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南寧(1 / 1)

陳鼎常莫大同秦權人南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和經濟、文化中心。它有一千六百六十多年的悠久曆史,又在建國後得到飛速發展,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

南寧位於廣西西南部,左江和右江彙流處的下遊三十多公裡處。西扼雲貴,東貫梧穗,東北通桂衡,南近北部灣,西南鄰越南,地居衝要,是祖國南部邊陲重鎮。明代有人寫詩讚曰:“邕州城北兩江來,五管金湯亦壯哉!”由於地位重要,曆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清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南寧“地居衝要,勢所必爭”。本世紀初年,孫中山先生認為:“南寧為廣西之中心點,得南寧則北進桂林以出湖南,東取梧州以出廣東……兩廣指日可定。有兩廣以為根本,治軍北上,長江南北及黃河南北諸同誌必齊起響應。”說明南寧曆來為軍事戰略家所重視。

在距今五億多年前,地質史上稱為寒武紀的年代,南寧附近是一片淺海,沉積成深厚的砂頁岩。後來地殼上升,變成了陸地。在距今四億年前後,發生了劇烈的地殼運動,使這些岩石發生褶皺、斷裂和輕微熱力變質。這次地殼運動過後,泥盆紀初期,地殼又逐漸下沉成淺海和較深的海,此後有升有降,沉積下泥沙和碳酸鹽類物質,形成砂頁岩和石灰岩等。在距今兩億年前,又發生了比較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南寧周圍地區均出露在海平麵之上。其中有些地方相對下陷成湖沼,沉積了很厚的砂、礫和淤泥,掩埋了繁茂的植物群,形成褐煤,南寧周圍的二塘、沙井等地均有發現。南寧四周相對上升,北麵形成了海拔五百米左右的高峰嶺,南麵邕江對岸為海拔二百米上下的五象嶺。兩列山之間在第三紀和第四紀又堆積了許多衝積物和洪積物。因此南寧不但在地形上是一個盆地,而且在地質上也是一個向斜構造盆地。

在南寧東南郊,發現有豹子頭、青山、石船頭等五六處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出土一批石、石斧、石杵、網墜、礪石、骨針和蚌刀等工具和少量夾砂粗陶、人類骸骨和大量的螺螄殼、蚌殼和獸骨。根據對豹子頭遺址出土的蚌殼進行年代測定,證實為距今一萬年以前的遺物。說明早在一萬年以前,這裡已經有人類進行以漁獵為主,兼營一點原始農業的生產活動。這些先民們最初隻會以打擊成形來製造工具和武器,後來逐漸學會了瘩削,這個過程要比新石器時代更為漫長。因此,說南寧地區在兩萬多年前就已有人類活動是不會過分的。當時,南寧地處熱帶,林木蔥籠,藤纏樹結,莽莽蒼蒼,活動不太方便,人們隻好選擇河流兩岸的河攤地附近作為主要活動基地,在樹丫上、洞穴中營建住所,下河可以捕魚撈蚌,入林可以采果獵獸。

在秦以前,南寧這一帶地方,人們是以部落為活動單位。各個部落互不統屬,並沒有形成國家。因為南方部落很多,不可勝數,一般人也就籠統地稱之為“百越”或“百粵”。當時在南寧一帶活動的部落,一般稱為“駱越”,是壯族祖先的一支。1974年在武鳴縣出土的銅卣,其雲雷紋和造型均與商朝的青銅器相似,從廣西其他地方出土的青銅器也都與商朝的大同小異。說明早至商朝,這裡已經與中原地區有經濟、文化的聯係。《逸周書?成周之會》有“駱人大竹”的記載,說的是西周時駱越人向周成王進獻大竹的事。《逸周書?王會篇》也提到南方各部落“請令以珠璣、毒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周朝也回贈物品。楚悼王時期,楚國大軍事家吳起帶兵“南平百越”,楚勢力已伸至嶺南,進一步促進了南寧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聯係。

秦統一了北方後,派幾十萬大軍南征,於公元前214年略定了嶺南,統一了全國,在嶺南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並移民實邊。南寧當時處於桂林郡的西南邊緣。

秦末漢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並派兵攻占桂林郡和象郡,割據稱雄於嶺南達九十三年之久。漢高帝以及文景之世,鞭長莫及,隻好順水推舟派陸賈出使,封趙佗為南越王,默認其割據。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派五路大軍南下,次年冬平定了“南越”,將原來三郡析置為九郡,以加強統治。從桂林郡析置鬱林郡,南寧當時是鬱林郡領方縣地。縣治在今賓陽縣南部。

三國時代,南寧這裡同吳國領域,但郡縣沒有改動,仍屬鬱林郡領方縣地。

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從鬱林郡析置晉興郡,郡治晉興即今南寧。這是南寧作為行政中心的開端,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多年。南北朝時代,行政建製無多大變動。隋滅陳以後,廢晉興郡而留晉興縣,屬簡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把晉興縣改名宣化縣,屬緣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恢複鬱林郡,宣化縣又屬鬱林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南晉州,州治宣化。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改南晉州為邕州,這是南寧簡稱為“邕”的由來。《說文解字》:“邕,四方有水,自壅城池者,從川從邑。”當時邕州城的地理環境正是如此。唐邕州城的城牆走向,大致從現在的河堤路起,繞淩鐵村轉市體育場,越過桃源路到紅星路尾,再沿緯武路至市第一醫院,過南國街東南側,出中山路繞回河堤路。清末仍留存廢城基。由於鬱江有一大河曲,洪水一來,城內低窪處常遭水淹,危害居民。有見及此,唐景雲年間,邕州司馬呂仁組織民工引渠分流,裁彎取直,使洪水可以很快下泄,攔斷的河道就是今天的南湖。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嶺南道下設五管,在廣西境內有桂、容、邕三管。大曆年間廢桂管,鹹通元年(公元860年)廢容管。二管下轄的州、縣全部改隸於邕管之下。鹹通三年從嶺南道析置嶺南西道,基本包括今廣西全境,道治設於宣化。也就是說,在晚唐,宣化是道、州、縣三級的行政中心,是古南寧的全盛時期。

五代十國時,嶺南屬南漢領域。在原嶺南西道境域,設兼管政治軍事的建武軍節度使,治所仍在宣化。南寧作為廣西的政治軍事中心達一百一十年之久。

宋朝得天下之後,逐步削弱藩鎮兵力,國防力量大大降低。皇四年(1052年)五月,廣源州首領儂智高乘虛攻占邕州,建立大南國,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曆。宋廷急派狄青等率大軍南下。狄青攻破昆侖關,儂智高敗走雲南,他隻當了八個月的皇帝,但為南寧留下了一段“帝都”史。

宋嘉年間,劉初任邕州太守,見舊城破敗,便在舊城之北用堅磚另築新城。城牆走向,從今當陽街向邕江飯店延伸,轉南環路向東北至民生電影院東側,再向北至工人文化宮,轉向西南,經百貨大樓,沿新華街至水塔腳,折回當陽街。最初有五座城門,明代增開南門,1917年增開新西門於今百貨大樓西側。自北宋建城以來,西南麵城牆建在鬱江的凹岸,受洪水的衝擊,多次坍塌,曆代進行過多次增修。至1920年,因城牆妨礙城市建設和交通,乃逐步加以拆除。

宋熙寧八年(1075年)冬,交趾郡王李乾德聚眾十萬侵占欽州、廉州後,猛攻邕州。守城宋軍僅二千八百多人,但在知州蘇緘的帶領下,依靠全城人民的支持,堅持了四十二天,終因援軍不至,糧儘泉涸,淪入敵手。蘇緘全家三十六人引火自焚,壯烈殉國。宋廷派郭逵率大軍南下,擊敗侵略者,收複邕州。乘勝追擊至富良江(今紅河),俘其太子,李乾德隻好“遣使詣軍門納款乞降”。事後邕州人民為紀念蘇緘,在其殉難處建蘇忠勇祠,後又在望仙坡建懷忠祠,祠額“懷忠”是宋哲宗禦筆。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將邕州改為永寧郡。南宋時代,邕州商業發展,設博易場專辦對大理、交趾的貿易。元泰定元年(1324年),改邕州路為南寧路,“南寧”自此得名。明初,改南寧路為南寧府。嘉靖七年(1528年),理學家王守仁(陽明)建敷文書院,這是南寧開辦書院之始。書院舊址在今北寧街。

清朝統一北方後,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建都於肇慶,並分彆於1648、1651年在南寧設行都。但他給南寧帶來的卻是另一場浩劫。他1648年去肇慶後,慶國公陳邦傅與趙台、徐彪爭奪南寧地盤,幾場拉鋸戰使南寧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城內外無人煙”。西效“萬人家碑”載:“兵燹之餘,見郊盈枯骨,野無完棺,慘目傷心。”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侵入廣西,南寧被開為通商口岸,南寧等地人民紛紛起來鬥爭,反對外國侵略。二十世紀初年,南寧周圍以天地會為主力的會黨起義,達到很大規模。

辛亥革命後,廣西也於當年11月初宣告獨立。但權力很快就落在軍閥陸榮廷手中。陸於1912年初把省會從桂林遷到南寧,組成了舊桂係政權。1921年孫中山下今討陸,8月粵軍攻占南寧,陸出走。1922年,粵軍退出廣西,陸重返南寧,但不久被部下迫走。1924年,李宗仁等乘虛攻占南寧,進而統一廣西,形成新桂係軍閥政權,繼續把南寧作為廣西省會,1936年才把省會遷桂林。

1929年9月,中共廣西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南寧召開。會後派出大批黨員到左江、右江地區做群眾工作,舉行了百色、龍州起義。

抗日戰爭時期,南寧曾於1939年和1944年兩度淪陷。抗日戰爭勝利後,南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反壓迫、反內戰的英勇鬥爭。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從此設市,成為廣西省人民政府駐地。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從此成為自治區首府。

建國前,南寧是一個僅有九萬多人的小城鎮,隻有電廠、水廠、火柴廠、印刷廠四家小廠,工人二百四十多人。三十多年來,已經建立起機械、輕工、食品,化工、製糖、建材等工業企業五百多家。1983年工業總產值相當於1950年的二百四十多倍。糧食成倍增長,水果遠銷各地。文化教育事業也有了飛速的發展。建國前隻有兩所高等學校,現已有高等學校九所,五十多個研究所。廣西博物館珍藏的古代銅鼓,無論在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為世界首屈一指。

南寧綠化工作的成績突出。至1983年底,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二十三點五,每人平均占有綠地二十四點六平方米。喬木樹種中,不少是果樹,例如木菠蘿、芒果、人麵子、扁桃、蝴蝶果等。棕櫚科的假檳榔、魚尾葵、蒲葵、王棕和南洋杉、非洲桃花心木的栽植,更使南寧帶上熱帶的色彩。還辟有人民公園、南湖公園、江濱公園和西郊動物園。市郊有青山、大王灘、伊嶺岩、靈水、明秀園、昆侖關等旅遊勝地。

南寧市政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建成區麵積由原來的十四平方公裡發展到1983年的七十多平方公裡,人口五十二萬人。連郊區則從八十六平方公裡擴展到一千七百多平方公裡,人口八十六萬人。1984年又劃人邕寧、武鳴兩個屬縣,麵積達九千八百多平方公裡,人口二百一十四萬人。城內建築物體態輕巧、色彩明朗,錯落於終年蒼翠的夾道林蔭之中,使得市容格調清新,具有南國特色。

現在,南寧至防城港的鐵路接近修通,南寧至昆明的鐵路也即將開工營建。南寧將成為新的交通樞紐,北海(含防城港)經濟開放區的支援基地,西南幾省物資外運的轉運站之一。隨著四化事業的發展,南寧將成為一座環境優美、富有民族特色、工農業欣欣向榮、具有高度文化科學技術水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最新小说: 異種入侵,開局覺醒SSS級天賦 龍神印 皇叔不經撩 醫道官途,從省保健局崛起! 和豪門導演假戲真做了[重生] 都快成仙了才拉我進穿越萌新群? 一往情深,傅少的心尖愛妻 一周一天賦:我成了吸血鬼狼人串! 守界人之四方山 鬥羅:超A天狐竟是千道流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