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武漢(1 / 1)

施和金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由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組成。漢水和長江在這裡文彙;龜山和蛇山雄踞大江南北。這險要的形勢使武漢成為長江中遊的咽喉,南北交通的樞紐,向有“九省通衢”之稱。建國後,這裡興建了長江大橋、江漢橋和江漢二橋,把被長江、漢水分割的武漢三鎮連成了一體。據1982年統計,武漢市已有人口約四百一十八萬,其中市區人口為二百六十萬。

武漢三鎮中,以漢口地勢最為低平,武昌和漢陽則兼有山水之勝。武昌的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東湖、南湖、沙湖、紫陽湖,漢陽的龜山、鳳棲山、月湖、墨水湖和漢口的後湖等,以長江和漢水為天然界線,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三鎮周圍。

武漢既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一個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名城。1911年在這裡發生的武昌起義,使辛亥革命一舉成功。從此,中國曆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武漢位於江漢平原東部,這裡有山有水。山雖不高,但對峙在長江兩岸,彆具一格;水不但有江,而且有湖。湖雖不大,但數量眾多。先秦時代,這裡原是一片廣大的平原和沼澤相間的雲夢澤。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雲夢澤的範圍已大大縮小。唐宋時代,統一的雲夢譯已不複存在,成為一片湖伯眾多的江漢平原。至於武漢周圍的眾多丘陵,其形成的曆史更要遠溯到距今約七千萬年以前的中生代。千百萬年以來,由於長時期的剝蝕和第四紀的強烈下沉,許多地方已成為窪地和平原,而龜、蛇等山因為是石英砂岩構成。不易風化,所以仍能突起於平原之上,形成今天龜、蛇諸山隔江對峙的形勢。

在武漢地區的滄桑變化中,引人注目的還有鸚鵡洲的變遷和漢水的改道。

鸚鵡洲原是長江中的一個沙洲。它早期的位置,據《水經注》記載,大約是在今蛇山以南,鯰魚口以北。由南至北,洲長約四公裡。唐崔顥詩:“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在長江的許多沙洲中,它是很有名的。到了明末,長江中遊經曆了一個大洪水期,水量的增大加快了狹窄河段水流的速度,使處在這類河段中的沙洲日漸蕩沒。鸚鵡洲和其他一些沙洲都在這種情況下消失了。今天在漢陽也有一個同名的鸚鵡洲,但它並不是昔日江中的鸚鵡洲。由於江道的變丘、水位的漲落等許多原因,這一帶長江中的沙洲存沒無常,鸚鵡洲隻是一個例子而已。

除了沙洲的變遷以外,武漢古今地貌變化中一件令人注目的事是漢水的改道,這對今日武漢三鎮的最終形成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漢水在沒改道之前,水流是從今龜山以南入江的。那時候,今日的漢陽和漢口完全連在一起。到了明代成化初年,因漢水排沙口至郭師口一段彎曲河道改直,水勢徑直東下,遂衝決新道,從龜山北入江,而故道逐漸湮廢。這樣,武漢三鎮的鼎足之勢就有了初步的地理基礎。隨著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漢口由一個鎮,到清末升為夏口廳,民國又改為夏口縣,1927年改稱漢口市,這就不但在地理上,而且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麵,真正形成了武漢三鎮的鼎足之勢。

武漢三鎮的曆史沿革,因地理和政治的原因,或分或合,曆代置屬多有不同。

武昌一地,據考古發掘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居住。到公元前九世紀,楚熊渠封中子紅為鄂王時,武昌在其封地範圍之內。秦滅楚後,為南郡轄地。漢屬江夏郡沙羨縣地。公元220年。孫權都鄂,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武昌之名始於此。三國吳末,省沙羨縣。晉太康cihai3a0403元年(公元280年)複置,屬武昌郡。東晉ciha時,北人南徙,曾於此地僑置汝南縣,並省沙羨入汝南。南朝劉宋時,此地為郢州及江夏郡治。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陳後,改汝南縣為江夏縣,並置鄂州於此。大業初改州為郡,又為江夏郡治。唐宋皆為鄂州治所,元為武昌路治,明清為武昌府治。1911年辛亥革命後,廢府稱縣。1937年改稱武昌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與漢陽、漢口合為武漢市。

漢陽在三國以前與武昌屬同一建製,東晉時置沌陽縣,屬江夏郡。至梁,改屬梁安郡。陳廢沌陽縣,隋置漢津縣,大業初改為漢陽縣,屬沔陽郡,漢陽之名始於此。唐初為沔州治所,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州廢,縣屬鄂州。宋為漢陽軍治,無、明和清均為漢陽府後。

漢口本為商鎮。早在宋代,就與河南朱仙鎮、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鎮並稱為我國四大名鎮。明代於此設漢口巡檢司,清代因商務繁盛,增設仁義、禮智二司,並移漢陽府同知駐此。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在此設租界、建領事館,漢口日益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1899年,清政府改漢口同知為夏口廳,範圍包括漢水以北、灄口以南、口以東,東西約六十公裡,南北為十五公裡。辛亥革命後,改為夏口縣,1927年改為漢口市。

與武漢曆史沿革密切相關的,是曆代州縣城堡的興廢。由於武漢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州縣置屬又往往有異,所以這類城堡也就較多。據史書記載,在武昌有夏口城、沙羨城、曹公城、鄂州城、武昌城,在漢陽有卻月城、臨嶂城、沌陽廢城、魯山城、梁廢城、馬騎城、蕭公城、漢陽城。所有這些城堡,曆代以來,都已經拆除不存了。

至於漢口,本無城郭,明末為防後湖水夏秋時泛濫,上起口,下自沙包(今漢口一元路),挖土修築了一條堤防。田挖土築堤,堤後便成了深溝,僅水由口灌人,襟帶市層,所以起名叫玉帶河。清鹹豐年間,太平軍馳騁江漢之間,清兵十分畏懼,於是就堤基構築漢口堡。據《續輯漢陽縣誌》記載:堡長“一千九百九十二丈又二尺,約十一裡許。堡基則密布木樁,堡垣則全砌紅石,外浚深溝,內培堅土,辟堡門八,建炮台十有五。”後來玉帶河逐漸淤塞,清末遂撤漢口堡以改建馬路,這就是今日漢口的中山大道。玉帶河雖然不存在了,但六渡橋等昔日玉帶河上的橋名仍保存下來,成為今日漢口市區的地名。

武漢曆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是一個遊覽勝地。

東湖是武漢的一個大型綜合風景區,位於武昌之東。它雖不如杭州西湖那麼著名,但麵積比西湖大,湖水也比西湖清澈,有著十分美好的發展前景。東湖湖岸曲折綿長,向有九十九灣之稱。湖中心的小島上建有結構壯麗的湖光閣。登閣向四周眺望,但見湖西岸有九女墩、長天樓、行吟閣、聽濤軒、水雲鄉、滄浪亭、湖濱畫廊、湖北省博物館等建築,是東湖的主要遊覽區。湖的南麵,秀麗的珞珈山上有武漢大學校舍。每到夜晚,層層樓宇,點點燈火,景色特彆迷人。湖的東南麵,山巒重疊,鬱鬱蔥蔥,那裡有著名的磨山植物園。湖的東北麵,遠遠望去,隻見煙囪高聳,廠房櫛比,好一派現代化大工業企業的景象,那就是聞名中外的武漢鋼鐵公司所在地。

黃鶴樓是武漢最負盛名的古跡,舊址在武昌蛇山西端的黃鶴磯上。該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到了唐代,黃鶴已頗有盛名,尤其是詩人崔顥為它題了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詩以後,大詩人李白對這首詩非常推崇,自稱不敢再在黃鶴樓題侍,於是黃鶴樓益發名聲大噪。在這以後,曆代題詩黃鶴樓的人還有很多。1927年,毛譯東同誌又有《菩薩蠻?黃鶴樓》一詞問世,黃鶴樓也因這首詞的廣泛流傳而家喻戶曉。黃鶴樓因是木結構建築,曆代又多有香火供奉,所以屢遭火災,最後一次是焚於清光結十年(1884年),後來再也未能按原型重建。最近,武漢人民已重建黃鶴樓,遊人們又可以登樓欣賞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了。

古琴台是武漢的又一古跡,位於漢陽龜山西側的月湖畔,相傳是春秋時期的音樂家伯牙鼓琴、鐘子期聽琴的地方。《荀子?勸學》篇說到,正在吃草的馬,一聽到琴聲,連草都不吃了,趕緊仰起頭來豎耳細聽,可見伯牙是一個擅長琴藝的人。《呂氏春秋?本味》篇也說:伯牙善鼓琴,而隻有知友鐘子期能完全理解琴意,堪稱伯牙知音。鐘子期死後,伯牙終身不再鼓琴。後人感歎此事,便在這個地方修建了琴台。建國後,重加修繕,增飾了伯牙像、紀念碑和有關石刻。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龜蛇二山之間,橫跨大江之上,是萬裡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大橋。1955年9月正式動工,至1957年10月通車,全部工程隻用了兩年多時間。大橋正橋長一千一百五十多米,加上兩端引橋,共長一千六百七十米。兩端的橋頭堡莊嚴古雅,富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大橋的建成,對便利我國南北交通,發展國民經濟和加強武漢三鎮之間的聯係,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武漢人民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西漢末年的新市、平林農民起義發生在武漢周圍地區,唐末的黃巢起義軍和王仙芝的起義部隊也都進入過武漢,元末的徐壽輝起義更在漢陽建立了天完國。明末在武漢還發生過著名的反“礦使”的礦工鬥爭。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在武漢三進三出,先後占領武漢達一千多天,武漢人民有力地配合了太平軍的反清鬥爭。1911年10月10日,這裡發生辛亥革命,結束了存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帝製。為了紀念武昌起義的光榮業績,今天的武昌閱馬廠附近原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外,建有孫中山銅像,室內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跡展覽,對麵一條馬路改名叫首義路,首義路南端原有中和門,後來也改為起義門。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的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軍閥的總罷工。2月7日,漢口的江岸鐵路工人舉行了一萬多人的遊行示威。反動軍閥進行血腥鎮壓,打死打傷二三百人。江岸鐵路分會執行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京漢鐵路總工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也都被害。為紀念“二七慘案”中犧牲的烈士,建國後在漢口修建了二七革命紀念館。1953年又在武昌小洪山修建了施洋烈士墓。此外,武漢的革命紀念地還有很多,例如農民運動講習所舊扯、八七會議會址等。

武漢因處於水陸交通的要衝,物產又十分豐富,所以很早以前就已成為熱鬨的水陸碼頭,號為九省通衢。宋代的範成大在他所寫的《吳船錄》中,描繪當時的武昌南市是“廛甚盛,列肆如櫛,酒壚樓欄尤壯麗,外郡未見其比。”他說武漢是“川廣荊襄淮浙貿遷之會,貨物之至者無不售,且不問多少,一日可儘。”交易的貨物,大抵以米,鹽、茶、酒、竹木、布匹、絲綢、藥材等為最多。武漢的手工業發達也很早,武昌有筷子街、燈籠巷,漢口有繡花街、剪子街、蘆席街、籃子街、鐵坊巷、打銅街、打扣巷等街道名稱,這都是各式手工業作坊的集中地。但是,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勢力日益深入中國內地,他們在武漢劃分租界,強占碼頭,傾銷商品,開辦工廠;他們的軍艦停泊在長江中,耀武揚威;英國的怡和、太古和日本的日清等輪船公司壟斷了長江的水運事業;帝國主義分子控製了海關和郵局;美國的花旗、英國的彙豐、日本的正金等銀行更控製了武漢的經濟命脈;租界上高大的洋樓和市民矮小的貧民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後,武漢又在抗日戰爭中淪陷,遭到很大的破壞,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城市蕭條,每況愈下。

1949年5月,武漢人民獲得了新生。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武漢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據1982年統計,全市已有冶金、機械、造船、電力、電子、化學、紡織、食品等各類廠礦企業三千三百八十一個,工業總產值達一百一十億元。在這些企業中,尤以武漢鋼鐵公司、青山熱電廠、武漢重型機床廠等最為有名。武漢還是水陸空交通運輸的樞紐。水運主要靠長江和漢水;鐵路有京廣、武大(冶)、漢丹等線;公路也有通往河南、江西、湖南和省內各地的五大乾線;而民航除了可與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全國十幾個大城市通航外,在省內也有通往恩施等地的八條航線。1982年武漢的鐵路、公路和水運貨物總吞吐量近七千萬噸。現在的武漢,街道整潔,商店眾多,科技、文教、衛生事業,更非昔日可比。全市現有文化事業單位一千多個,中小學及中專、技校一千六百多所,大學二十六所,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一百三十三個,醫療衛生單位一千三百多個,它們為國家的四化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最新小说: 快穿:悲慘反派救贖計劃 誘她入懷,星際美人夜夜被親哭 我一個獸醫啊!你解鎖大醫係統! 重生成樹:開局賣子求活 弑神者:開局吞噬禁忌序列 暗戀他的第十一年春 萬界入侵,開局摸屍劍仙天賦 逆天醫王 讓你當書童,你替少爺科舉中狀元 都市第一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