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權人莫大同陳鼎常桂林,是一個山水秀麗的風景區,又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城。
桂林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南嶺之南,湘桂走廊南端,一向是南連海域、北達中原的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重鎮,處在海拔一百五十米左右的漓江沿岸岩溶孤峰平原上。行政區麵積五百七十五平方公裡,大致呈長方形。市區麵積五十四平方公裡,全市人口約四十三萬人,其中城市人口約二十九萬人,有漢、壯、回、瑤、侗等二十五個民族聚居。為開發桂林附近旅遊資源需要,將陽朔縣和臨桂縣劃歸桂林市管轄。
桂林,處處奇峰挺拔,秀水縈回,溶洞幽奇,江山如畫。由於它有與整個城市融為一體的奇絕山水風光,自從宋代李曾伯寫下“桂林山川甲天下”的讚語以後,這句歌頌桂林的佳話,就廣為流傳,譽滿天下。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這唐代詩人韓愈的詩句表達了人們對桂林山水的深情愛慕,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桂林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
世界上不乏岩溶地貌,惟有桂林出類拔萃。遠在距今三億六千萬到三億四千萬年前的中上泥盆紀的時候,桂林附近是一片汪洋大海,四周是由下古生界淺變質的砂頁岩構成的海拔一千至一千六百米的山地所包圍。桂林處在一個南北狹長的向斜構造盆地內,沉積了厚度大、質地純的石灰岩。大約在一億四千多萬年以前被稱為印支運動時期,來自東西方向的擠壓力形成了向西突出的桂林弧形構造,強烈的褶皺和斷裂,打下了後來岩溶發育的地質基礎。從這時上升為陸地以後,直到第三紀,桂林一帶屬於熱帶氣候。在降水多氣溫高的濕熱條件下,細菌迅速繁殖並分解茂盛的植被殘落物質,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得到較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酸類,從而使石灰岩的化學溶解過程加速。這種具有強烈溶蝕性的含酸類地下水在質純層厚、斷裂豐富的石灰岩層中流動,向漓江穀地彙聚,所以沿漓江兩岸的岩溶發育得較好。由於地殼的多次上升,河流不斷下切,原來在地下深處發育的溶洞露出水麵,山體不斷溶蝕崩塌,成為今日所見的、具有多層岩洞的、千姿百態的山峰。
各種造型奇麗的孤峰、峰林和峰叢,因其斷裂強烈,節理豐富,而大多具有陡峻的崖壁和深邃的岩洞,從不同側麵或在陰晴、雨霧、早晚、季節不同的情況下看去,有著不同的造型,非常引人入勝。有的象一朵朵含苞待放的碧蓮浮出水麵,傲然兀立,玲瓏秀美;有的象一株株翠玉般春筍鑽出地表,平地拔起,峻峭嵯峨;有的象一群群凶猛的禽獸在原野競走,叢峰簇擁,氣勢磅礴。加上流傳著許多富有詩意的趣話和神奇的傳說,更增添了它們的魅力。桂林的獨秀峰、疊彩山、伏波山、七星山、象鼻山、駱駝山、老人山、軍艦山、芙蓉山,以及沿漓江而下的淨瓶山、磨盤山、望夫石、冠岩、畫山、朝板山、螺絲山、鯉魚翅、碧蓮峰等等,地貌構景都很雅致。這些小巧玲瓏的孤峰,疏密有致地分布在市內及其附近,每一處自成一個天然公園,供人們漩覽休息。登高遠眺,確是“千山環野立”,恰似一個“碧蓮玉筍世界”。
貫穿桂林市區的漓江及其支流桃花江、東江、靈劍溪、南溪、相思江和榕湖、杉湖、西湖等,縈繞於石山峰林之間,和奇峰幽洞相互陪襯依托,構成一幅幅“水繞青山山繞水,山浮綠水水俘山”,“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頂上行”的畫圖。
漓江由於流經石灰岩地區,挾帶的泥沙很少,而且水中含溶解的石灰質,又能使泥沙汙物凝集沉澱,所以江水含沙量極少,為世界少有。在大多數日子裡,漓江都是晶瑩透澈,澄江似練。“江作青羅帶”與“山如碧玉簪”共同構成桂林山水的誘人景色。桂林風景以漓江聞名,漓江賴奇峰襯勝。人們到桂林,總是要去漓江欣賞那“群山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的自然美景的。
桂林是一個“無山不洞,無洞不奇”的神奇世界。高的如穿山的月岩、疊彩山的仙鶴洞;低的如象鼻山的水月洞,伏波山的還珠洞,獨秀峰的雪洞;大多數著名岩洞分布在三層洞穴的中層,相對高度高於河麵二十多米。有的岩洞洞口開敞,陽光充足,為古代勞動人民棲息的良好場所,例如獨山的甑皮岩;有的岩洞則上下多層,相互溝通,例如高度不大的隱山,卻有著名的隱山六洞――朝陽洞、北牖洞、白雀洞、嘉蓮洞、夕陽洞、南華洞。每一個岩洞都是一座天然藝術之宮。洞內怪石嶙峋,姿態各殊,有的雄偉險峻,有的精巧玲瓏,有的被地下水雕琢得瑰麗多彩,有的卻保持著天然的樸實,它們往往給人們以一種變幻莫測的神秘感。
在桂林諸多岩洞中,最著名的是七星岩、蘆笛岩、穿山岩和白龍洞。七星岩是由一條長八百餘米的古地下河道把八個廳堂式的石灰岩溶洞貫通而成。洞內由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花、石田、石埂、石瀑布、石球、蝕紋、邊槽、豎井、落水洞等組成一個奇妙天地。蘆笛岩是長約二百四十米的古地下湖所形成的袋狀岩洞。巨大的石筍、石柱、石鐘乳以及石幔、石瀑布等滴石、流石堆積物,幾乎要把麵積近一萬五千平方米的龐大洞穴空間充滿,遊人好象是在月夜穿行於叢林深穀之中。由於洞內裂隙多,含鈣的岩溶地下水豐富而且合雜質少,鐘乳堆積物沉積、結晶迅速,洞口窄小,風化作用較弱,使得各種景物色彩鮮豔,象是一座集天下精湛藝術品的宮殿,堪稱“大自然藝術之宮”而無愧。穿山岩又是另一番景象,它以獨特新奇的鵝管石、雪蓮花等結晶潔白鐘乳堆積物而取勝。南溪山的白龍洞是以洞道曲折為特色。除與它相連的觀音岩、龍脊洞外,還有馬皇洞、泗洲岩、劉仙岩、穿雲洞、蛻岩、鍋底洞、龍泉洞等,共同組成奇特的洞群,並有自古聞名的貢泉分布其間,使這一洞群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此外,精巧奇特的陽朔蓮花岩,有蓮葉狀的雲盆一百多個,也是舉世稀有的。
“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對桂林氣候的高度概括。桂林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比較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十八點八攝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七點九攝氏度。由於冬季風沿湘桂走廊長驅直下,大風頻發,也偶有冬雪。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二十八點三攝氏度,夏季雖也有炎熱天氣,但由於降水較多,可調節氣溫。年降水量一千九百毫米,近三分之二集中在4月至7月。冬春季節,也常有蒙蒙細雨。這種迷蒙煙雨,使奇山、秀水、翠竹、綠柳都罩上一層薄霧,近水遠山,隱隱約約,飄忽若仙,猶如煙波浩淼的仙境,景色格外迷人,因而有馳名中外的“漓江煙雨”美景。康有為對此十分陶醉,曾發出“吾行半天下,佳境此為極”的讚歎。秋季天高氣爽,能見度最好,漓江清清,倒影平靜,處處桂花怒放,香溢四野,是一年中的最佳遊覽季節。
桂林不但以自然風景優美著稱,而且具有悠久的曆史,地上地下遺存的文物古跡十分豐富。甑皮岩及其他六十多處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展現了距今七千多年前桂林人類母係氏族公社的生活情景。商代,居住在今廣西東部的“倉吾”部族,就是取道桂林向商王朝進獻土特產的。中原的先進工藝品,例如青銅器、陶器、鐵器等也陸續輸入嶺南,桂林是中原與嶺南之間交通要道上一個重鎮。這個原為“《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越池、七國時服於楚”的桂林,在秦統一嶺南後,屬於桂林郡轄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零陵郡的始安縣縣治,三國時為始安郡郡治,唐代為桂州州治。唐代許多著名詩文稱桂州為桂林,人們便沿用至今。唐代的桂林,“南北行旅,皆集於此”,市場繁榮,人文薈萃。唐王朝在此大興土木,構築城池,修建寺廟亭閣,開拓風景區。隨著南宋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桂林也空前繁榮起來,成為全國著名的一座風景名城。城區麵積擴大,僧人、商旅、學士雲集,旅遊業得到發展。宋以後,桂林是廣南西路、靜江府、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廣西省的首府所在地,曆來是廣西的政治中心。抗日戰爭期間,文藝界、科學界許多名入學士雲集桂林,文化活動特彆活躍,革命的文化空氣十分濃厚。當時報社有十餘家,雜誌數十種,書店眾多,遍布全市,整個桂西路幾乎全是書店。戲劇界也非常活躍,特彆是1944年春在桂林舉行的“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文藝工作者近千人,上演六十多個劇目,演出達兩個月之久。這次盛況空前的戲劇展覽,麥動了全國,也引起國際人士注目,一時有文化城之稱。
桂林有著豐富的文物古跡。著名的有唐代的古南門遺址、明代靖江王王城、靖江王陵、花橋等,有唐宋以來摩崖石刻造像和南宋“元黨籍碑”等碑刻兩千餘件,有鑒真和尚到過的開元寺及其他寺廟,有著名的木龍石塔、普賢塔、壽佛塔、舍利塔,有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許多文物和遺址,附近還有兩千多年曆史的靈渠、秦堤以及秦代以來的二百多處亭閣樓觀。這些燦爛的文化遺址使桂林山水增輝。
桂林的園林,均以原始自然風景為基礎,經過人們的不斷美化,使人工美與自然美融合為具有一定藝術布局和藝術意境的園林勝境。根據自然景觀特點修建的亭閣,例如七星山的摘星亭、月牙山的廣寒宮、伏波山的聽濤閣、疊彩山的拿雲亭、南溪山的龍脊亭等等,都進一步加強了山水景點的秀麗效果。在開拓園林設施上,注意創造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南國特點的旅遊環境。例如,在蘆笛公園,不僅新建許多洞口建築,還在芳蓮嶺下開挖了芳蓮湖,湖中建有帶畫肪意味的水榭和曲橋,與蜿蜒於田野的桃花江和隱約於茂林修竹中的村落相映成趣。七星公園根據山水分布特色,進行園林構景,成為一個有主次、有烘托、有呼應、多樣統一、布局完整的綜合性大公園。月牙樓、動物園、盆景藝苑、駝峰茶社、桂海碑林、兒童樂園等,點綴在一百二十公頃的石峰密林之間,使人百遊不厭。為適應旅遊需要,現在擴建南溪山、伏波山、疊彩山、穿山等公園,並將逐步恢複和新建雁山公園、獨秀公園、西山公園、隱山公園、象鼻山公園。從興安靈渠至陽朔的漓江沿岸及其附近名勝景點,也都在修整、擴建、綠化。
桂林市在建國前夕隻有幾家小廠和作坊,工人不到二百人。1981年擁有冶金、電力、機械、儀表、電子、化工、紡織、印染、食品、皮革、造紙、農機修造等二百八十五家工廠,職工十三萬多人,工業產值八億多元。從1979年國務院把桂林確定為風景遊覽城市以來,到1982年,已對汙染嚴重的工廠和車間三十八家進行了關、停、並、轉、遷,工業結構將重點發展電子、精密儀表、高級日用品加工、工藝美術、旅遊設備、土特產加工及其他無汙染工業,城市職能將由工業城市逐步轉變為風景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