重鎮來防守,向有“江山自古重荊州”之說。
據《三國誌》記載,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雖然名義上為荊州牧,但實際上隻有長沙等三郡之地,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南郡卻為孫權所有。為了立足荊州,進取益州(今四川),他請求孫權暫借荊州數郡以安民。孫權從聯劉抗曹的策略考慮,同意了劉備的要求。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劉備借荊州”的故事。這一舉動,不但說明了荊州在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而且對後來終於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麵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三國誌》裡說:“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由此可見孫權借荊州給劉備這件事在曹操心裡引起了多大的震動。劉備得了益州之後,奠定了立國的基礎。孫權多次派入向劉備索取荊州,劉備則以種種借口拖宕不還,兩國關係不斷惡化。當時蜀國鎮守江陵的大將關羽,雖是智勇雙全的名將,但因驕傲輕敵,不將吳軍放在眼裡,錯誤地發兵北攻襄樊,結果後方空虛,為吳將陸遜所算,先失江陵,再敗麥城,終於在突圍途中為吳軍所殺。這就是曆史上又一有名的“關公大意失荊州”的故事。關羽被殺後,劉備一心要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但因策略錯誤,終於未能如願。幾年之後,曹魏又派大軍襲擊江陵,他們在城外“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由於吳軍沉著應戰,堅守不屈,魏軍連續圍攻六十月,而江陵仍在吳軍手中。公元250年,曹魏再派大軍直指江陵,也沒有能夠破城。後來又過了三十年,直到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國大將杜預經過長期準備,先破江陵,而後沿江東下,終於滅掉了吳國。從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成起,到公元280年杜預破江陵止,短短的七十多年中,為爭奪江陵,各國之間就發生了六七次大戰。魏晉之後,南北朝時期的梁元帝蕭繹、後梁主蕭,都在江陵建都。唐中葉以後,也列江陵為南都,與當時的長安、洛陽等城市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五代十國時期,南平王高季興又建都於江陵。宋元時期,江陵或為府治,或為路治,都是一方重鎮,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更將江陵封給他的兒子湘獻王朱柏,在這裡建立藩鎮。到了清代,不但在順治三年就修築了江陵城牆,而且在城東半部專門駐有滿洲將士。雍正六年(1728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嘉慶八年(1803年)等又多次重修江陵城牆。所有這些,也都說明了清政府對江陵城是十分重視的。
江陵名勝古跡眾多,是人們非常向往的遊覽勝地。除了著名的紀南城遺址和巍巍古城牆以外,江陵的名勝古跡工有息壤、開元觀、玄妙觀、太暉觀,以及擲甲山、點將台、落帽台、畫扇峰等。
息壤是江陵傳說最為久遠的一處古跡,在江陵城南門外牆腳下。《山海經?海內經》說:“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複(借為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這是將史實與神話雜糅在一起的一種傳說。說的是古代洪水泛濫,黃帝命令鯀治理洪水,鯀卻盜竊了天帝的息壤(傳說是一種可以無限生長的土壤)來堵塞洪水,因而被殺。鯀死後三年不腐,而其腹生禹,於是黃帝又命大禹治水,終於獲得成功。以前在息壤四周有石短牆,立有石碑,建有禹王廟。這雖然是個無稽的傳說,但卻反映了人們對大禹父子治水功績的追念。
開元觀,位於江陵城西門內,始建於唐開元年間,今天的建築物是明萬曆時重建的。觀為南向,由山門、雷神殿、三清殿、祖師殿四部分組成,現為荊州博物館館址。館內陳列的文物數以千計,僅國家一級的文物就達一百多件,其中尤以勾踐青銅劍、戰國絲綢、西漢男屍等最為著名。
玄妙觀,位於江陵城小北門內西側,亦建於唐開元年間。元順帝時曾奉玄妙觀主持為第九仙(即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後),並賜題玄妙觀為“九老仙都宮”。此觀原有六座殿閣,現存四角尖頂三層的玉皇閣,重簷飛舉,翠瓦丹牆,體態穩健,古樸莊重。玉皇閣前有一塊元至正三年(1343年)的《中興路創建九老仙都宮記》石碑,是不可多得的道教史料。碑文為元代學者歐陽玄所作,大書法家危素所書,也是書法藝術的珍品。
太暉觀,位於江陵城西門外的太暉山上,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湘獻王朱柏所建。作為建築主體的大殿,巨頂覆蓋著片片銅瓦,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向有“小金頂”、“賽武當”之稱。大殿四周立有十二根石柱,石柱上的浮雕雲繞龍蟠,十分精致。
擲甲山在城內西北部,相傳是三國時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自襄陽還救不及,聽說守將糜芳已經投降,憤而擲甲於此而得名。點將台在城外西北方向,據說關羽曾於此點將。落帽台本為城西北龍山南端高地,據《晉書?孟嘉傳》記載,孟嘉原為荊州刺史桓溫參軍,重九這天參加桓溫的宴會,帽子被風吹落而佯為不知,桓溫使人作文嘲諷他,他隨即作文以答。據說其文甚美,四座歎服,後人遂將此地取名為落帽台。畫扇峰在江陵城東,盛宏之的《荊州記》說:“修竹亭西,一峰屹然,西映落月,遠望之如畫扇然。”因而名為畫扇峰。
今日的荊州城不但名勝古跡眾多,風景優美迷人,而且城內城外新式樓房鱗次櫛比,經濟建設也是日新月異,特彆是南門外,林立的廠房直連沙市,已逐漸形成新興的工業區。舊荊州城僅有幾家手工作坊,現已發展有機械、汽車、輪胎、化肥、農藥、塑料、食品、絲綢、棉織等六七十家工廠,能生產二百多種產品,工業總產值比建國初期增加了五十多倍。經濟的繁榮又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建國以來,這裡興辦了農校、衛校、財校、石油地質學院、師專、華中農學院分院等大中學校三十多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近年來,城內又興建起影劇院、文化宮、圖書館等許多文化設施,高高的電視塔將許多精彩節目傳送到千家萬戶。繁華的古都煥發了青春,荊州城裡生機勃勃。這真是:往昔荊州戰事多,今日荊州風光美。古城風貌今勝昔,笑迎遊人八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