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西安(1 / 1)

馬正林西安是一座曆史名城,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主要建都的地方,早以宏偉壯觀而聞名於世。今天的西安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是陝西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關中平原是孕育西安城的地理基礎。西安城恰好位於它的中央,處於山環水抱之中。它的南麵就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的秦嶺山脈,巍峨青翠、峰巒疊蟑,其主峰是周至境內的太白山,海拔三千七百六十七米,為全國名山之一。很早以前就有“武攻太白,去天三百”,“冬夏積雪,望之皓然”的稱謂,以銀妝素裹、聳峙入雲而引人入勝。李白在《望太白峰》一詩中說:“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其高峻雄偉之勢曆曆如繪。西嶽華山更是以奇險峻峭、難於登攀而名揚四海,無人不曉。西安附近的南五台、翠華山、驪山等都以風景秀麗、各有千秋而誘人神往。陝北高原的南緣山脈,雖然距離西安城較遠,但宛似條條遊龍,各趨一方,構成關中北境的天然屏障,漢唐諸陵多在渭北高原或北山腳下,說明北山山脈與古老的西安城血肉相連,不可分離。渭河自西向東橫貫關中平原,兩岸支流眾多,猶如一片葉脈一樣,向各個方麵伸展開去。西安附近河流密集,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涇、渭、灞、、灃、、、澇諸河,分彆流經西安的東境、西境、南境和北境,把西安城圍在中心,以豐沛的汁液滋潤著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為西安城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渭河流經西安城北,是西安城市發展中水路交通的主要憑借。漢代從今西堰頭引水進入昆明池,而昆明池就是漢長安城的人工水庫。由昆明池向北和向東北開渠,分彆供應城內外。唐代引水入城的龍首渠,引水人城的清明渠,引水入城的永安渠等,使唐長安城的供水源源不絕。由於漢唐長安城渠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為當時長安城增添了無限美好的風光。“官鬆葉重牆頭出,渠柳條長水麵齊”,正是這種彆致景色的生動寫照。

西安地區不僅山環水抱、風景如畫,而且還是關中平原上地形最平坦開闊的所在。這裡平原坦蕩,土壤肥沃,自《禹貢》起就被稱為“上上田”;氣候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在十三攝氏度以上,年降雨量在五百到六百毫米之間。正是在這些有利的自然條件下,這裡的農業經濟興起很早,到秦漢時代,整個關中平原已成為全國最富庶的經濟地區之一,號稱“天府”。司馬遷說,它的財富占了全國的十分之六。曆史上以“膏壤”、“陸海”來形容關中平原的土壤肥沃、物產豐盈,量不為過的。這種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雄厚的物質財富,為西安城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中平原三麵環山,東臨黃河,隻有函穀關一線開向東方,山川形勢十分險要,“被山帶河”,“金城千裡”,“四塞以為固”,是一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地方。周、秦、漢、唐先後建都西安地區,除政治原因外,也同這種險要的山川形勢密切相關。戰國時代,六國聯合抗秦,往往屯兵函穀關腳下,但一籌莫展。漢唐初期,也都是首先爭取關中,站穩腳根,然後殺向東方,統一了全國。另外,關中還是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是綰轂西北的門戶。每當西北邊境多事,關中的地位就顯得特彆重要。這種險要的山川形勢,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把國都擺在這裡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所謂“陝西據天下之上遊,製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陝西發難,雖微必大,雖弱必強”,正是這種曆史經驗的高度概括。正因為如此,曆史上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個王朝在這裡建都,曆時達一千餘年之久。

西安的名稱雖然起於明代,但它的興起和發展卻由來已久,西周的豐鎬,秦的鹹陽、西漢和隋唐的長安城都是它的前身。儘管這些城址也有移徙,但其發展演變卻一脈相承,可以看作是西安城市發展中的不同曆史階段。

在西安地區興起最早的城市就是西周的國都豐京和鎬京,分彆位於灃河的西岸和東岸。豐京位於馬王村一帶,鎬京位於鬥門鎮一帶,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曆史。據說豐鎬布局整齊,都是正方形的城市,每麵各開三個城門,街道均作東西和南北向,宮殿在南,市場在北,左邊建築祖廟,右邊設置社稷壇。西周末年,由於大戎入侵,周平王遷都洛邑,豐鎬終於衰敗下去。豐鎬的宮殿、宗廟等建築物,也因戰爭的破壞而麵目蟲非了。春秋時周大夫行沒路過豐鎬,看到“故宗廟宮室,儘為禾黍”,宏偉壯麗的都城已變成“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的農田,淒愴之情油然而生。這就說明,周平王東遷以後,豐鎬殘破不堪,至遲到春秋時,地麵逮築物已蕩然無存了。經過考古發掘,已經在灃西發現了四周的車馬坑和一座大型建築物的基址,為尋找豐京的具體位置提供了重要線索。

秦國占有關中以後,經過幾次遷都,終於定都鹹陽。秦鹹陽位於今鹹陽市以東的長陵車站、窯店鎮和肖家村車站一帶,背原臨河,控製著關中東西大道的咽喉。它的主要宮殿都在鹹陽原上,除秦孝公、秦惠文王所修的宮殿外,秦始皇還仿照六國的宮殿,修建了不同形式的新宮殿。經過考古發掘,毛王溝和柏家咀之間,在東西長約六公裡的原區,建築遺址鱗次櫛比,顯然是龐大的宮殿建築群。秦鹹陽的宮殿規模很大,由殿堂、過廳、居室、浴室、回廊、倉房和窖穴等組成,富麗堂皇無比。這裡還出土了我國最早的宮廷壁畫,以及大型台階空腹花磚、地下排水管道、獸形銅鋪首、瓦當等重要遺物。原上除宮殿外,還有墓葬區和手工業作坊。原下地勢低平,是主要的居民區和市場。位於今楊家灣的蘭池,大概是為解決城市供水而開鑿的水庫。蘭池附近有蘭池宮,顯然是皇帝遊樂的勝地。由於受到渭河的製約,秦鹹陽實際上跨有渭河南北兩個方麵。因為諸廟、章台、興樂、上林等皆在渭南,特彆是“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以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而留名千古的阿房宮,就是作為“朝宮”來興建的。殿基夯土址現依然存在,位於今西安市西郊的趙家堡與大古村之間。從秦鹹陽渭河南北兩部分的自然條件比較而言,涓河以南顯然比渭河以北優越,因此政治中心的南移在某種程度上說也帶有必然性。隨著秦王朝的滅亡,項羽西屠鹹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堂堂一代帝都,頓時化為灰燼。

劉邦決定建都關中以後,就不能不選擇龍首原以北的長安另建新都。漢長安城位於西安西北的漢城一帶,周長二十五點七公裡,麵積為三十六平方公裡,城的平麵為不規則的方形,缺西北角,猶如天上的北鬥星一樣,故有“鬥城”之稱。實際上這並不是有意所為,而是受到渭河流向製約的結果。當時的涓河距離漢長安城很近,渭河既然作西南、東北走向,漢長安城的北垣也就不能不順應這種形勢斜向東北,並出現多處曲折。另外,漢長安城的主要宮殿修建在前,城垣修建在後,為了把宮殿包入城內,南垣和西垣也就不能不有所曲折。不難看出,漢長安城這種不規則的形狀,完全是順應地形特點而帶來的必然結果。主要宮殿分布在城的南部和城西,最著名的是未央宮、長樂宮和建章宮。這三大宮實際上各為一組龐大的建築群。未央宮位於城的西南部,是兩漢王朝政治統治的中心,有四十三所台殿,而以前殿為中心,向四麵民開。周長九公裡,約占長安城總麵積的七分之一。前殿位於未央宮的最高處,是利用龍首原北麓的土丘,有意造成淩空之勢,以顯示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各個殿庭規模宏大,布設佳麗,自成體係。已經發掘的一座大殿,據說可能是皇後居住的椒房殿,各類建築物的基址俱全,占地近四十畝。其他殿庭的大小就可想而知了。另外還有石渠、天祿、麒麟等閣和東西織室等高大建築物。長樂宮位於城的東南,是皇太後居住的地方,由前殿、宣德等十七座大殿構成,周長十公裡,約占長安城總麵積的六分之一,比未央宮還大。隻有建章宮位於城西建章鄉,是漢武帝時修建的,號稱“千門萬戶”;其規模之大和輝煌壯麗之盛,都是未央、長樂所無法比擬的。它是武帝以後皇帝主要遊樂的地方。建章宮中的太液池,碧波蕩漾,也為皇宮增添了無限美好的風光。城內的其他地方,大都為居民區,西北部多為手工業和市場聚集的所在。市場多在橫門大道的兩側,據說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城牆用夯土築成,高大結實,每麵各有三個城門。街道均東西和南北向排列,十分宏偉壯觀。直到隋文帝遷都以後,漢長安城才被劃入禁苑,成為曆史的陳跡。

隋文帝遷都龍首原以南,修建了一座規模更大、布局異常整齊的城市,名為大興城,唐改為長安城,今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區就是它的所在地。城周長三十六點七公裡,麵積八十四平方公裡,幾乎等於今西安城的十倍。宮城和皇城位於外郭北部中央,是唐長安城的核心。前者是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後者為中央政府機關所在地,是全國行政的中樞。城的平麵布局為一大長方形,以六條東西向的高坡為核心進行設計,凡皇宮、政府機關和重要寺院等,大都位於高坡之上。這樣安排,除顯示皇權至高無上外,就是充分利用微地形的特點,以增大城市的立體空間。而坡與坡之間的低地則是開渠或開鑿湖泊的理想地區,以便綠化和發展風景區。域內東西十四條大街,南北十一條大街、把全城分割成一百一十個坊。由於城的東南角向內作直角曲折,實為一百零九坊。坊有圍牆,是當時主要的居民區。西市和東市分彆位於皇城的西南和東南部,是全市經濟活動的中心。東西市各有井字形街道,商賈雲集,市場繁榮,據說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六月二十七夜晚,東市失火,燒毀“曹門以西十二行四千餘家”。實際上西市比東市更為繁華,雲集這裡的“胡商”很多,“四方珍奇,皆所積集”。每年正月十五夜間觀賞花燈,西市熱鬨異常,王公貴族也趨之若鶩,奪門爭道者不乏其例。唐代的宮殿也有三組,這就是宮城內的太極宮、龍首原上的大明宮和春明門內的興慶宮。其中以大明宮最為輝煌壯麗,是唐代皇帝居住時間最長的一座宮殿。興慶宮的規模較小,但仍比今北京故宮大出將近一倍。它的建築物高大雄偉、氣勢磅礴,“東北何靄靄,宮闕入煙雲”,就是反映的這種情況。詩人李白也曾在興慶宮沉香亭前,為正在觀賞牡丹的唐玄宗和楊貴妃賦詩。李白揮筆而就,賦《清平調》三章,以“解釋春風無限好”和“可憐飛燕倚新妝”來諷刺這種放蕩淫樂的生活。唐長安城規模宏大,整齊美觀,完全采取左右對稱的布局,有明顯的中軸線。南北向的朱雀大街寬達一百五十五米,也就是全城的中軸線。這種布局特點,對後來中國城市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占有極其光輝的一頁。這座壯麗的都城同當時世界上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聯係,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學習的中心。唐代的文化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而長安城也接受了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譬如長安的衣食住行、音樂舞蹈、文體活動等,無不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波斯傳來的波羅和西域傳來的胡旋舞等,在長安就非常盛行。唐玄宗本人就是一位擊球的能手;楊貴妃也能象胡女一樣,兩袖清風,旋轉自如。由於居住在長安的外國客人和少數民族很多,社會風氣也潛移默化,胡服、胡帽、胡樂、胡舞、胡餅等都風靡一時。開元初,從篤宮人騎馬者皆胡帽,士女皆衣胡服,太常樂崇尚胡曲,貴人禦饌也儘供胡食。長安為世界先進文化之萃,僅城市建設一項,就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傑作。

唐代末年,朱溫拆毀了長安城,韓建以皇城為基礎,重建了一座“新城”,這就是五代、宋、元的長安城。明代又把韓建“新城”加以擴展,重築城牆,並包砌了青磚,使西安成為控製西北和西南地區的軍事重鎮。明代西安城牆的南牆和西牆,基本上因襲唐代皇城的舊牆,隻是把皇城舊牆夾築在中間。明代在擴城以前,還在唐皇城的東北角修建了秦王府城,即今西安城內的新城。府城的東牆和北牆,也是利用唐皇城的舊牆。秦王府城之外還築有蕭牆,蕭牆之內才是政府機關所在地。今後宰門、鐘樓等地都已發現了明代蕭牆的遺址。明代的西安城牆高大雄偉,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較大的古城堡。今天的西安城牆,基本上保持了明代的風貌,是豐鎬、鹹陽與漢、唐長安城的繼續和發展。西安城能夠在關中平原的中央延續數千年之久,正說明這裡的地理形勢十分優越,土壤肥沃,經濟發達,為西安城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西安是中國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由於唐代以後失掉了國都地位,城市發展十分緩慢。直到建國前夕,市區範圍狹小,建成區的麵積僅十三點二平方公裡,人口約四十萬。房屋破爛不堪,缺少近代工業,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城市。建國以後,西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全市人民的努力,三十多年來已初步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新興的社會主義工業城市,這是曆史上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

今天的西安市共轄有新城、碑林、蓮湖、雁塔、灞橋、未央,閻良七個區和長安、藍田、臨潼、高陵、戶縣、周至六個縣,麵積一萬平方公裡,人口五百二十七萬多,其中市郊麵積八百六十一平方公裡,城市麵積一百二十九平方公裡,人口一百五十萬左右。全市的各項建設事業都發展很快,西安人民久已盼望的自來水,1952年即建成通水,徹底改善了飲水狀況。昔日那種馬路不平、電燈不明、房屋破破爛爛的舊城區已得到改造,成為全市商業最集中的地方。以鐘樓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輻射出去,一幢幢高樓大廈平地崛起,鱗次櫛比,店鋪林立,行人如織,商業興旺發達。解放路直通火車站,也是全市主要的商業區。另外,舊城區還保留了傳統的貨物集散中心和民族風味的飲食業。全市的文化娛樂活動也多集中在舊城區,傳統劇目仍以秦腔為主。城內城外的交通道路,繼承了唐長安城均衡對稱、棋盤狀格局,寬暢豁達,整齊大方的特點,有公共汽車或電車相貫通,交通便利。西郊的民航機場,經過改建後,擴大了規模,現有班機通往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太原、蘭州、鄭州、長沙、拉薩和香港等著名城市;省內的延安、榆林、安康等地也有班機通航,使西安與省內外的聯係更為方便。

由於正確貫徹執行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大大激發了全市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西安市的各項建設事業都有了較快的發展,工業、市郊農業產值逐年增長。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市場購銷兩旺,商業網點不斷增多。市政建設發展更快,新住宅樓猶如雨後春筍。市容衛生狀況也得到很大改善,使西安成為全國較整潔的城市之一。

今天西安市的建設規模已遠遠超出了舊城區,向四麵郊區迅速發展。整個近郊已布滿了工廠。機關、學校和新的住宅區,高樓大廈比比皆是,整齊而美觀。隴海鐵路穿越西安城北,北郊一帶就成為與鐵路有關的修理廠、停車場、庫房和鐵路新村等。鐵路線在市區內伸延三十餘公裡,各種專用線一百餘公裡。由於鐵路過於靠近舊城區,把西安市分為南北兩半,給城市建設事業也帶來了一些困難。為此擬另辟北環或南環線,或在東西兩站之間另建迂回線。東西郊地勢平衍,交通便利,是西安市最主要的工業區。東郊的灞、之間,紡織工業最為集中,有紡織城之稱。西郊的大慶路一帶,是西安市的主要重工業區,以電瓷、儀表、機械工業為中心,形成了以電力設備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被稱為電工城。科學、文教單位很多,全市有二十五所高等院校和許多科研機構分布在南部,使城南成為科研、文教的中心,有文教城之稱。未來的西安南部,隨著科學會堂、體育館、自然博物館、電視台、美術館、音樂廳等高大建築物的落成,將成為全市的科技中心,使文教城更加光輝燦爛,絢麗多姿。

另外,為了保障全市人民的身體健康,根據合理布局的原則,全市有以西安醫科大學第一、第二附屬醫院、陝西省醫院、西安市中心醫院、紅十字會醫院和市級一到八醫院為主的大型醫院,並有區、鄉兩級的醫院和衛生院相配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醫療衛生網。

西安是中國文化最悠久、建都時間最長的古城,是整個人類文化藝術的巨大寶庫。

六千年前的半坡遺址位於河東岸,西距西安城六公裡,是一座完整的原始社會的村落遺址。遺址麵積達五萬多平方米,根據已發掘的一萬多平方米的情況來看,內涵極其豐富。其中完整的房屋遺址有四十多處,各種墓葬二百多座,生產、生活用具將近一萬件。遺址分居住區、製陶窯場和墓葬區,還有圍繞居住區深廣各五六米的防禦溝。這個村落的人口大約有五六百人之眾,說明六千年前西安地區的人口已比較稠密。參觀半坡博物館、不僅能親眼看到六千年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生動畫麵,而且還能再現當時自然環境的真實麵貌。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位於秦陵的東麵,被譽為世界奇跡之一。已發掘的三個兵馬俑坑,是由步兵、弩兵和戰車組成的混合部隊,兵陣嚴整,威武雄壯,顯示出勇往直前、所向無故的態勢。這些陶人陶馬酷似真人真馬,個個栩栩如生,表現了極高的造型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寶庫。同時也是研究秦代軍事史和兵陣構成的無價之寶。僅一號坑就出土駟乘戰車六乘,陶馬二十四匹,武士俑六千個左右,若再加上二號、三號坑的兵馬俑,大約和今天一個師的兵力相當。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出土的銅俑,造型十分生動逼真,是中國考古史上又一驚人的巨大發現。已經展出的二號大型彩繪銅車馬,瑰麗異常,由一輛銅車,四匹銅馬和一個銅禦官組成,其大小恰好是真車、真馬、真人的一半。車馬裝飾極其豪華壯麗,共有七百四十件金質器物,八百一十七件銀質器物。車馬和器物的雕塑藝術和冶鑄技術非常高超,僅各個部件銜接就采用了鑄、焊、嵌、銷、冶鉸、鏨刻、空心衝鑿等手段,為中國冶金、鑄造史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中外參觀者讚不絕口,無不對兩千一百年前的中國冶金術感到吃驚。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西安碑林,位於陝西省博物館內,由於曆代碑石如林,故稱碑林。據《京兆府新移石經記碑》所裁,今西安碑林是北宋哲宗元五年(1090年),為保存唐開成石經而修建的,距今已有九百年的曆史。現在的碑林共有六個陳列室、六個遊廊和一個碑亭,展出石碑一千多塊。西安碑林是一座石體文化寶庫,曆代許多著名書法家的手跡、重要曆史事件、中外文化交流和地理名圖等都被保存下來。另外,碑頭、碑座、碑側上的精美花紋、圖案、人物畫和鳳鳥、遊龍等,又是精湛的藝術傑作。

唐長安城遺留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建築物就是大雁塔和小雁塔,均位於西安城南。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高僧玄奘創修的,聳立於磚砌高台之上,平麵為正方形,共七層,高六千十四米,氣魄宏大,雄偉壯觀,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小雁塔是唐中宗景龍年間創修的,采用密簷式磚構建築,十分秀麗,初為十五級,現餘十三級,高四十三米三。不過現在所能看到的大雁塔,是明代為保護文物而修補的,真正的唐塔被包在裡邊。小雁塔保持唐代風貌,建國後僅進行過整修和加固。

聞名中外的西安鐘樓位於市中心,鼓樓位於北院門街的南口。樓上懸鐘置鼓,用以報時報警。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鼓樓,十七年(1384年)修建鐘樓。當時的鐘樓位於今北廣濟街口的迎祥觀,萬曆十年(1582年)才移於今址,按原樣重建起來。鐘樓三層重簷,四角攢尖頂,屋簷係飛式,躍躍欲飛,十分壯觀,是中國目前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鐘樓。鐘樓位於市中心,已成為實際上的城徽。鼓樓九楹三層,歇山式頂,稍低於鐘樓,但雄偉肅穆,曾懸有“聲聞於天”和“文武聖地”兩塊金匾。經過整修後的鐘鼓樓,五彩繽紛,景象萬千,是中國古代樓閣建築的優秀代表。

“秦中自古帝王都”,西安附近的帝王陵更是難於備數。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茂陵、昭陵、乾陵等,都以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文物古跡眾多而久負盛名。

秦始皇陵位於臨潼縣東的驪山腳下,高大雄偉,東有秦俑博物館,西有風景秀麗、溫泉潺的華清池,處在整個驪山風景區之間。雖然地麵建築物早已無存,但經過考古部門鑽探,證明地下建築基本完好,是一座尚未發掘的地下藝術寶庫。有朝一日,象《史記》所記載的“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情景,或許還能重新展現在人們的麵前。整個陵園及其從葬區的麵積這五十六平方公裡餘,所埋藏的古物到底有多少,恐怕難於計算。

茂陵位於興平縣東,是漢武帝的陵墓。陵旁還有僅代名將衛青和霍去病的墓。茂陵保存了中國最早的立體石刻藝術,有石人、石馬、石虎、石魚等珍貴文物。它們都是利用石塊的自然形狀雕刻而成,樸實大方,格外壯觀,代表了兩千年前中國石刻藝術的獨特風格。青年將軍霍去病的墓是用石塊壘成祁連山的形狀,以紀念他在祁連山一帶的赫赫戰功。

昭陵位於禮泉縣九山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整個陵寢是在九山主峰內,開創了唐代帝王墓葬以山為陵的製度。陵園周長六十公裡,麵積達三十萬畝,周圍排列著一百六七十座陪葬墓。昭陵的石刻藝術十分豐富,除有石碑四十二塊外,尤以“昭陵六駿”最為傑出。這是為紀念唐太宗的開國戰功,將所乘過的六匹駿馬刻成浮雕。六駿浮雕栩栩如生,每匹馬的姿態、性格、筋骨和它們的全部軀乾都表現得淋漓儘致,是中國浮雕史上最典型的傑作。1941年,不法外商盜去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現存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剩餘的“青騅”、“特勒驃”、“什伐赤”、“白蹄烏”四匹,以及另外兩匹的複製品陳列在陝西省博物館內。

乾陵位於乾縣城北,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以梁山起陵,陵園周長約四十公裡,地麵建築尚有門闕、述聖紀碑、無字碑、華表,以及司馬道兩旁的石人、石馬、石獸、石鴕鳥等數十個,並有六十一尊賓王石像。乾陵的陪葬墓有十七座,已發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雖早年被盜,但隨葬文物仍極其豐富,並有精湛的壁畫,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是難得的唐代社會活動的實物資料。上述三座陪葬墓都是從地麵起墳,由寬敞的斜坡道通向墓室,顯示了唐代墓葬的基本格局。

曆史名城西安將繼續保持古城風貌,采用多中心結構,逐步形成不同類型的中心集團,發展成為一個以輕型現代化工業為主、科學文教和旅遊事業發達的城市。並把鹹陽、臨潼、藍田、長安、戶縣、周至、高陵等建成西安的衛星城市,形成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鎮、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的新體係。市政建設將發展唐代風貌,有計劃地恢複唐代朱雀大街和西市商業區,並沿唐長安城南半部的城基營造林帶,以顯示唐長安城的宏偉輪廓。擬定中的雁塔曲江風景區麵積達七千六百畝,結合大雁塔、曲江池地區的曆史文化特點、自然地形和現狀,將風景區分為不同功能的風景點,並互相有機的聯係起來,使點有特色,麵具景深,造成“青山意不儘”,步步引人人勝的格局。雁塔古建築群,將以陳列館、紀念館、展覽館、雁塔題名館和素餐館組成,造成綠樹叢中的寺館景色,使大雁塔更加古樸而美觀。植物展覽區以栽培展出秦嶺和西北地區植物為主,劃分為溫室展區和植物生態學及形態學展區,培植菖蒲園、月季圃、牡丹台、櫻花穀等分門彆類的花園,以及發展杏、桃、梨、櫻桃、石榴等果園。同時引河水注入曲江池,恢複曲江池水麵,使它成為西安城南最大的人工湖。

已經動工興建的西安城牆公園,更是工程浩大的壯舉。因為建設好西安城牆公園,既保護了文物古跡,又為古城增添了光輝,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情。西安城牆公園就是以明代西安城牆為中心,統一規劃,分期施工,修葺城牆、建設環城林路和改造護城河的綜合工程。修複後的城牆,城上為高空花園,種植各種花卉,設置城樓、箭樓博物館,以及角樓茶社、小賣部、休息室等,並以盆景、花壇、仿古石雕、燈柱等連係各個風景點。城牆下為環城林帶、環城河、環城乾道和內環城路,構成高低錯落的態勢,使其與城牆相協調,各有特點。環城林帶將是繞城一周的綠色長城,分段種植不同品種的樹木花卉,形成各有特色的小公園。環城河將引河、河水注入,分段設置滾水壩,節節抬高水位,形成瀑布,以顯示碧波蕩漾、銀練倒卷的彆致景色。西安人民正在以極大的熱情興建城牆公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座獨具風格的公園,一定會以宏偉壯麗的景色展現在人們的麵前。

西安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經過建國後三十多年的建設,麵目為之一新,佳景倍於往昔,猶如披上了節日的盛裝一樣,更加光彩寺目,絢麗異常。


最新小说: 神醫廢材妃 靈霄天衍功 惹上首席總裁2 雲隙微光遇見貓 神秘首席甜寵妻 星遊記之我要飛 傲世狂徒 背包女強人 我在末世造小家 體重兌換係統:胖子逆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