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鳴徐曉梅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地處西江下遊北岸,南有新興江來會,東隔羚羊峽與珠江三角洲相望。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和東郊均為山地,山巒重疊,連綿數十公裡,走向大致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由鼎湖山經山嶺至三榕峽一帶,高度一般在二百米到六百米,其中東北部的雞籠山,海拔九百八十八米,是全市最高點。西江如“乙”,字形蜿蜒貫穿本市,割成三個峽穀。三榕峽在市區西北,長五公裡。大鼎峽在市區西南,長約一公裡。羚羊峽在市區東南,長約六點五公裡。從三榕峽南口至羚羊峽西口的十二公裡間,沿西江兩岸,特彆是北岸,是一片寬四至六公裡衝積、洪積平原,稱為肇慶平原或高要平原。肇慶市區就位於此平原上。
肇慶平原處於粵西山地與珠江三角洲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形,複雜,類型甚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地形:帶狀的洪積、衝積扇,分布於北部山麓;湖泊沼澤地,自城西北至北嶺山麓衝積扇前,經六星岩至旱峽一帶,地勢低窪,野塘星羅棋布,麵積約占平原的七分之一,為古河道的遺跡;平原上還零星分布著四十至六十米和二十至三十米的台地以及七星岩岩溶殘峰;西江沿岸一帶的天然堤,海拔八至九米,比堤後平原高出一米多,這是西江長期泛濫的結果,堤由粗沙和細沙土組成,最適宜為城市建設用地,古高要縣城址,就在這天然堤上。
肇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夏長冬短,年平均氣溫近二十二攝氏度。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約一千六百毫米,但各季分配不均,夏秋多雨。雨季西江漲水時,市區時受洪水威脅,賴堤圍保護。
肇慶前身為高要縣,具有悠久的曆史。在春秋時期,西江下遊為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百越的居地。戰國時,為楚國的邊境。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嶺南境內建立了南海、桂林等郡,今廣東大部分當時屬南海郡,小部分屬桂林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在廣東境內增設了許多縣,高要縣就是其中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至於高要縣名的來由,是境內有高而險要的高要峽(羚羊峽)的原因。
漢代高要屬交趾部(後改稱交州)蒼梧郡。三國時屬吳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廣分治後,屬廣州蒼梧郡。東晉改屬南海郡。梁天監中(公元502519年)於高要縣置高要郡,轄高要(郡治)和博林(今高要縣西南部)二縣。從此高要開始升為郡一級行政中心,但轄境不廣。
隋初稱端州,後改為信安郡,轄七縣:高要(郡治)、端溪(今德慶)、樂城(今高要縣北部的樂城)、平興(今高要縣東南部和高明縣)、新興(今縣)、博林、銅陵(今陽春縣北境),轄境比前大增。
唐複稱端州,轄高要(州治)、平興二縣,屬嶺南道,轄境又大為縮小。唐末五代時,嶺南地區屬於南漢,高要仍為端州治。
北宋初仍叫端州,轄高要(州治)、四會二縣,屬廣南東路,北宋後期宋皇族趙佶封為端王,即位後為徽宗,初改端州為興慶軍,數年後,即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親筆題賜“肇慶府”,乃改興慶軍為肇慶府,以示發祥地之意。肇慶之名即由此而來,沿用至今已八百六十餘年。
元代改稱肇慶路,屬江西行省的廣東道,亦轄高要(路治)和四會二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稱肇慶府,轄境擴大至十一縣一州。直屬縣有高要(府治)、四會、廣寧、開平、恩平、陽春、陽江、新興、高明、德慶州及其所領的封川和開建(後二縣今封開縣),轄境大增。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廣總督駐地從蒼梧(今梧州市)遷至肇慶(以前此地已有行台),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從肇慶遷往廣州。在此一百八十多年間,肇慶管轄著今兩廣地區,為肇慶有史以來轄境最廣的時期。在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明皇族桂王朱由榔稱監國於肇慶,翌年稱帝,改元永曆,是為永曆帝,並以肇慶為行宮。
清代仍稱肇慶府,其轄境比明代增多鶴山一縣,即轄十二縣一州。
1949年10月18日肇慶解放。當時肇慶是高要縣管轄下的一個鎮。1958年曾將高要一部劃出,設立肇慶市,但不久即廢,直到1961年,才恢複肇慶市建製,屬肇慶專區領導,至今仍是肇慶地區和肇慶市的駐地。現肇慶地區轄高要、雲浮、懷集、羅定、廣寧,鬱南、四會、德慶、新興、封開等十個縣和肇慶一市。肇慶市中心區麵積七點二六平方公裡,人口十一萬餘。
肇慶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緣,扼西江,北麵溯西江支流桂江、賀江等,越過南嶺的越城嶺和萌渚嶺,可接湘江或蕭水,通達長江和中原地區,南由新興江接陸道可至高雷等地,實為兩廣之咽喉、廣州西麵的屏障。加之境內又有三峽之險,曆代用兵嶺南,肇慶及其前身高要為必經之地,從曆代重要戰例,可略窺其梗概。
戰國時,嶺南曾屬楚國。楚國進兵嶺南的具體路線令雖不詳,但在桂江流域的平樂及西江流域的封開、鬱南、德慶、肇慶等地均發現戰國墓,其中肇慶的為將軍墓。由此可見,楚軍進兵嶺南時,更少有一條路線是溯湘江過越城嶺,沿桂江而下西江的。
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派步騭經略嶺南。步騭先到蒼梧郡治,誘斬了當時劉表委任的蒼梧郡守吳巨,隨後帶著兩萬水軍順流而下,在高要峽和吳巨的餘部大戰,然後占領了番禺。這是以高要作戰場最早的記載。
南宋末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曾攻陷肇慶府,次年肇慶人民響應陸秀夫、張世傑等的號召,在新會崖山擁護趙為帝,並組織起義軍驅逐元兵,占領肇慶府城曆四十月之久。後因宋軍在新會崖山戰敗,肇慶再次被元軍占領。肇慶當時曾是宋元兩軍反複爭奪的地方。
明末清軍進攻廣東時,朱由榔自立於肇慶,稱為永曆帝。在南明永曆元年至永曆五年間(16471651年),肇慶又為明軍和清軍反複爭奪之地。
清鹹豐四年(1854年),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廣東天地會領袖陳開和粵劇藝人李文茂分彆在佛山和廣州附近起義,以響應太平軍,號稱紅巾軍。後因久攻廣州不下,率兵經西江西撤,肇慶等地人民紛紛響應。肇慶成為兩廣起義軍聯係的中心。是年冬,起義軍與清軍大戰於七星岩水月宮,大敗清兵。後來起義軍溯西江而上,在廣西潯州(今桂平)建立大成國(當時太平軍已北上),堅持抗清達七年之久。
從上麵所舉的一部分曆史戰例看來,肇慶在廣東軍事上的重要性,實不亞於粵北的韶關。尤其是在上古時期,大軍通行多從水道,而西江又有運河(靈渠)與長江相接,較北江重要。在此期間。高要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更為突出。
肇慶的工業基礎本甚薄弱,建國前全市僅有私營工廠六間、隻能從事一些修理和消費資料的生產。建國後,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肇慶市工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現已擁有儀表、電子、化纖、機械、鋼鐵、化肥、農藥、塑料和衣機等門類。肇慶市是全國儀表工業重要基地之一。此外,端硯、牙雕等美術工藝品運銷日本、東南亞等地。特彆是端硯,早在唐朝已與宣紙、徽墨、湖筆一起被譽為“文房四寶”,聞名於全國。草席也是肇慶著名的傳統手工業品,肇慶花席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市場和很高的聲譽。
肇慶自古以來,一直是西江下遊水運樞紐。廣西絕大部分、廣東西部和雲貴部分的貨物,均可分彆通過鬱江、柳江、桂江、賀江、南江(羅定江)、新興江等西江支流,運經肇慶而達佛山和廣州,由廣州再通海外。特彆是新興江,又可通過低平的天堂至春灣之間的山隘,遙接獨流入海的漠陽江,若再接陸道可至高雷等地。古代的驛站及現規劃中的三(水)茂(名)鐵路,也是經此而至茂名和湛江。優越的水運條件,在肇慶(包括古高要)整個曆史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自黎(塘)湛(江)鐵路修通以後,廣西的貨物多已轉往湛江出口,肇慶的腹地大為縮小。目前,肇慶港客運長途線有:肇慶到廣州市、梧州市、江門市、中山市、三水的河口鎮、德慶、容奇、勒流(順德境)等線。最近,經國務院批準,肇慶又成為廣東內河港口對外開放口岸,已有輪船直達香港。
肇慶還是粵西公路乾線交通要衝,全省公路乾線廣(州)海(安)北線,經肇慶到達雲浮、羅定、信宜、高州、電白,再到湛江;另有一條向西支線,由羅定進入廣西玉林。此外,肇慶經三水可直達廣州,向北經四會、廣寧、懷集可轉往韶關市。西經德慶、封開可達梧州市。南經鶴山到達江門市,可同廣海南線相接。三茂鐵路修通後,肇慶在西江下遊水陸中轉站的作用將更加重要。
肇慶山水秀麗,古跡眾多,為廣東開放的著名旅遊城市之一。其附近有大江、平湖、峻嶺、高峽、岩洞、瀑布、森林、石峰之類的美景,概括起來,主要為:一江、二湖、三峽、四塔,尤以二湖(即星湖和鼎湖)最為著名。這兩片風景區相距僅十九公裡,東西輝映,各具特色,吸引著國內外的遊客。
星湖(七星岩),位於肇慶市北四公裡處,南臨廣闊的西江,北枕雄偉的北嶺,兼有“桂林之山”和“杭州之水”的特點。七星岩有悠久的曆史,早在南北朝初,七星岩山水已有記載。《隋書?地理誌》中所說的定山,即指七星岩一帶。到了唐代,遊人更多,例如唐開元年間,李邕慕名來遊,並寫了《端州石室記》,鑿在石室岩洞口的石壁上,俗稱馬蹄碑,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唐宋以來,文人雅士為之賦詩題詞並留下碑刻,現保存有三百多條,形成千年詩廊。明代人們對於七星岩已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可與紹興的蘭亭、杭州的西湖、寶雞的鳳台、南京的燕(子)磯媲美。晚清以後,曆經戰亂,景物被破壞。直至建國後,七星岩才重新得以修複和建設,成為全國著名的風景區之一。
鼎湖山最高峰為雞籠山,海拔近千米,自西向東漸次低下,境內諸峰有三寶峰、白雲峰、石仔嶺等。這裡地處南亞熱帶,森林植被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季雨林,有高等植物兩千多種。世界上同緯度的其他地方多為沙漠化,形成一條回歸沙漠帶,唯有鼎湖山一帶因受季風的影響,森林茂密,高等植物種類多,保存也比較好。現為聯合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亦是嶺南避暑勝地。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僧人智常就在鼎湖山西南雲頂峰有湖處建白雲寺(即龍興寺)。唐高僧鑒真偕日僧榮睿曾輾轉經此,榮睿病逝於龍興寺。明以前的鼎湖遊覽中心在白雲寺一帶,但現已轉移於慶雲寺一帶了。慶雲寺位於鼎湖山的半山,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寺內重點文物有白茶花樹、舍利子、大藏經等。離該寺不遠,有“龍潭飛瀑”,為遊客欣賞地之一。
西江宛如一條白練,環繞肇慶城的西、南兩麵,在東西長二十多公裡間竟有三個峽穀。可稱為奇觀,被稱為西江了遊的小三峽。三峽之間沿岸平原寬闊,彆具一格,曆來亦吸引著各方遊客。
西江兩岸還有“四塔擎天”。所謂四塔,是指西江北岸的崇禧塔和元魁塔,南岸的文明塔和巽峰塔。由於四塔均建於明代,並隔江對峙成為塔群,故合稱為肇慶明塔。崇禧塔位於市區東部,西江北岸的石頂崗(躍龍崗)上,連結著景福圍,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塔高五十七米五,塔麵八角,外觀九層,實為十七層。塔基為花崗石壘成。塔型保留明代建築特點。據說建此塔是由於當時人民深受西江水患之苦,認為建塔可鎮住“禍龍”,永保堤圍,製止洪水泛濫,故把此塔視為鎮堤之寶,崇禧之名大概由此而來。塔下曾有紅巾軍起義時的聯絡站瓊花會館,因此又叫萬花塔,俗稱花塔。後因其東麵又建了元魁塔,故稱崇禧塔為頭塔,元魁塔為二塔。元魁塔位於天然堤上,景福圍亦經其地,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高不及崇禧塔。文明塔和巽峰塔在西江南岸,與北岸的崇禧塔和元魁塔隔江輝映,使江山大為增色。
“江樓晚眺”也是西江沿岸一景,指的是閱江樓。它位於市中心區東南方的石頭崗上,南臨西江,地勢高出江岸十多米,崗上原建有石頭庵,據說是漢代鵠奔亭故址。後曾改為嵩台書院、東隅社學,在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改建後名為閱江樓。1925年冬,葉挺在肇慶創建了獨立團,團部就設在閱江樓。
此外,肇慶的名勝古跡還有梅庵、披雲樓、紅樓、文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