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趙西寧是青海省會,為全省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西寧也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而且是黃河上遊地區最大的城市。它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湟水穀地中。湟水是黃河上遊的一條重要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海晏縣的包呼圖山,與流經青海東部的黃河隔拉脊山平行東流。湟水流域屬於向黃土高原過渡的地帶,海拔在兩千米以上。這一帶黃土層深厚,由於惶水長年的侵蝕,在湟水河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峽穀和山間盆地。西寧城所在的西寧盆地就是其中之一。西寧城正當湟水和它的支流北川河和南川河的彙流處。這裡是湟水河穀兩岸的低階地,即一、二、三級階地,是一個寬約三四公裡的衝積平原。它的北部有祁連山脈作屏障,減弱了冬季寒潮的侵襲,因而氣候比較溫和,生長期較長,適宜於農作物的生長。
西寧所在的湟水流域,是我國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在這一帶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證明了生活在我國中原地區、同屬於這一文化係統的先民,其活動範圍的最西端曾達到這裡。早在商、周時期,今青海一帶就是羌人聚居的地方。當時這裡“地少五穀”,因此生活在這裡的羌人過著“所居無常,依隨水草”的遊牧生活。戰國初年,羌人中出了一個領袖,名叫愛劍,從此羌人就興盛起來了。
愛劍是秦厲公時被秦國俘獲的羌人,在秦國做了多年的奴隸,後來他逃到河湟地區,即湟水河穀及其以南的黃河兩岸一帶。愛劍帶來了秦國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他教羌人種田畜牧,改變了羌人過去以畜牧、射獵為主的生活。羌人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開發了河湟地區,為後來西寧城的興建奠定了基礎。
秦僅之際,河湟地區的羌人日漸強大。他們與北方的匈奴聯合起來,分彆從西方和北方進犯漢朝沿邊的郡縣。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兩次進軍甘肅河西地區,趕走那裡的匈奴人。漢朝先後在河西地區設立了酒泉、張掖、武威和敦煌等四個郡。這四個郡的設立,不僅隔斷了匈奴和羌人之間的聯係,而且打通了漢朝和西域各國友好往來的通道,即馳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朝派李息率軍十萬進入河湟地區,驅逐了當地反漢的羌人,在那裡設置了管理羌族事務的護羌校對。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漢朝設立金城郡,郡治允吾就在今青海民和縣的下川口。漢朝政府還在湟水上遊的河穀中設立了臨羌縣(今湟源縣鎮海堡),在臨羌縣境設立了西平亭。據《水經注》記載,當時的西平亭建有城垣,位於牛心川(今南川河)東,湟水上南,正當這兩條水交彙的地方。與西平亭隔湟水相望,就是《水經注》所記的“土樓神祠”所在的上樓山。《水經注》記敘土樓山說:“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土樓山就是今西寧北山寺所在的北山,西平亭就是後來的西寧城。從西漢的西平亭始建至今,西寧城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
自漢朝進軍河湟地區以後,羌人的主力就退居到今青海湖一帶。這裡“土地肥美”,“又有西海(今青海湖)魚鹽之利,緣山濱水,以廣田畜”。因此,羌人的勢力依然很大。當時的臨羌縣和西平亭都是漢朝防禦羌人的軍事要塞。為了鞏固邊防,漢朝政府就向河湟地區移民,而旦興修水利,“廣設屯田”,“殖穀富邊,省輸轉之役。”據《漢書?趙充國傳》記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羌人起兵反漢。為了製服羌人,趙充國寫了有名的《屯田奏》,向朝廷建議在河湟地區屯田。趙充國計劃留軍士萬人,每人開荒種田二十畝,屯墾的麵積達到“兩千頃以上”,由此可見其規模之大。另外,趙充國還在今西寧一帶修建郵亭、道路和橋梁,以加強與內地的聯係。兩漢時期對今西寧地區的開發,有力地促進了這裡的農業生產,加強了它與中原地區的聯係,為後來西寧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東漢建安年間,在金城郡的西部分設西平郡,改西平亭為西都縣,作為郡治。這時西平亭就由一縣之亭,一躍而成為一郡的首府。由於原來的西平亭城垣較小,於是就在西平亭的南麵、西麵和北麵增築三座城。城垣的擴建,說明了西都縣地位的重要。自此以後,三國、西晉時期,西都縣一直是西平郡的首府。十六國時的南涼政權正一度以西都為都城。今西寧城西郊楊家寨附近的“虎台”,相傳就是南涼修建的。《寧海紀行》記載說,該台“約高十丈,趾方各三十丈,頂圓徑八丈許。”虎台東有高土墩四個,“四隅角立,相距一百二十丈,高各七八丈”。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非常宏偉的建築。
十六國時期,西都縣不僅是河湟地區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而且它在中西交通上的地位也空前的重要起來。當時,今甘肅河西地區群雄割據,絲綢之路因之阻塞,所以一些僧侶、商人就另外尋求通往西域的交通線路,早在漢宣帝時,趙充國就提出要修建湟峽(今西寧城東的小峽)到鮮水(今甘肅黑河)地區的道路,作為通在西域的另一條線路,這條道路就是以今西寧城為起點,沿北川河西北行,經由大阪山和祁連山的扁都口以及甘肅河西到今新疆的通道。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我國著名僧人法顯,正是由這條道路到西域的。法顯到過的檀國就是南涼的都城西都縣,即今西寧城。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西行求經的曇無竭(法勇),也是由西寧前往西域的。
北魏統一北方,改西平郡為鄯善鎮,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又改為鄯州。當時中原多事,加之駐牧在今青海西部的吐穀渾日漸強大,經常率兵東犯,所以鄯州的治所就東移到今青海的樂都。但是西寧城仍然是中西交通的要衝。北魏神龜元年(公元518年),我國另一個著名的僧人宋雲,由洛陽出發,經過西寧和柴達木盆地,進入新疆境內。另外,1956年在西寧城隍廟筒街土了一批波斯薩珊朝卑路斯(公元457483年)的銀幣。這些曆史記載和實物都說明,西寧城從四世紀末到六世紀初,在當時中西交通線路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隋唐兩朝對於河湟地區是十分重視的。當時的鄯州(西平郡)的治所仍在湟水縣(今青海樂都)。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在今西寧城設立了鄯城縣。這時,西寧已由一州的首府降為鄯州的屬縣,但它在軍事上和交通上的重要性是有增無減。
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為了進攻今青海一帶的吐穀渾,隋煬帝親率大軍,“西巡河右”,來到了湟水河穀地區。他由今西寧城北進入“長寧川”(今北川河),“度星嶺”(今大坡山),“經大鬥拔穀”(今扁都口),到了張掖。在那裡,接受了西域各國君長、使者的朝拜。隋朝在青海西部的吐穀渾舊地設立郡縣,移民實邊,“大開屯田,捍禦吐穀渾,以通西域之路”。
當時的青海湖“周回千餘裡,中有小山”。傳說這一帶的牧民在冬天將母馬放到湖中的山上,就可以生下“龍種”馬。據說吐穀渾將波斯(今伊朗)種的母馬放到那裡,就得到了“能日行千裡”的良種馬駒。這引起了隋煬帝極大的興趣,於是下令在青海湖周圍設立牧場,將兩千匹母馬放在湖濱一帶的山穀中,以期得到這種馬。總之,隋朝時由西寧經柴達木盆地到西域的交通線路,仍然是中西交通的一條重要乾線,西寧一帶的農牧業也得到了發展。
唐朝初年,新開辟了一條唐朝與吐蕃間的通道。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這條道路就是以鄯城縣為起點,通往西藏、印度等地,文成公主、劉元鼎就是從這條道路進入西藏的。文成公主進藏以後,唐與吐蕃關係親密,唐蕃古道上友好使者往來不斷。中原地區的蠶種及造酒、碾、紙、墨等製作技術,也就傳到了吐蕃。吐蕃還聘請漢族文人主管他們的文書工作,並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漢族文化。有的吐蕃學者甚至還在長安作了官。此外,唐與吐蕃間也開始了貿易往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茶葉已輸入吐蕃。因此,當時的鄯城縣是唐與吐蕃間友好往來的要衝,對於加強漢藏兩族人民的兄弟關係,增進兩族人民經濟、文化方麵的聯係,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西寧一帶,自西漢以來就是我國西北有名的農牧區,盛產良馬,又有相當發達的農業。由於唐代前期的開發,這裡“民物富庶,與中州不殊”,無論農業、牧業和商業,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後來,由於唐與吐蕃關係惡化,鄯城在軍事上的地位就變得重要了。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設隴右節度使,駐防鄯州。隴右節度使是唐代所有節度使中統兵馬最多的,管兵七萬五千人,馬一萬零六百匹。因鄯城縣是鄯州最西的屬縣,是直接麵對吐蕃的前沿陣地,所以唐朝在鄯城縣城設立了河源軍,管兵一萬四千人,馬六百五十匹;還在鄯城縣西境和北境設立了安人軍、振威軍、威戎軍等。在隴右節度使的防區內,駐防鄯城縣的河源軍,在軍隊的數量上僅次於駐防鄯州城的臨洮軍,而且鄯城縣境是當時駐軍最多的地方。由此可見鄯城縣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八世紀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朝政府調動西北沿邊郡縣的駐軍人衛京師,吐蕃乘機奪取了河西和隴右數十州及鄯城。吐蕃改鄯城為青唐城,作為政治中心。直到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洮西安撫使王贍才收複了河湟地區,北宋仍在青唐城設湟水縣,作為鄯州的治所。這樣,鄯州的治所由今樂都再一次遷到了西寧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改鄯州為西寧州,西寧一名始見於史冊。到了南宋時,西寧一帶又成為金和西夏爭鬥的戰場,一直到元朝統一時。
元代初年,西寧為章吉駙馬分地。後設西寧州,屬甘肅行省。隨著元朝軍隊進入西寧一帶,一些中亞和西域的人也遷入這裡,後來就定居於此。從此,西寧一帶就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地區了。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屬陝西行都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又改西寧衛為西寧府,屬甘肅省。明清兩代,西寧都是西北邊防重鎮。洪武十九年(1386年),長興侯耿炳文奉命改建西寧城,割宋元舊城之半,傍湟水另建新城。新城“周長九裡多,高、厚均為五丈”。自此以後,曾多次修補,但西寧城的規模基本上定型了。
為了解決邊地駐軍的糧餉問題,明朝政府采取“寓兵於農”的政策,命令駐軍在防區屯田。而且還移民實邊,由政府“給耕牛、農具,教樹植,複祖賦”,鼓勵人們開荒種田。這一時期,西寧地區的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另外,明清兩代在西寧城修孔廟,設立“衛學”、“府學”和“湟中書院”等,比較注意發展文化教育。
自唐代以來,因為受漢族的影響,茶葉已成為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生活的必需品。西北高寒地區的牧民,以食肉飲乳為生,飲茶利於消化,有益於健康。因此,茶葉就成為輸入西北牧區的新商品。唐宋時期,已開始用茶葉換取西北鄰族的牲畜。到了明清,這種以茶換馬的貿易進一步擴大,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西寧設立茶馬司。明清兩代,這種茶馬交易都由官府壟斷,貿易額相當可觀。後來茶馬司撤銷,民間貿易增多,主要以內地的茶、布匹,交換牧區的羊毛、牲畜、藥材。當時西寧是青海地區貨物的主要集散地。
明清兩代的統治者,出於統治的需要,曾給一些喇嘛教上層人物加上“大國師”、“國師”、“西天佛子”等封號,而且“給以印誥,許之世襲”,鼓勵他們修建寺院,招收僧徒。因此,喇嘛教在西寧一帶迅速傳播,宗喀巴創立的格魯派(黃教)成為最有影響的教派,為西藏、甘肅、蒙古等地的人民所信奉。另外,伊斯蘭教在西寧也有很大的影響。
辛亥革命以後,西寧成了馬麟、馬麒、馬步芳等軍閥統治的中心,曆時近四十年。1928年,以西寧等七縣設青海省,定西寧為省會。舊中國時的西寧完全是一幅閉塞、荒涼、破敗的景象。1935年,範長江在他的《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對西寧作了這樣的描述:西寧“還是民族壓迫統治的戰場”,“商業日漸蕭條”,“民生日困,社會日艱”。馬步芳雖然也建了商店、圖書館和飯店,俱這不過是“裝飾門麵之工具”。因為西寧城外“漢人小孩有褲者少,若乾少婦亦僅有破單褲,上僅破棉衣蔽身”,“成群的藏民及蒙古人,沿途乞食,狀至窮苦”。這就是舊社會西寧情況的縮影。
建國後,結束了各民族間長期分裂的狀態,建立了各族人民平等團結、和睦相處的新關係,古老的西寧城也煥發了青春的活力,各項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西寧城的麵積原來隻有兩三平方公裡,人口隻有七萬,現在市區麵積已擴大到四十六平方公裡,人口有五十四萬。昔日破爛不堪的舊城區,如今街道縱橫,車水馬龍,高樓大廈,鱗次稀比。在湟水兩岸的市區,已興建了煤炭、石油、化工、紡織、皮革、醫藥等四百多個工礦企業。
過去這裡沒有鐵路,公路交通也很落後。現在西寧是青海公路網的中心,青藏公路的起點。1959年,蘭青鐵路全線通車。現在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已經建成,為下期入藏工程打下了基礎。以西寧為起點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對於加強青藏地區與內地的聯係,對於開發青藏地區和鞏固國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海的湖光山色是非常美麗的。每到氣候宜人的夏季,成千上萬的中外旅客來到西寧,或者去湟中塔爾寺旅遊、朝聖,或者去青海湖觀光鳥島,或者去白雪皚皚的阿尼瑪卿山攀登。
青海有豐富的寶藏,有尚待開發的大片處女地。在開發青海的過程中,西寧將發揮它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日的西寧是美麗的,明天的西寧將會變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