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南陽(1 / 1)

陳代光在河南省的西南部,有一個三麵環山,向南開口的山間盆地,叫南陽盆地。這個盆地在我國曆史上曾經散發過燦爛的光輝。在它的懷抱裡,我們不但可以看到五十萬年以前雲陽猿人的牙齒化石,以及下王崗、黃楝樹等為數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而且可以看到一座座名城古鎮。南陽,就是在我國曆史上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的一座曆史名城。

南陽座落在南陽盆地的中央,三麵群山環抱。南麵是襄樊盆地。北麵為高大峻拔的伏牛山脈,由西北向東南延伸,綿延二百多公裡,構成了黃河,長江、淮河三大水係的分水嶺。伏牛山東延至南陽東北的方城附近驟然中斷,形成了盆地東北角的方城缺口,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南襄夾道,也稱方城廊道。西麵為一係列海拔高度不大的低山、丘陵,與丹河、白河等河流穀地相間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東側為大彆、桐柏低山丘陵,海拔多在三百至八百米之間。南陽的周圍,為一平展開闊的衝積平原。南陽東北的獨山,西北的殷山和蒲山,都以孤立的狀態屹立在廣闊的平原上,一般高出地麵五十米左右。

南陽恰好處於長江和淮河兩大水係的交接地帶。在廣袤的大平原上,發源於周圍山區的眾多的河流,呈樹枝狀由西北東三麵向南蜿蜒流出,至湖北省境彙歸漢水,最後注入長江。主要河流有白河、唐河及其支流。在曆史上,白河和唐河曾經是船隻往來不絕,北通汝潁,南達江漢的航運乾線,對南陽盆地的開發及南陽等城鎮的興起與繁榮,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

南陽的北麵,由於有崇山峻嶺作屏障,北方冷空氣入侵勢力較弱,因而氣候比較溫暖濕潤,屬於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在一年中,季風的進退與四季的交替相當明顯。年平均氣溫高達十五攝氏度,一年中有七個月的平均氣溫高於年平均氣溫,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在一到二攝氏度,無霜期較長。年平均降雨量達八百毫米。南陽的水熱資源都比較豐富,是一個南北皆宜的氣候區域。

南陽盆地的周圍,是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幾個著名的政治、經濟中心。北麵有洛陽所在的伊洛河衝積平原;西北有以長安(今西安市)為中心的關中平原;東北為華北大平原;南為江漢平原;東為江淮平原。這些地區既有關山之固,又是地富人繁,人物薈萃的平原沃土。宛城所在的南陽盆地,恰好位於這些政治、經濟中心之間交通的交叉點上。東北角的方城映口,是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孔道,為楚由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北上經營中原必經之地。北麵沿白河與沙河支流穰河的河穀地帶有一條與洛陽盆地相聯係的通道,即曆史上著名的三鴉路。西北部、東南部,有唐河、丹河、白河等寬平的河穀地帶,為宛城與西北、東南兩方的交通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西麵為《水經注》所說的“楚通上洛道”,自武關至長安,多從山中行,過藍田,始出險就平,然後到達關中平原。東麵,經由桐柏低山穀地,可以到達信陽、駐馬店等淮河中下遊地區,宛城是江淮流域與渭水流域交通上的一個聯接點。南麵為盆地的開口處,無論是陸行或水運,均可直達江漢平原等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

優越的地理環境,為南陽的崛起和繁榮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根據考古發現,證明南陽一帶的山間盆地在遠古時代,就有我們的祖先勞動和生息,成為我國的文明策源地之一。1978年在南陽北麵雲陽鎮附近的杏花山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顆猿人前臼齒化石。考古和古生物學家根據這些動物化石及附近的地層關係,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認定雲陽猿人前臼齒化石的地層時代為更新世中期,大致與北京猿人的時代相當。1980年,又在杏花山附近的小空山洞穴灰燼中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考古學家認為,小空山洞穴文化的主人就是雲陽人。此外,還先後在其他地方發現了十多件古人類化石。所有這些遠古時的文化遺存,與北京猿人、藍田猿人文化,以及河南境內三門峽的水磨溝、靈寶的朱陽、澠池的任村、安陽的小南海、許昌的靈井等地文化,是互相影響、相互繼承的。

大概在周朝初年,由於統治階級將大片土地分封給親族諸侯,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為數眾多、大大小小的封國。今天的南陽一帶,屬申、呂兩親族諸侯的封地。春夥戰國之際,各諸侯國互相爭霸。控製著今天江漢平原的楚國,為了北向中原爭霸,不惜動用武力,先後吞並了“漢(水)東諸姬”,後又滅申而據南陽,並在申的附近(今南市東北)建築城郭,稱宛城,作為楚國北疆的軍事要塞。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南陽郡,治宛城。兩漢時,宛城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城邑,崛起在南陽盆地的中央。

宛城的崛起,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的結果,同時與它所處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是密切相關的。

宛城位於南陽盆地中部,所處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有可能成為南陽盆地上最早崛起的一顆明星。

宛城故址,在今南陽市東北,正處在白河及其支流溫涼河(又名三裡河)的台地上,白河、梅溪河(又名萬灣河)、溫涼河三水環繞,但附近地勢高亢。這樣的地方,既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水源發展農田灌溉及交通運輸,又不致因洪水泛濫造成危害。選擇這種居高旁河的地理位置修築城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很普遍。

“南蔽荊襄,北控汝洛。”這是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張衡,對南陽戰略地位的精辟論述。他又說:南陽“武關闕其西,桐柏揭其東,流滄浪(漢水)而為隍,郭方城而為墉;湯穀湧其後,水(白河)蕩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東、西、北三麵為高山峻嶺,有關山之固,可以控扼;東北有方城作外城;南有漢水為城壕;東達江淮,可以運穀粟;寬城平野,可以儲糧屯兵,不失為中原要衝。兩千多年來,為了爭奪這塊戰咯要地的戰爭,真是史不絕書。

春秋戰國時代,南陽長期是楚、秦,以及中原地區各國爭奪的中心。為了防禦中原諸國的進攻,楚國修築了西起酈(今內鄉縣東北),東南至陽(今泌陽縣)的長城(楚長城)。公元前557年,晉軍攻楚,試圖從方城隘口南下取宛城。秦置南陽郡,治宛城,以製東、南兩方。奏末,劉邦為了取關中,定天下,接受了張良的建議,自潁川南下取宛城。西漢末年,劉玄與王莽軍作戰,於更始元年(公元23年)在宛城外水(今白河)沙灘上設壇即帝位,稱更始帝,後攻取南陽,並定都於此。東漢劉秀雖都於洛陽,但南陽卻是他的根據地。三國時,南陽屬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置荊州刺史,治宛城。西晉鹹寧四年(公元278年),晉武帝改南陽郡為南陽國,治宛縣。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分裂時期,各方對南陽的爭奪更為劇烈。東晉複南陽郡宛縣。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溫自襄陽伐苻秦,道出南陽。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前秦慕容遣趙盤攻南陽。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劉裕伐苻秦,遣沈田子自襄陽、南陽趨武關(今陝西商縣東)。南齊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北魏孝文帝取南陽,董蠻從洛陽南奔南陽。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祿山遣兵南侵江漢,南陽節度使魯炅自潁川走保南陽。宋金對峙,淮河、南陽西至大散關一線為雙方分界線,南陽成為宋金兩方爭奪的戰略要地。明清兩代,南陽、方城是京師(今北京)與江漢平原間交通必經之地。明崇禎九年(1636年),李自成、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從魯山經葉縣,取道方城取南陽。近現代許多重要的戰爭,也是在南陽周圍進行的。

南陽不但是我國中原地區的戰略要地,而且是我國古代經濟中心之一。戰國時代,楚的宛城,與“燕之涿(今河北涿縣)、薊(今北京),趙之邯鄲,魏之溫(今河南溫縣)、枳(今河南濟源),韓之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齊之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同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到了西漢,這裡成為全國冶鐵和商業中心之一,漢政府在南陽等四郡設置鐵官、工官,監督和管理冶鐵業和其他手工業生產。其中以冶鐵業最發達。當時著名的冶鐵商孔氏以冶鐵為業,發了大財。由於冶鐵業發達,楚國武器製造中的鐵劍,其銳利是世人所稱道的。《史記?範雎傳》說:“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當時這裡就是楚國武器製造的中心。

漢代的宛城,是全國十八座大城市之一,有四萬七千五百多戶。“宛、周、齊、魯,商遍天下。”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就發跡於南陽,定都於洛陽,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南陽為南都,呈三足鼎立之勢,並與洛陽、臨淄、邯鄲、成都合林為“五都”。

漢代以後,南陽在全國的地位雖有所下降,但始終還是南陽盆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1948年11月4日,南陽解放。1950年1月,設南陽市。從此,南陽走向了新生。

建國三十多年來,南陽已由一個消費的、破敗不堪的小城市,發展成為河南省西南部以機械、輕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城市,全市人口二十五萬,其中非農業人口十五萬,比建國初期增長近六倍。1980年,全市共有工礦企業近二百個,工業總產值比1950年增長了一百一十倍。主要工業部門有輕工、紡織、電力、化工、機械、電子等。1982年農業總產值比1950年增長了四倍。

南陽是河南省西南部的交通中心,也是河南、陝西、湖北三省間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鐵路、公路交通都很發達。焦枝鐵路修成通車後,成為北接隴海、京廣兩大鐵路乾線,南達廣西柳州的南北交通大動脈。通過這條大動脈,可與全國各經濟中心相連。公路四通八達,南陽與鄭州、洛陽、開封、許昌、信陽及陝西的商縣、湖北的襄樊等地,均有乾線相通。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市政建設也突飛猛進,建國前夕,南陽城大體分布在白河西北,溫涼河與梅溪河之間,麵積不到三平方公裡,街道狹窄,草舍危房比比皆是,沒有排水設施,呈現一派荒涼、衰敗的景象。到1982年,南陽市區麵積已擴展到十七平方公裡,共有街道四十六條,長達四十多公裡,並開辟了九條公共汽車線路。整個城區大體以梅溪河為界,以東為老城區,以西為新城區。新城區地勢較高,地質基礎好,且靠近焦枝鐵路,交通便利,是今後城區進一步擴大的重點地區。城市綠化工作有了很大進展。可以預料,隨著四化建設的發展,南陽將成為一座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的現代化的工業城市。

南陽的名勝古跡很多,主要有醫聖祠、武侯祠、漢畫館、宛城遺址等。

醫聖祠位於市東關溫涼柯畔,是紀念我國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的祠廟。他著有《傷寒雜病論》、《金匱玉函要略》等書,集漢代以前我國醫學之大成,漢魏以來被奉為經典,他本人被推崇為醫聖。醫聖祠分三組建築物,前為祖廟,中為仲景墓,後為醫聖祠。三組建築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

武侯祠,又名諸葛廬,是紀念三國時期諸葛亮的祠廟。相傳諸葛亮曾在南陽定居。武侯祠位於南陽市西的臥龍崗上,北倚紫山。南臨白河,地勢開闊,風景秀麗。祠內殿堂樓閣宏偉,古柏參天,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漢畫館,座落在臥龍崗上,與武侯祠比肩並峙,為我國較大的收藏漢代畫像石刻的陳列館。漢畫像石刻是漢代統治階級墓葬中刻有各種畫像的建墓用石,是研究兩漢時代繪畫、雕刻藝術與社會生活、生產狀況十分寶貴的曆史資料。漢畫館建於1958年冬,館內收藏畫像石五百餘塊。

漢代宛城遺址,在市東北部,僅殘存東北一隅及一段護城河。遺址土層內發現了漢代陶片,附近散落有無數漢代的磚、瓦、陶器等殘片,文化層很厚。根據文獻記載,漢代宛城有兩重,郡城(大城、郭城)為外城,小城為內城,在郡城西南隅,兩城互相連結。這座故城遺址距今已有兩千一百多年的曆史,對研究漢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最新小说: 洪荒:從截教開始的神話之路 KTV點到校花,我一月十萬直接包養 每日躺賺一萬四,這班我死也不辭! 分家斷親,我靠空間蓋新房屯滿倉 煉氣3000層,開局收女帝為徒 鏡蝕紀元 開局執掌陰陽契 八零:天才女兒被掉包?我笑了! 江湖情長 我乃極品極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