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業重慶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同時又是一座曆史古城。
四川盆地在地貌上可以劃分為三個區:西部為成都平原;中部為紅土丘陵;東部為平行嶺穀。所謂平行嶺穀,指的是一帶山地一帶丘陵地相間排列的地貌類型。重慶城市座落在平行嶺穀的南部,嘉陵江流入長江的彙合處。市郊的山地有縉雲山、中梁山、銅羅山、明月山、黃草山等,呈南北走向,一般海拔高度為五百到九百米。山地均為褶皺而成,屬於華鎣山脈的分支。華鎣山脈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八十米,是四川盆地內的最高峰,位於鄰水縣境內。重慶市中區的最高點海拔二百八十米,朝天門碼頭最低點一百六十米,市內相對高差達一百二十米。房屋建築依山傍水,層層迭送,具有立體感,這在我國城市中是彆有特色的,有“山城”之美稱。
重慶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類型,四季分明,春夏長,秋冬短。夏季炎熱,常出現連晴高溫天氣,是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城市之一。曆史記載1933年極端最高氣溫達四十四攝氏度。重慶降水較多,而且是我國的多霧城市。每年秋冬兩季,尤其是12月至1月,有時大霧終日不散,能見度差,以致船隻停航,市內公共交通中斷,飛機場關閉。故又有“霧重慶”之稱。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農副產品及土特產都十分豐富。重慶附近地下礦產資源,有煤、鐵、天然氣、有色金屬和各種非金屬礦二十餘種,蘊藏量大,可為工業生產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動力。這是重慶工業發展較早的重要原因,也是今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條件。
古代的重慶,交通運輸主要依靠長江和嘉陵江的水道,在兩江彙口處就自然成為江河運輸的樞紐和中繼站,重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就充分顯示出來了。四川盆地內有許多中小城市,譬如岷江與大渡河彙口處的樂山、岷江與長江彙口處的宜賓、沱江注入長江處的瀘州、涪江與嘉陵江、渠江交彙處的合川、烏江注入長江處的涪陵等等,也都是因此而發展起來的城市。
重慶古稱江州。它的北、東、南三麵環水,好象江水中的陸地,古代“洲”與“洲”通用,故名江州。《水經?江水注》說:“江州縣,古巴子之都也。”古代巴國的領土範圍很大,《華陽國誌》記載“其地東至魚複,西至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魚複今奉節縣,道今宜賓市。國土占據了四川省的大半、陝西省南部和貴州省的北部。
對巴子的來源問題,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說是原住在川北巴中的流黃辛氏部落,因為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戰爭有功,被封為子國(姬姓),由巴中遷到江州建都。另一說巴族原居在湖北荊州雲夢澤地區,以捕魚狩獵為業。當時川東是古巫國地界,有鹽泉產鹽,漁獵民族需要食鹽的數量大,故巴族與巫族曆來就有商務來往。巴族建國於“巴丘”(今嶽陽縣至城陵磯一帶山崗),後為羿所、其中有一支逃奔至巫國來,在魚複以西建立國邑,並由此發表起來。古代長江三峽兩岸山崩頻繁,江中灘多水急不能通行。巴族入川的路線,一般認為是從湖北西南的清江翻越分水嶺,沿大溪進入長江,再沿江而上。曾先後在平都(今豐都縣)、枳(今涪陵)、江州(今重慶)建立國都。從曆史地理的觀點來看,後一種說法比交合理。沿大溪、清江而東下雲夢澤,曆來是川鄂之間來往的重要路線,明清以後由於長江三峽通航才漸被廢置。
巴國定都江州的時間很久。這時,他們已從漁獵逐漸轉移到農耕上去,國力強盛。江州附近的耕地和水利條件都不如嘉陵江中遊一帶好,於是巴國國都由江州遷徙到墊江(今合川),又由墊江遷徙到閬中。到閬中後,曆經若乾世而為秦所滅。秦統一全國後置巴郡,仍以江州為州治所在地。
重慶除了江州這個名稱外,還有“巴州”、“楚州”、渝州”、“恭州”等名稱,是曆代川東地區的政治中心。
漢時巴郡屬益州。劉備滅劉璋後,在江州置都督府。其後征吳敗還,以李嚴為大都護屯江州。當時,李嚴就建議分益州為五都,彆立巴州。最後劉譙縱據蜀時,才正式建立巴州。這是“巴州”一名的由來。
梁太清四年(公元550年)改巴州為楚州。這是因為宋、齊、梁時,郡縣改名多遷就僑民。巴州多楚籍居民,因而改稱楚州。《華日國誌》載:“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這就是說,沿江一帶有一半是楚籍人。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由楚州改稱渝州。這是因為嘉陵江古稱渝水而得名。這個名稱,曆唐、五代、北宋,約有五百餘年之久。至今仍把“渝”作為重慶的簡稱。宋朝初年改渝州為南平郡,崇寧元年(1102年)改稱恭州。
南宋時,宋孝宗之子趙初在恭州為恭王,後來承帝位即宋光宗。為此,恭州於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為重慶府,取喜慶雙重之意。也有人解釋說光宗皇帝即位時,太上皇和太上皇太後俱在,臨視床典,故稱重慶。這個名稱曆經元、明、清,沿用至今。
重慶最早的城垣重於“巴”,因無史料可考,曆經滄桑,確切的城址難以推斷。秦惠文王時,公元前316年,張儀率眾築江州城。城不大,約包括現在的大梁子、小梁子、小什字一帶,就是嘉陵江與長江彙口的山嘴部分。西漢時,長江水運已較前有了發展,手工業和商業逐漸興起,人口增加,城區擴大。南城擴至南紀門、解放路一帶。蜀漢時期,重慶守將李嚴修建江州城,嫌張儀舊城狹小,“更作大城,周圍十六裡。”其城址已經擴展到今天的通遠門,打槍壩了。據《水經注》記載:重慶“地勢側險,皆重屋累居,數有火害又不相容,結航水居者五百餘家。承二江之會,夏水增盛,壞散顛沒,死亡無數。”可見當時重慶人口已相當密集,並遭受洪水災害。李嚴曾試圖“穿城後山(指鵝項嶺)自汶江(指長江)通水入巴江(嘉陵江)使城為州。”因工程浩大,諸葛亮沒有批準他。傳說在鵝項嶺西麓還有李嚴鑿山的痕跡可尋。
唐宋以後,長江水運交通日益發達,重慶已是長江上遊和嘉陵江流域的物資集散地,與長江中下遊的經濟聯係日益密切,商務之盛已不是四川其他城市所能比。宋末重慶知府彭大雅曾大興築城,立四大石於四門之上,書曰:“某年某月彭大雅築此,為西蜀根本。”《通鑒》胡三省注:“我朝自紹定失蜀,彭大雅遂城渝為製府,支持西蜀且四十年。”彭大雅是在蒙古人進攻重慶,戰局危急的情況下築城的,在原有基礎上倉卒而成,城垣的規模不可能擴大。元代末年明玉珍攻占重慶,號稱大夏國,凡十四年(13571371年),對城市規模或有所擴大,但未見到有關記載。
明清兩代,四川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明洪武初戴鼎將重慶城牆改砌為石城,“高十丈,周長十八裡”。開十七門,九開八閉,象九宮八卦。朝天、東水、太平、儲奇、金紫、南紀、通遠、臨江、千廝九門開。其中八門均發展成商業碼頭。翠微、金湯、人和、鳳凰、太安、定遠、洪崖、西水八門閉。現在我們見到的城門遺跡就是明代所修。
清光緒二年(1876年),清政府和英帝國主義訂立“中英芝罘條約”(煙台條約),準許英國派員在重慶籌劃通商事宜。光緒十六年(1890年)簽訂“中英北京追加條約”,將重慶開辟為商埠。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又同意日本在重慶開商埠,以南岸王家沱為日本租界。從此,帝國主義勢力侵入重慶,各種洋行買辦商業相繼出現,打破了重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1879年宜昌到重慶間的輪船通航成功,從此進一步打開長江三峽的大門,結束了川江隻通木船的曆史,大大促進了重慶經濟的發展。最早出現的工業,有火柴、紡織、繅絲、玻璃等輕工業。這時重慶市中區已比較擁擠,因而城市範圍進一步擴大到長江南岸和嘉陵江北岸,形成鼎足之勢。
重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中心,後來定為陪都。早在抗日戰爭前,國民黨政府就已著手準備,1929年在重慶設市。新市區是比擬上海、天津等特彆市的規格開辟的,拆除城垣,修建馬路,把市區範圍擴大。長江北岸擴大到黃沙溪、鶴皋岩一帶,嘉陵江南岸擴大到李子壩、化龍橋一帶,又兩路口擴大到佛圖關,比舊城區增加一倍。隻是當時的人口不過二十三萬人,不稱特彆市而已。1933年又一次擴大市區範圍,將巴縣市郊、南岸彈子石、龍門浩、海棠溪等渡口,以及江北城、溉瀾溪、劉家台、香國寺等地統統劃歸重慶市管轄,市區麵積達到九十三平方公裡。1937年,人口達到四十七萬人。
抗日戰爭開始後,南京失守,國民黨政府臨時把首都遷到重慶。抗戰勝利後遷還南京。雖然前後隻有八年時間,但對重慶城市發展的影響極大。當時由於長江被封鎖,交通運輸發生了極大變化,與外界的聯係主要是依靠公路和航空(這期間修通了成渝、漢渝、川黔、川湘等公路線,並先後在珊瑚壩、九龍坡、白市驛修建飛機場。大批抗戰物資和對外貿易都通過仰光、海防、廣州、香港等地轉口。
這一時期,重慶的工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以輕工業為主的城市轉變成為重工業為主,發展了兵工、機械、采礦、冶金等工業門類。抗戰期間,大批工廠紛紛內遷重慶。由於戰時的需要,工廠越辦越多,產品行銷西南、西北各省市,各地的工業也依靠重慶協作配套。商業繁榮,使重慶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最大的工業基地和商業貿易中心。到1945年,各類工廠數達到一千七百餘家,比戰前增加三點三倍。市區範圍再次擴大到遠郊區的北碚、青木關一帶。1945年全市人口達到一百二十四萬。抗戰勝利後,一部分內遷工廠東返,重慶經濟一度衰落。到建國前夕,人口下降到八十萬人。
重慶是1949年11月30日解放的。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城市麵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現在已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工業門類齊全,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主要的工業有機械、冶金、化工、輕紡、食品、建材、電子、儀表等。
重慶城市按功能分為十一區。市中心是政治、商業、金融中心,也是水陸客運交通樞紐。長江南岸的南坪為貿易中心,有各種展銷、貿易機構和商業服務設施。銅元局以機械工業為主,石橋鋪為科技文化中心。江北嘴和彈子石以輕紡工業為主。觀音橋為市中區的遷建地。沙坪壩為主要文化區。楊家坪、大坪、新橋以機械工業為主。九龍坡為電力工業區。中梁山為煤炭工業區。雙碑、大渡口以冶金工業為主。李家沱為機械、輕紡工業區。
市內交通建設也有很大發展。除公共汽車、電車外,尚有適合山城特點的纜車,載人架空索道等。過去街道彎曲、狹窄、坡度大,人車擁擠,經常阻塞交通。五十年代以來,架設嘉陵江公路大橋和長江公路大橋,鑿通菜園壩至牛角沱的公路隧道,建成菜園壩火車站和沙坪壩火車站等項措施,使市區交通大為改善。
為了控製市區人口和保護環境,新建的大中型工廠都分散在郊外的四個衛星城、八個小城鎮和二十多個工業點上,形成“星座式”的城市布局。四個衛星城是:長壽,位於重慶以東,公路距離一百公裡,水路七十七公裡,是輕化工業為主的衛星城。北碚,位於重慶以北四十五公裡處,有襄渝鐵路經過。附近有縉雲山、北溫泉、嘉陵江小三峽等風景名勝,為旅遊衛星城。西彭,仁於重慶以西五十五公裡處,靠近長江和成渝鐵路線上,是以鋁材加工為主的工業衛星城。綦江,位於重慶以南九十公裡處,是煤鐵采掘工業和兵器工業的衛星城。
建國後,重慶的交通麵貌也煥然一新。首先是結束了長期沒有鐵路的曆史。1952年修通成渝鐵路,1965年修通川黔鐵路,1972年修通襄(樊)渝鐵路。這些鐵路大大改變了重慶以及四川的交通狀況,使重慶與各地區的聯係更為方便。其次是長江航道經過整治,提高了運輸能力,並可夜航,使水運事業有很大發展。洪水期,三千噸級的輪船可由上海直抵重慶。自重慶上水,一千噸級輪船航行川江至瀘州、宜賓等中小城市,沿嘉陵江可以到達合川。重慶是水陸聯運的樞紐。公路運輸有六條對外乾道,連接省內外的主要城市。航空運輸,目前白市驛機場有十二條航線通往全國各地。由於水陸空交通方便,重慶曆來是我國西南地區物資的集散地。目前是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貿易中心。1980年在重慶設立海關,定為對外開放的港口。
重慶,這個祖國西南的最大城市;正在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地加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