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鳴徐曉梅廣州市位於廣東省中部,是廣東省的省會,華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的南大門。全市分八區八縣,主要市區跨珠江兩岸,分為四區,土地麵積共五十四點四平方公裡,人口約一百九十一萬(1982年普查數)。
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北部邊緣。珠江三角洲是一個灣內複合三角洲,缺乏統一的頂點,西側力西北二江合力衝成的西北江三角洲;東側為東江三角洲;介乎二者之間為一漏鬥狀的深水灣,由伶仃洋北經虎門,折而向西,直抵廣州城下。古時北江的航道由石角或蘆苞湧分汊向東南流;西江則由西南湧分一支東來,同會於官窯和石門,至廣州附近與深水灣相接。再東流至黃埔附近,與東江北支相會。廣州當古代三江航線之衝,南出虎門至香港和澳門,也不過八十多海裡。因此,廣州是一個河港兼海港的城市。
廣州城下的珠江,本甚遼闊,有小海之稱。由於廣州海拔多在十米以下,往昔鹹潮可以直抵廣州城下。三國時,有“州治臨海,海流秋鹹”的說法。由廣州東北的白雲山流下來的淡水,遂成為居民的重要飲用水源,被稱為甘溪。至北宋時,甘溪的上源蒲澗的一段,被沙河奪去,使廣州居民飲用的淡水供應不足,而發生疾疫。當時廣州的官員曾用竹筧和石槽將蒲澗的水,引歸故道,以供州人飲用。宋時到廣州來的外國船舶,也必須在城南市舶亭下汲取江水,始能經久不腐。可見廣州位置的選擇,實和白雲山提供淡水有密切的關係。
廣州及其郊區地勢,大抵東北高而西南低,山脈呈東北一西南走向,遠自粵北九連山透迤而來,經龍門縣的南昆山,至本市東北部的白雲山,而止於市北的越秀山。這條山脈大致為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越秀山以南,因有一東西向的斷層橫亙,地勢陡降,絕大部分是衝積平原,有丘陵台地錯落其間。台地可分為兩級:第一級為海拔二十到三十米的台地,為紅色砂頁岩所成。廣州秦代的番禺城所在的番山和宋代的西城所在的坡山,以及建國後新建的許多工業區,多在這一級台地上。第二級台地海拔四十到五十米間,為砂礫岩或花崗岩所成,多為風景區或學校所在地。
廣州市位於北回歸線南側,屬於熱帶的北部邊緣,為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不酷暑,冬不飄雪,四時常花,故廣州有花城的美譽。廣州雨量豐沛,平均年降水量一千六百多毫米。春初北方冷空氣頻頻南下,造成細雨菲菲的低溫陰雨天氣。春末夏初多鋒麵低槽雨。夏秋多台風暴雨和熱雷雨。由於雨量集中,常造成江河暴漲。
廣州市雖有羊城、穗城、楚庭的彆名,但都出於古代有五位仙人騎羊持穗降臨楚庭的神話。這時是否有城,今在何處,均無法確指。廣州的前身比較可信的名稱為番禺。關於番禺名稱的由來,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在番山和禺山之上,有的說在番山之隅。但粵人對番禺讀作“潘禺”,有人認為可能是古代少數民族的方言,而與古城中的小丘無關。
在秦進兵嶺南之前,雖已有“番禺之都”的記載,但番禺正式作為嶺南的政治中心始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之後,秦人在此設立番禺縣,開始建番禺城(俗稱任囂城,在今倉邊路舊倉巷一帶),是一座小城,為南海郡治,迄今將近兩千三百年了。秦末漢初,嶺南為南越王趙佗及其子孫所割據,以番禺為首邑,將任囂城向東西擴充,成為越城,俗稱趙佗城,跨過甘溪,東至舊番禺縣學宮(今農講所舊址)以東的芳草街,西至古西湖(今教育路)。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再定南越,仍設南海郡番禺縣,但遷往龍灣、古壩之間(今番禺縣沙灣附近),隸屬於交趾部。東漢末,南方屬於吳國,交趾改為交州。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吳人重修越城甘溪以西的部分,並將交州從廣信縣(今封開縣)遷治番禺。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將交州的東部折置廣州,據說因州治原由廣信縣遷來故名廣州,州治設在番禺,因此番禺遂兼有廣州之名,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曆史。以後名稱屢有變化,例如唐代為嶺南道治,並曾在此設中都督府,而廣州又有廣府之稱。唐末五代嶺南為劉岩及其子孫所割據,廣州城曾向南擴大,稱為興王府,作為南漢首邑。宋代番禺為廣南東路治。北宋時,廣州大修城池,有中、東、西三城。中城即子城,以南漢的興王府為基礎,大概東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華路。東城以古越城的東部為基礎,大抵西起倉邊路,東至芳草街,北至豪賢路。南抵文明路。西城,東起教育路,西至人民路,南抵大德路,北至百靈路,把“番坊”也包括在內。
元代廣州為江西行省的廣州道和南海路治,亦有三城,大概沿宋代的舊製。
明代廣州為廣州布政使司和廣州府治。明代的廣州城曾有兩次大擴築。明初,將宋代的三城合而為一,並向北跨到越秀山上,東部亦略有擴大至今越秀路,西、南二方大概仍是宋、元的舊址,稱為老城。今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為其南界。明代後期,又在老城的南方增築新城,令萬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為新城的南界。
清代廣州為廣東省和廣州府治,民國廢府留縣,仍為廣東省會。民國七年(1918年)成立廣州市政公所,為廣州市稱市之始。1921年廣州市政廳成立,為廣州正式建市之始,是廣東省成立最早的市。建國後,廣州市開始領縣,但廣東省府仍駐廣州。
廣州是一個多功能的城市,而以對外交通和貿易最為突出。《史記》所列舉全國十多個大都會中,番禺是其中之一。當時這裡是“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漢書》所記,也大致相同,隻多象牙、銀、銅三項。而且特彆指出“處近海”,說明這些珠璣、犀、象牙、玳瑁等熱帶特產,大都是由海外輸入的。漢代因船舶小,尚須沿海岸而行,故我國的商船發航地點在徐聞、合浦等地,並由“蠻夷舶”輾轉相送,可達今印度和斯裡蘭卡。出口物是絲綢和黃金,用以換取珠寶玩物。而這些進出口貨物似集散於番禺。因《史記》中所舉的大都會,在嶺南僅有番禺一處,而未提及徐聞、合浦。到了晉代,廣州已有船舶直接通東南亞和南亞等地,而佛教也在此時期由海道傳到廣州,例如光孝寺的前身,是東晉時來自南亞的高僧曇摩邪舍所創建,迄今猶存。
唐代對外交通和貿易非常發達,當時廣州是我國最大的對外交通和貿易的港口,也是最重要的“通海夷道”的出發點。有大量的絲綢、陶瓷等出口,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要站。進口貨物除珠寶、犀、象等物之外,還有香料等,我國巨大的帆船,可以直駛西亞波斯灣一帶,外商則將絲綢、陶瓷等物轉販到非洲和歐洲各地。由於我國的海舶特彆堅牢,連外國人的貨物山喜歡交由中國商船運送。同時亦有無數外國的海舶雲集於珠江水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留駐在廣州經商的很多,伊斯蘭教也於此時傳入廣州,創建了懷聖寺和光塔,他們集居在該寺附近,稱為著坊。
唐末五代時,廣州的外貿曾一度稍為減退,但到北宋時又複旺盛起來,香料的進口占全國十分之九以上,因此南海航路又有香料之路的美名,南宋至元代,因有福建泉州起而競爭,使廣州暫時喪失了外貿的首席地位,但仍維持一定繁榮,僅次於泉州。明初采取鎖國政策,到永樂和宣德年間,始派鄭和等率領巨大的船隊七下西洋,當時發航地點多在福建,但亦間接促進了廣州外貿的發展。到明代後期,由於倭寇日益猖獗,閩、浙等地各港因受禍特甚,而被封閉,獨留廣州對外,那時廣州的外貿又迅速發展起來。同時,歐洲的早期殖民主義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先後來中國進行貿易。他們海盜式的艦隊,打破了明王朝所謂朝貢式的貿易。特彆是葡萄牙人在嘉靖三十二年(年),占據了我國的澳門,對於我國的外貿影響很大。清初采取鎖國政策,但後期亦獨留廣州對外。鴉片戰爭後,英人占據了我國香港,並開五口通商。因此,廣州失去了獨占外貿的地位。大概在十年之後,逐漸為上海等埠所壓倒,同時又受香港影響。
建國後,從1957年起,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每年在廣州舉行,外商雲集廣州。廣東省自1979年以來在經濟上實行特殊政策,同年又設置了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廣州又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中心。現在廣州的進出口總額,僅次於上海、天津和大連,居全國第四位。
廣州的工業,是在手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悠久的曆史。傳統的手工業和手工藝品,例如象牙雕刻、刺繡等,早已馳名中外,但現代工業的基礎卻很薄弱。清末和民國期間,雖有絲織、製糖、橡膠、造船等新式工業的萌芽,但規模均不甚大。建國後,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廣州工業麵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輕工業比較發達,重工業有一定基礎,技術條件比較好,出口產品占一定比重的工業生產城市。全市工業主要有造船、冶金、化肥、石油化工、醫藥、橡膠、機電、電力、電子、建材、輕工、紡織等行業,特彆是輕工業發展得最快。據1982年統計,廣州輕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十分之六以上,僅次於上海、天津和北京,居全國第四位。近年為配合新的技術革命及外貿出口的需要,進一步調整了工業結構,發展高精尖及輕紡工業品,廣州工業將向著知識密集、耗能低的輕型工業發展。
廣州又是華南地區水、陸、空交通運輸的樞紐。水運方麵,有稠密的珠江水網可通兩廣各地。廣州是華南最大的河口港,距珠江口僅八十餘海裡,具有江海直達水陸聯結的特點。因此,廣州港口可分內港和外港兩部分。內港以內河航運為主,港口以後航道西端即白鵝潭東南方的洲頭嘴為中樞,可泊四千噸以下的輪船,由後航道出海。在前航道上的大沙頭客運站,是內河的主要碼頭,因需要通過海珠橋和人民橋,船舶較小。1982年起,又在後航道的東燦建立萬噸級泊位。廣州的外港,在東郊的黃埔區內,有舊港和新港,舊港在西,新港在東,都有萬噸級以上的深水碼頭,黃埔新港可泊三萬五千噸的海輪。由於船舶的噸位日大,廣州港正逐漸向東和向南有深水岸的地區發展。
陸運方麵,有大量的汽車直通全省和廣西及湘、贛等地。鐵路有京廣、廣九和廣三鐵路輻輳於此。京廣線是我國貫通南北主要的乾線,最近正在南嶺路段穿山鑿洞,大力修通複線,增加運輸力量。廣九線正加緊電氣化建設。廣三線則正向西延伸(三茂線),先至雲浮,以便開采硫鐵礦,將來擬再連結茂名市和湛江市,以便和西南的鐵路網聯成一片。
廣州又是中南地區航空中心。廣州白雲機場是全國三大國際機場之一,具有現代化的各種設備,現有二十多條航線,國內可通往武漢、鄭州、北京、沈陽、哈爾濱、蘭州、杭州、上海、桂林、昆明等大城市,國外有直達泰國的曼穀和菲律賓的馬尼拉航線、此外,通往香港的航線又可和國外各地的航線相接。
廣州是一個英雄的城市,人民富於革命傳統。遠的且不用說,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廣東沿海人民自動組織起來的水勇,曾在虎門一帶,協助林則徐痛擊英國侵略者。1841年廣州西北郊三元裡的農民和附近的打石工人等聯合一百零三鄉人民,大敗英軍於牛欄崗,圍困了敵占的四方炮台。在舊民主革命時期,廣東是孫中山先生領導進行革命活動的主要地區。1911年的廣州起義,為辛亥革命吹響了前奏。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官學校,共產黨人周恩來、葉劍英等曾參加該校工作。由該校訓練出來的學員,成為革命軍東征和北伐的主要力量。1929年,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6年毛澤東等在廣州主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出大量革命人才。1927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這裡舉行了廣州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反動派。
廣州是座曆史名城,有許多革命紀念地。例如東郊先烈路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中山三路紅花崗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中山四路的毛譯東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越秀山下的中山紀念堂和越秀山頂的中山紀念碑,市東郊長洲島上的黃埔軍官學校址,市北郊三元裡人民抗英紀念碑,文明路的魯迅紀念館等市內名勝古跡也很多,較著名的有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俗稱五層樓,現為市博物館),古老的光孝寺,南朝梁時所建的六榕寺和花塔,伊斯蘭教的懷聖寺和形如銀筆的光塔等。遠鄧郊名勝有白雲、羅崗洞、南海神廟等。
近年來,為了配合外貿和旅遊的發展,廣州興建了許多高層建築和豪華賓館、酒店,主要集中於下列三處:流花湖附近的東方賓館、中國大酒店、流花賓館、出口商品交易會,向北一直延伸到火車站一帶。珠江沿岸,有白天鵝賓館、人民大廈,海珠廣場附近的廣州賓館及華僑大廈。環市東路一帶有白雲賓館和建設中的花園酒店等。在舊天河機場一帶規劃為旅遊文娛、體育活動綜合區。為了擴大同港澳和國際金融企業界的經濟技術合作,廣州市正在黃埔區內興辦經濟開發區,在那裡建一個花園式的衛星城,發展高級技術產品,引進世界新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廣州和內地技術的進步。
廣東是我國重要的僑鄉,粵籍僑民遍又五大洲,而港澳的居民亦以粵人居多。自英人將香港辟為無稅口岸以來,省港之間經濟關係非常密切。
廣州是華南的文化中心,有許多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人才輩出。
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廣州市具備地利、人和的條件,小則可成為珠江三角洲和市屬各縣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大則可以帶動兩廣及湘、贛、雲、貴等區的經濟發展,所以廣州經濟發展的前途,宛如市花木棉花一樣鮮明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