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霖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東二十公裡有綿延起伏的龍泉山拱衛,西五十公裡為巍峨挺拔的邛崍山屏障,可謂盆中之盆,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成都又雄居四川省的中心,無論交通上或戰略上都具有中樞作用。
成都地處中國西南最大的成都平原上。成都平原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衝積而成。平原下部為深厚的第四紀砂卵礫石層組成,富含地下水,是四川地下水儲量最大的地區。平原上部覆蓋著一兩米厚的粉砂和粘土,呈灰黑色,結構良好,易於耕作,是四川高肥力的土壤,有“百種百收”之譽。成都平原海拔在四百五十到七百米,成都城區為五百米上下。地表起伏甚微,平均坡度千分之四左右,具有平原城市特色。成都及其附近,河流縱橫,渠堰櫛比,河網密布,冠於四川。
成都屬於溫暖濕潤的中亞熱帶氣候。冬暖、春早是成都氣候的顯著特點。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為五點五攝氏度,高於同緯度的東部武漢、上海,霜雪不多,無霜期為二百八十多天。3月上旬入春,比武漢、上海提前約一個月。夏長而不炎熱,7月平均氣溫二十五點六攝氏度。成都的另一氣候特點是濕度大,雲霧多,日照少,古有“蜀犬吠日”之說。成都的年降水量為九百四十七毫米,但夜雨率占百分之七十,“巴山夜雨”素來有名。
溫暖濕潤的氣候,地平土厚的地貌與土壤,以及優越的水利條件,是成都及其附近地區開發早、耕地連片、農業發達、人口稠密的重要原因,也是成都的鮮花四季競放,成為中國四大花市的原因之一。
遠在三千年前,成都就有原始部落聚居。據近年在青羊宮附近出土的陶紡輪、骨針等以及同在鄭州出土相似的龜甲,可把成都地區所謂的“巴蜀文化”推溯到三千七百年前的殷商初期。據曆史記載,西周時期,一些遊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大致沿著郫縣至成都一線向兩側擴展。傳說中的“蜀王靈治水”,“杜宇教民務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降丘宅土”,農業日益發展的結果。
周末,成都為蜀國轄地,它與郫縣一起先後成為蜀國統治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中心。據說蜀王開明第九世遷到成都時,就動員了人民大興土木,建城築樓。當時提出“一年成市,三年成都”,成都一高據說即由此來。
春秋戰國時期,成都及其附近的農業、蠶柔業很發達,蜀國的布帛、金銀早已為秦國所覬覦。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入川,並了巴和蜀,改蜀國為蜀郡。成都今日之東西城區,但是當時蜀郡下屬的縣城之一。
自秦以來,成都一直為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秦時,“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人口驟增,而且直接傳入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和冶鐵技術。因此,秦第一任蜀守張若就在成都設置了鹽鐵市官,以後又設工官。到了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年)時,李冰為蜀守,修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在修築都江堰的同時,又開成都兩江,灌田萬頃。《華陽國誌》描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效益說:“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裡,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同時還記載李冰依靠了勞動人民在今雙流鑿井取鹽獲得成功。以後又推廣到今峨眉、洪雅、仁壽、瀘縣等地。
西漢時期,成都為益州郡治,與廣都(今雙流)、新都並稱為“三都”。當時,成都的織絲業盛況空前。城南有兩處小土寨,分彆為織錦和造車手工業的集中之地,置辦了錦宮、車官,專門管理上述兩項手工業。這就是日後所稱的錦官城,簡稱錦城(令百花潭公園附近),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織工們利用附近南河河水洗濯織錦,《水經注》說:“錦工織錦,則濯之江流,而錦至鮮明,濯以他江,則錦色弱美。”因此,以南河俗稱錦江(也稱錦水)。而錦江從此揚名天下,詩人杜甫就有“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的著名詩句。
自秦及漢,四川各地相繼推廣牛耕和水稻種植,成都平原已成為中國水稻主要產區,經濟發達程度和關中地區齊名。隨著農業生產發展,平原上驛道縱橫,交通日趨便利。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成都人口的迅速增加。到了兩漢後期,成都人口已增至七千六百多戶,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從牧馬山等地區的許多戰國墓與平原上遍野的漢墓分布看,也表明了秦漢時期人口大增,平原及其附近丘陵都得到大規模開發。
漢新王莽末年,公孫述乘中原大亂,據成都稱帝,號“大成國”,這是成都第一次成為封建帝王之都。
三國鼎立時,劉備統一巴蜀,建都於成都,史稱蜀漢,前後長達四十二年。此時,成都的手工業又有前進,蜀伐魏的軍需開支幾乎全靠成都的錦緞貿易收入維持。
西晉,成都仍屬益州。武帝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封他的兒子司馬穎為成都王。西晉末年的成漢十六國,李雄叛據成都稱帝四十三年,成都為成漢國都。公元348年,範長生的兒子範賁又稱帝於成都一年餘。東晉至南北朝,成都仍為益州郡治。東晉末年的譙縱殺掉了益州刺史,自稱成都王。南北朝梁武陵王蕭紀也曾稱帝於成都,但時間很短。
隋時,曾改益州為蜀郡,成都仍是郡治。隋末,蕭銑亦據成都稱梁王。
唐初複置益州,後改州為郡。唐至德中升蜀郡為成都府,今成都西城區為當時劍南道西川成都府治,今東城區屬當時的華陽縣地。安史之亂時,成都成為唐朝行都,四川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大大刺激了四川的經濟繁榮。當時成都號稱“南京”,儼然帝城氣象,當時有“楊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
唐末,王建據西川稱蜀帝(前蜀)凡三十四年。五代孟知祥又斷前蜀稱帝(後蜀)三十一年,成都相繼為前蜀、後蜀國都。後蜀孟昶命人民在城牆上通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裡花開似錦,絢麗動人,故稱芙蓉城,簡稱蓉城。
北宋,成都歸西川路,後降為益州,最後為劍南西川節度。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順亦於此建立“大蜀”政權,稱“大蜀王”。從唐至宋,成都的紡織、造紙工業得到了新的發展,其中造紙製箋手工業譽滿中國,並且成為中國五大印書中心之一。北宋時,由於北方人口大量入川,成都人口又急增,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都市,繁華富麗甲於全國。
元代於公元1286年正式建暑四川等行中書省,成都為省治地,共轄九路,成都路居首。此時,成都商業仍十分繁盛,例如《馬可?波羅行記》寫到成都:“水上船舶甚眾,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運載商貨往來上下遊,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盛者。”元末,明玉珍在重慶稱帝,改國號為“夏”,把成都作為他的陪都。
明初,成都除了仍為四川省治外,朱元璋封其子朱椿為蜀王,也以成都為王府。明末,張獻忠的“大西”農民起義軍政權也在成都建都。號稱“西京”。
清代以後,成都一直是四川省會,體製無大變動。但是,由於清政府對四川人民的殘酷統治,到了1668年,成都的人口隻剩下幾萬人。以後雖遷來部分外地人,但也不過十二萬多人,直到1908年才恢複到三十萬人。鴉片戰爭以後,隨著重慶、萬縣的門戶開放和川江航運的暢通,川江已成為四川對外的主要通道,重慶的經濟日益發展壯大。這時成都日趨衰落,它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漸被重慶所取代。但是,由於曆史發晨的悠久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成都仍不失為西南地區的一大都會。
民國時期,成都仍是四川省省會。1928年,成都辟為四川省直轄市,置華陽、成都二縣的城區為成都市的東西城區。
兩千多年以來,先後曾有好幾個封建割據的小國之君在成都建都,因此,除了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等以外,成都也稱得上是中國的古都之一了。
成都的城垣,在曆史上常有變遷,而且名稱繁多,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秦漢、隋唐和清朝三個時期。成都最早的城垣,始於春秋末期的“蜀王城”。這座城大致以今天的文殊院一帶為中心。此城雖係土壘,但是從北門的羊子山土台發掘情況來看,已有一定規模。這土台約為一百零四米見方,高約十二米。
秦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和抵禦外來的侵略,於險要處築土城三座,成都便是其中之一。秦城周十二市裡,高七丈,有城門七道。秦城分為太(大)城與少(小)城兩部,與秦國都城鹹陽製度相同。傳說張儀築城時屢崩不立,後有大龜從江中出,“周行旋步”,張儀就順著大龜的足跡修築,城乃立,因此成都城又叫“龜城”。但是,另一種說法是由於秦城形著烏龜而得名,當以後說為是。
漢武帝在秦城基礎上改築了太城和少城,各開九門,辟通車大街,故有“十八部門”之說。劉備統一巴蜀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次建城以今青龍街一帶為中心,麵積雖較漢城小,但基本上奠定了成都日後所說的“穿城九裡三”的輪廓。
隋唐時期,成都城垣大大擴展。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西川節度高駢嫌唐初的子城狹小,於是又在其周圍修築羅城,稱太元城,周長二十五市裡,高兩丈六尺,開十門,這是成都城垣史上一大變遷。據說當時參加的民工達十萬人,整個工程共用工九百六十萬個。
五代時,後蜀孟知祥為了加強對外防禦,繞羅城修築了一段低矮的土牆,稱羊馬城。兩宋時代,在唐朝的羅城基礎上進行了幾次修整。元代子城毀壞,羅城如舊。
明洪武年間修築了皇城,即今日成都的內城。皇城占地五百七十畝,東西短而南北長,呈矩形,城周有護城河。
清康熙年間,重修羅城,今日成都的外城在此時正式奠定。外式周長二十五市裡,高三丈,厚一丈八尺,設四門。成都外城的布局呈斜置菱形,這完全是適應府河和南河的流路,因為成都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河流都由西北流向東南。這種建築設計,更利於成都城區街道的排水,是十分科學的。同時,外城與內城的排列方法完全不同,也可能受秦城東北向結構的影響。成都的內外城垣,無論其建築輪廓與設計風格,都酷似北京,因此有“小北京”之稱。
成都曆史上文采光華,人才輩出。早在公元前170年左右,成都就有了學宮叫文翁石室,這是中國最早由地方政府創辦的郡國學校。曆史上,成都不僅有本地出生的許多學者,例如漢代的司馬相如、揚雄,唐代的段安節、雷威,五代的黃荃,宋代的唐慎微、範鎮,明代的楊升庵等文學家、史學家、音樂家和畫家,而且有杜甫、李白、薛濤、陸遊、蘇軾等外來著名詩人與學者,他們在成都居住時,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曆史遺產,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
成都古來是音樂、歌舞盛行的地方。杜甫在《成都府》一詩中作過生動的描述:“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成都的繪畫藝術、建築藝術及天文、醫藥等科學技術,都有很高水平,並且在中國曆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此外,成都在曆史上還珍藏了許多稀有的宗教文物,例如文殊院藏經閣裡有明代崇禎皇帝的田妃繡的千佛袈裟及緬甸玉佛,印度梵文貝葉經,日本天平寶字五年(公元761年)的鎦金經筒,以及最珍貴的唐代玄奘頭頂骨。在新都寶光寺內,也收藏了漢代的合金優曇花、印度貝葉經、舍利子和緬甸玉佛等,均是中國宗教文化中十分珍貴的遺產,同時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成都的名勝古跡,例如杜甫草堂、武侯祠、王建墓,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望江樓、青羊宮及成都西郊灌縣境內的都江堰、青城山也都馳名中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古城成都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成都就被列為中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根據成都是以電子、儀表、機械加工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的發展方向,黨和政府對成都組織了幾次規劃與改造,城市的性質和麵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成都的城區已由建國初的十八平方公裡擴大到六十平方公裡,城區人口一百二十七萬,是僅次於重慶的四川第二大城市。工礦企業已發展到五千多個,工業總產值占四川全省的五分之一以上。輕工業以食品、紡織為主,重工業以機械和電子占絕對優勢,次為冶金和化學等工業。蜀繡、銀絲製品、竹絲瓷胎、漆器等手工藝品,以曆史久遠、技藝精湛而聞名國內外。
成都又是四川省的省會和科學文化中心,擁有高等學校十四所,科研設計單位七十多所,其中四川大學、四川醫學院和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都是全國重點大學。成都的交通也很方便。建國以後,相繼修築成渝、寶成、成昆等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是四川最大的鐵路樞紐站和公路中心。成都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和北京、上海、南京、武漢、長沙、廣州、桂林、貴陽、昆明、拉薩、西安、太原、沈陽等城市有定期班機來往,省內航線可達重慶、南充、達縣、西昌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