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和金襄樊市是襄陽和樊城的合稱,地處湖北省西北部。長江的最長支流漢水從兩城之間流過,南是襄陽,北為樊城,兩城隔水相對。襄陽南有鳳凰山、峴山、真武山等十幾座山峰,北水南山,構成了襄陽的天然屏障,易守難攻,故曆來為兵家所必爭。樊城北麵比較平坦,實際上是南陽盆地的組成部分,進取較為容易。為此,襄、樊二城就有“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之說。不過,從全國總的形勢來說,由於襄陽和樊城是處於進退東南或西北的咽喉地帶,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曆代都將它們作為軍事重鎮。宋代的陳亮說得很好:襄樊“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左右伸縮,皆足以為進取之機。”明清之際的顧祖禹也說過:“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曆史上魏蜀吳三國曾經反複爭奪襄陽;前秦苻堅欲攻東晉也是先取襄陽;元軍要滅南宋更是先從襄陽入手。這些史實說明,陳亮和顧祖禹的話實際上是曆史經驗的總結。
襄樊雖然是襄陽和樊城的合稱,但兩城在曆史上卻往往屬於不同的州府。襄陽在春秋戰國時屬楚國所有,秦屬南郡,漢置襄陽縣,後漢末分置襄陽郡,郡治襄陽。三國時屬魏,東晉襄陽仍為郡治,並於此僑置雍州和梁州,不久梁州省,而雍州至南北朝時竟成實土。西魏有襄陽後,改雍州為襄州,後周又於此置總管府。隋初廢襄陽郡,大業初又廢襄州,複改為襄陽郡。唐初仍改稱襄州,並置山南道行台於此。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複為襄州。宋屬襄州襄陽郡,宣和元年(1119年)升為襄陽府。元為襄陽路治,明清均為襄陽府治。1911年廢府稱縣。建國後於1950年建立襄樊市。
樊城在西周是仲山甫的封地(一說仲山甫封地在今河南濟源之陽樊),春秋時為鄧國所有,後屬楚。秦置鄧縣,屬南陽郡。兩漢與秦時相同。三國時屬魏,晉初鄧縣改屬義陽郡。南北朝劉宋時以鄧縣屬京兆郡,西魏據有其地後,彆置安養縣為河南郡治,又置樊城縣。後周廢樊城縣和鄧縣。隋初廢郡,安養縣改屬襄州。大業初廢襄州,安養縣屬襄陽郡,唐初屬襄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安養為臨漢縣。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移臨漢縣治於古鄧城(今樊城西北),改為鄧城縣,而樊誠降為鎮。北宋時,鄧城縣屬襄陽府,至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廢鄧城縣為鎮,地屬襄陽縣。此後,樊城均為鎮。1950年與襄陽合為襄樊市。
襄樊曆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有老龍堤、檀溪、隆中、夫人城、峴山、習家池、龐公祠、烈士陵園等。其中,隆中諸葛亮祠最著稱於世。
老龍堤,位於襄陽一側江岸,西起萬山,東至襄陽城,是襄陽曆代勞動人民為防上洪水泛濫而建造起來的一項偉大工程。堤高八米,頂寬六至十米,全長五公裡。老龍堤始建於何代,今天已無從確知。唐代大堤靠近襄陽城一段已是十分繁華的所在。詩人劉禹錫有一首《大堤曲》說:“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咿啞滿中流。”由此可知,老龍堤的曆史是很悠久的。
檀溪,在襄陽西南。最早的時候,檀溪水是在襄陽城西北流入漢水的,後來老龍堤修築起來,檀溪改由襄陽東南入漢水。這並不是什麼大水,但在古代卻是一條名溪。據《三國誌》和《水經注》等書記載:後漢末期,劉備為曹操追逼,曾經駐屯樊城。當時荊州治所在襄陽,荊州的許多豪傑紛紛歸附劉備,引起了荊州牧劉表的疑心。有一次,劉表宴請劉備,劉表的部下蒯越、蔡瑁乘機襲殺劉備。劉備發覺這個陰謀後,慌忙出逃。因心急匆忙,又是黑夜,他的坐馬誤入檀溪水中,掙紮不得出。這匹馬名叫的盧,劉備遠遠看到後麵已有追兵到來,因此著急地叫道:“的盧,的盧!今日可真危險了,快努力!”據說的盧馬一躍三丈,跳出了檀溪。蒯越、蔡瑁等追到岸邊,看到這個情景,瞠目不知所措,隻好眼看著劉備逃歸樊城。自此以後,這條小小的檀溪也就聞名於世了。
隆中,也在襄陽西南,離城有十三公裡。這兒是諸葛亮作官前隱居和耕讀的地方,因而現存的古跡也大都與諸葛亮有關。在隆中的入口處有一石坊,石坊的背麵有唐代詩人杜甫的《蜀相》詩二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說的就是劉備、關羽和張飛三顧茅廬的事。諸葛亮在此作了著名的《隆中對》,然後出山幫助劉備建立蜀國,輔助劉禪繼承王業。為紀念這些事,在隆中的建築物中就有三義殿、三顧堂。諸葛亮死後,曾被封為忠武侯,因此武侯祠就是隆中的主要建築物。武侯祠內有諸葛亮像,中庭有一幅對聯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小心。”除武侯祠外,隆中還有躬耕田、六角井、抱膝亭、梁父岩等名勝,周圍林木森森,鳥聲脆亮,是風景優雅的遊覽勝地。有趣的是,在河南省南陽市也有一個隆中,也有武侯祠等建築物,據說是根據諸葛亮《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而建立的。但是,曆來的史書方誌,卻都明確記載隆中在襄陽之西。孰是孰非,撲朔迷離,這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問題。
夫人城也是襄陽頗負盛名的古跡,在襄陽城的西北角。據《晉書?朱序傳》記載,東晉朱序鎮守襄陽時,遇前秦將領苻丕來攻城。朱序的母親登城察看,“謂西北角當先受弊,遂領百餘婢並城中女子於其角斜築城二十餘丈。賊攻西北角,果潰,眾便固新築城。丕遂引退。襄陽人謂此城為夫人城。”此事曆代史書都有記載,可見影響之深。
峴山是襄陽的又一名勝,在城南五公裡處。西晉的羊祜鎮守襄陽時,為人清儉,治理有方,很得當地軍民讚譽。《晉書?羊祜傳》說:“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僅此一端,便可見羊祜確有卓越才能。不過更為可貴的是他的立身清儉。當時羊祜身居高位,他的女婿勸他“有所營置,令有歸戴者。”他不但沒聽女婿的話,反而乘機告誡他的兒子說:“人臣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他平時“被服率素,祿棒所資,皆以贍給九族,賞賜軍士,家無餘財。”在他死後,襄陽百姓便在峴山上羊祜平時遊憩之所建廟立碑,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去祭拜,看到碑就要流淚,因此後人就稱這塊碑為“墮淚碑”。
襄陽的名勝還有習家池和龐公祠。習家池在城南五公裡處,原是漢代襄陽侯習鬱的魚池。該池引山泉水下注,中有釣台,四周青鬆翠竹,水中蓮花芡實,是一個遊宴的勝境,龐公祠在襄陽東門外,是紀念三國時魏國守將龐德的。當時關羽水淹七軍,另一魏將於禁投降了關羽,而龐德堅決不降。後人為紀念龐德的堅強不屈,建造了這所龐公祠。
在襄陽西南不遠處的羊祜山上,還有一座為紀念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襄樊而犧牲的人民解放軍烈士所建造的烈士陵園,這次戰鬥自1948年7月2日開始,至7月16日結束,殲敵兩萬多人,活捉了國民黨十五綏靖區司令康譯、副司令郭勳祺。這次戰鬥的勝利和襄陽的解放,對整個中原地區的戰局朝著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方向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為紀念革命先烈,發揚革命傳統,1951年襄樊人民政府建造了這所陵園。陵山上到處是青鬆翠柏,巍峨肅穆的烈士塔高聳在山巔,遠遠望去,十分莊嚴。
襄樊不但曆史悠久,山清水秀,而且自古以來就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宋代的蘇軾曾到過隆中,他在一首追念諸葛亮的詩中說道:“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其實,除了諸葛亮以外,出於襄樊的名人還有不少呢!第一個便是和諸葛亮同時齊名的龐統。他為劉備製定進取四川的上、中、下三計,幫助劉備順利攻克了成都,立了大功。《三國誌》裴鬆之注引《襄陽記》說,當時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而龐統則稱鳳雛先生。一個龍,一個鳳,都出在襄陽,這真是襄陽地方史上的佳話。
龐統之後,到了東晉,襄陽又出了一個文史學家,這就是著《漢晉春秋》和《襄陽記》等書的習鑿齒。從《普書?習鑿齒傳》裡保存下來的兩篇書文中,可以看出他博學能文。譬如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描述襄陽時寫道:“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這不是一段很優美的文字嗎?
到了唐代,襄陽又出了兩個有名的詩人,一個是盛唐詩人孟浩然,一個是晚唐詩人皮日休。孟浩然擅長五言詩,以田園詩為最好。皮日休出身於地主階級下層,對唐王朝的腐敗十分不滿,曾經參加過黃巢農民起義軍,並被任命為翰林學士。他有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他的小品也寫得不錯。魯迅先生曾在《小品文的危機》中稱讚皮日休的小品文是“一榻糊塗的泥塘(指唐末黑暗社會)裡的光彩和鋒。”
到了宋代,襄樊又出了一個大畫家,這就是被人們稱為“米襄陽”的米芾。《宋史?米芾傳》裡說他“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米芾的字也寫得很好,文章也寫得好。他的書法得晉代王獻之筆意,超妙入神,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四大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也是一位博學多能的書畫家,世稱“小米”。清康熙年問,因於今樊城西南隅得“米氏故裡”殘碑,遂於此建米公祠一座。祠內有雍正年間摹刻米芾手書法帖三十四碣,另有黃庭堅、蔡襄等名家手跡刻石八方嵌於祠內四壁,是書法愛好者們欣賞和臨摹的珍品。
襄樊古代的名人還有不少,例如晉代名醫王叔和、唐代宰相張柬之、清代農民起義女領袖王聰兒等,他們都給襄樊的曆史增添了不少光彩。
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襄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建國前,這裡隻有三萬多人口、二十幾家竹木鐵器坊、兩輛燒木炭的公共汽車,如今已擁有三十一萬人口、具有輕工、紡織、機械、電子、化工、建材等二百八十餘家工廠。1981年的工業總產值達十二億元,相當於1949年的四百三十五倍。現在,全市已有五種產品獲國家金質和銀質獎,四十多種產品獲省和部的優質獎。襄樊市正在不斷前進,定將為祖國的四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