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敦煌石窟(1 / 2)

敦煌石窟,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主要是指莫高敦煌石窟簡述窟,有時也是敦煌境內及相鄰縣包括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及多個中小石窟的總稱。莫高窟位於敦煌東25公裡處,據武周聖曆元睥(698年)《李君修佛龕碑》記載,石窟始創於公元366年,樂尊和尚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創龕,法良袢師接著續造,石窟始於此。

(1)根據敦煌研究院對現存洞窟的分期,認為現存最早的洞窟當屬268、272、275窟,約創建於五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相當於北涼時期。

(2)另一種研究結論認為這幾個洞窟的創建不會超過五世紀末,與雲岡的一些洞窟是同一類型,深受雲岡石窟的影響,仍係北魏洞窟。

(3)從北魏早期著手大力擴建,五世紀末莫高億已有相當的規模。經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直至十四世紀相繼鑿建,遂成為巨大的石倌群。現編號492個,彩塑2400餘身,其中北朝洞窟近40座。北朝窟形主要有禪窟,佛殿式窟,中心柱窟。隋唐以來仍以覆鬥頂方窟為主,出現了彆具肜途的大像窟、大臥佛窟,以及由佛殿窟演變出來的中心設壇的方窟。北朝尤重彌勒信仰,一此墳要洞窟多造佛裝彌勒、倚坐彌勒和彌勒菩薩像。中心柱窟多係中心柱上造像及窟壁畫千佛(兼部分佛教故事)的千佛窟。中心柱四麵龕多為釋迦“四相”或“八相”。隋唐以後轉入了以佛為中心,菩薩、弟子、天王、力土、供養菩薩為脅侍的一鋪三身至九身,乃至十多身的造像。安西榆林窟,現存洞窟41個,大約始鑿於北魏、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均有建造。可惜塑像已很少見。壁畫報題材內容和風格大多與莫高窟同時期的洞窟相同,其西夏、元代洞窟中的內容可補莫高窟之不足。西千佛洞,共有北朝、隋、唐、宋、西夏窟龕20個,大致於莫高窟同時期洞窟相似。

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薩的容貌姿態是最優美、最豐富、最動人的,菩薩像展示了東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稱為“東方維納斯”,她的畫像被世人稱為“東方聖母”。

敦煌石窟中,幾乎窟窟都有說法圖,經變畫。這些說法圖和經變畫中都繪有各式各樣的菩薩,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繪小菩薩,還有許多單幅的菩薩畫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說法圖和經變畫,僅經變畫中的菩薩像,就會數在萬計,是世界上保存菩薩畫像最多的佛教石窟。為了使經變畫。為了使讀者對敦煌菩薩畫像有所了解,現將菩薩的名稱、分類、衍變,以及敦煌菩薩畫像的時代特點概述如下:

一、菩薩的名稱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土垂)的簡稱。其“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土垂)”漢譯是“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動物),全譯應是:“覺有情”,“道眾生”,“覺悟的眾生”之意。根據這個詞意,中國古代翻譯的佛經中,還把菩薩譯為“開士、大士、聖士、法臣”等名稱。如把觀音菩薩稱為“觀音大士”,把普賢菩薩稱為“普賢聖士”。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

敦煌石窟中有曆時十個朝代,一千餘年,數以萬計的各種菩薩彩塑和畫像,而這些菩薩的塑像和畫像,有彆於印度、東南亞、西域和中國中原菩薩的風格特點,因此,研究者們把敦煌菩薩塑像和畫像稱作“敦煌菩薩”。

二、菩薩的分類

按照佛教的修行層次,菩薩分為脅待菩薩和供養菩薩。

脅侍菩薩是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其修行覺悟僅次於佛陀或等同於佛陀。在沒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邊,協助佛陀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按照佛教的理論,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無數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眾生。而每一佛都有兩位或幾位脅侍菩薩。因此,佛國世界裡的脅侍菩薩有多少,誰也說不清,誰也無法計算。在石窟壁畫中經常畫的是“八大菩薩”。即釋迦佛的左右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觀音菩薩、勢至菩薩“。藥師佛的左右脅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還有彌勒菩薩和地藏菩薩。這些都是佛經上有名的菩薩,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菩薩畫在佛的身旁,也稱為脅侍菩薩。

脅侍菩薩畫像和佛陀畫像一樣,有一定的法相等手印。如觀音菩薩手持淨瓶和楊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勢至菩薩手持蓮花,天冠中有寶瓶。文殊菩薩手持寶劍,身乘青色雄獅。普賢菩薩手持如意或經卷,身乘六牙白身。地藏菩薩手持如意寶珠和錫杖,身披袈裟,頭戴毗盧冠,為僧人像。

供養菩薩,中修行層次低於脅侍菩薩,為佛陀和弘揚佛法作供養的菩薩。佛教裡把供養分為三種:一是利供養,即香花、香火、燈明、飲食、資財的供養。二是敬供養,即禮敬、朝拜、讚美、歌頌的供養。三是行供養,即警奉三寶,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養。又稱為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供養菩薩實際上為佛陀和宣揚佛法服務的菩薩。常畫在佛座下麵或脅侍菩薩、佛弟子的兩邊。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眾多。如奏樂菩薩、歌舞菩薩、獻花菩薩、敬香菩薩、燃燈菩薩、跪拜菩薩、持經菩薩、赴會菩薩、聽法菩薩、思維菩薩,禪定菩薩等都可以說是供養菩薩。供養菩薩不像脅侍菩薩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規定,畫家們可以任意創造,所以供養菩薩的形態比脅侍菩薩多,數量也比脅侍菩薩大。

按佛教的宗派劃分,菩薩又分為顯宗菩薩和密宗菩薩。

顯宗菩薩是依照顯宗教義和儀軌所畫的菩薩像。此類菩薩亦稱正菩薩,與常人相同,一首二臂,法相莊嚴,麵容慈悲,姿態優美。如八大脅侍菩薩和各種姿態的供養菩薩。

密宗菩薩是依照顯宗教義和儀軌所畫的菩薩像。此類菩薩與常人相異,多首、多臂、多目。如領先臂觀音、十一麵觀音,千手觀音、千手千缽文殊、不空絹索觀音,如意輪觀音等。在密宗菩薩中,又分為漢傳密宗菩薩和藏傳密宗菩薩。漢傳密宗菩薩的法相同顯宗正菩薩相似,隻是多首、多臂、多目,麵容慈悲,姿態優美。而藏傳密宗菩薩與漢傳菩薩形象差異很大,不僅多臂、多首、多目,有的菩薩麵目猙獰,陰森可怕。

敦煌石窟中顯宗菩薩畫像數量最多,初唐時才有密宗菩薩,數量很少。元代時才有藏傳密宗菩薩,隻有第465窟一個洞窟中繪有藏傳密宗菩薩。

在各種菩薩像中,觀音菩薩的種類最多,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遵照佛教顯宗儀規所繪的一麵二臂、或坐或立、法相莊嚴的顯宗觀音。

第二類是遵照佛教密宗儀規所繪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種法哭的密宗觀音。

第三類是不遵守佛教儀規,由畫家根據人們的意願希求,自創風格,任意描繪,任意題名的觀音。如水月觀音、白衣觀音、寶相觀音、施財觀間、烽珠觀音、滴水觀音、送子觀音、魚藍觀音、楊枝觀音等。這類型觀音形象眾多,民間有二十五觀音、三十三觀音之說。

上述三類觀音,在敦煌石窟擘畫中都有畫像,前兩類數量多,後一類數量少。

三、菩薩的衍變

觀音菩薩是一位最中國民俗大眾敬仰的菩薩,人們對觀音菩薩的敬仰甚至超過了對佛陀的敬仰。在佛教各種畫像和造像中,觀音菩薩和種類繁多,變化也極大。搞清了觀音菩薩的衍變過程,也就明白了所有菩薩的衍變。

現在人們看到的觀音菩薩是一位美貌動人,麵善心慈的“東方聖母”,可人們並不知道,觀音菩薩原業是畜不是人。觀音菩薩由畜變人,由大丈夫變成一位東方美婦,有一個漫長的衍變過程。根據徐靜波先生《觀世音菩薩考述》一文和其他一些學者的考證:早在佛教尚未產生的公元前七世紀時,印度婆羅門教的古經曲《梨俱吠陀》中,已經有了“觀世音”。不過,那時的觀音並非丈無身,也非女兒身,而是一對可愛的孿生小馬駒。它作為婆羅門教中的善神,象征著慈悲和善,神力宏大。它能使關心盲者雙目複明,恙疾纏身者康複,肢軀殘缺者健全,不育女性生子,公牛產乳,枯木開花。“觀世音”在當時受到古印度臣民的普遍信仰和崇敬,在整個社會中產生過巨大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五世紀時,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佛教主張解放奴隸,姓無貴賤,眾生平等。比婆羅門教完善進步。佛教逐漸影響了婆羅門教教徒,並使婆羅門教徒轉信佛教。轉信佛教的婆羅門教教徒一時難以改變他們所有的信仰,便把婆羅門教中的觀世音帶到了佛教之中,成了佛教中的一位善神。

公元前三世紀時,佛教大乘教產生,佛教徒為了安撫眾生之心,便將原婆羅門教中的善神觀世音正式吸收過來,成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薩,叫作“馬頭觀世音”。那時的馬頭觀世音菩薩的形象還是一匹可愛的駿馬。到了公元前後,佛教徒可能考慮到其他菩薩都是人身,而觀世音是畜身,太不相配,便將“馬頭觀音”改為人身。地是觀音菩薩就由畜身變成了人身。

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中,畫有馬頭觀音像,不過這身馬頭觀世音已是麵善心慈的菩薩,隻是戴著一頂高大的馬頭頭盔式寶冠。佛教密宗中有馬頭觀音畫像,是密宗胎世故界六觀音之一。這可能是觀音由馬變人過程中的遺跡。

佛教徒為使人們想念觀音菩薩是人,不是畜,又給觀音菩薩編造一份令人置信的“履曆”,使觀音菩薩完全“佛化”。眾多佛經中便有了這樣的說法:觀音菩薩原是古印度轉輪王無淨念的大王子。《悲華經》中說:“有轉輪聖王,名無淨念。王有千子,第一王子名為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泥圖,即普賢菩薩。第一王子發下宏願,要解除世間眾生的一切苦難後來轉輪王無淨念成佛,即阿彌陀佛。王子也經數十年的修行,也已成佛,號稱:“正法明佛”。為了實現他的宏願,解除世間苦通信班,使眾生獲得安樂,而現菩薩身,協助佛陀,弘揚佛示。於是,觀世音菩薩也就成了父王――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而其弟大勢至菩薩成了父王的右脅侍。

據佛學專家們的考證,佛教傳入中國,約在西漢末(公元一世紀),佛教在中國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觀世音菩薩是隨著佛教的傳播來到中國的。傳入中國時的觀世音菩薩菩薩已是淨土三經《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佛經》中西方淨土教主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拜訪觀世音,在普陀洛迦山,“見岩穀林中,金剛石上,有勇猛丈夫觀自在,與諸大菩薩圍繞說法。”此時的觀世音是王子出身的阿彌陀佛的“侍從官”和“勇猛丈夫觀自在”,還不是女兒身的觀世音菩薩。因此,早期的觀世音菩薩塑像和畫像是男身丈夫形。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廣泛的傳播,尤其是《法華經》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觀世音菩薩的聲望在中國日益提高,提到了下層廣大人民的信仰。人們根據自己的願望造出了眾多的觀音菩薩薩。觀音菩薩亦從“西方三聖”中的脅侍菩薩分離出來,成了一位最受人們信奉的佛教善神,經過幾個世紀的佛教漢化衍變,觀音菩薩逐漸異化,中國的僧俗大眾不僅把這種外國“善神”變成了中國“善神”,而且把這位“勇猛丈夫”變成了美貌女性。

為了使信奉大眾相信觀音菩薩確實是一位美貌動人,麵善心慈,救苦救難的女菩薩,中國的佛教信徒又給觀世音編造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香山傳》滸最廣,故事大意是說:觀世音菩薩原是古代妙莊王(即楚莊王)的五女兒,名叫妙善。三公主妙善聰慧美麗,從小篤信佛教。年歲稍大,父王為其配嫁。妙善執意不從,要削發為尼。妙莊王發現女兒抗旨出家。怒火衝天,率兵馬將妙善捉拿。當即在京城斬首示眾,並使她的靈魂墮入地獄中。玉皇大帝聞訊後,命閻王妙善靈魂救起,把妙善複活於香山紫竹林中。從此,妙善普渡眾生,行善天下,化現成為觀世間地菩薩。後來妙莊王得了重病,久治不愈。醫師告知:須要親生骨肉的手眼方可醫治。在此情況下,妙莊王的大女兒妙圓,二女兒妙英都不願獻出手和眼。妙善得知此事後,不念父王舊惡,挖下自己的雙眼,砍下自己的雙手,製成藥丸,救活了父王。妙莊王得知一切後,疚愧萬分。為了紀念自己的愛女,請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觀世音像。結果,工匠錯將“全手全眼”誤聽為“千手千眼”。於是塑出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妙善)的像。這故事傳說,在北宋以前就已形成,河南寶豐縣香山寺的宋蔡京所書《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遠果史話碑“就已記載了這個故事。

根據現存佛教藝術史料和專家們的研究,東晉以前,我國的菩薩畫像和塑像,幾乎都是男性,一位“偉丈夫”。東晉以後,始有女性菩薩塑像和畫像出現。《胡應麟筆叢》中說:“女像觀音造像始於南北朝”。隋唐之時,已出現大量的女性觀音菩薩。唐代高僧道宣說:“造像梵相(畫像)宋齊間”(相當於北魏)皆厚唇、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來,筆筆皆端來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菩薩如官娃也。“(《釋氏要覽》)。宋代之時,觀音菩薩已經完全女性化。元、明、清三代,觀音菩薩更加世俗化,我們現在看到的觀音菩薩像,已是一位按照中國人審美觀點,摹仿中國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國衣冠服飾,麵善心慈,美貌動人,莊重親切的“東方聖母”。

其他菩薩的畫像和塑像,也隨觀音菩薩走過了一個由男性變為女性的過程。這個衍變過程經曆了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完全女性化四個階段。這一衍變過程在敦煌石窟中留下了明顯的軌跡。

三、敦煌菩薩的時代特點


最新小说: 海賊:向元帥大人獻上忠誠 驚悚遊戲:從蘿莉開始無限逃生 家破人亡後我快死了,你後悔了? 給渣男養私生子?滾!離婚我亂殺 快穿:悲慘反派救贖計劃 誘她入懷,星際美人夜夜被親哭 我一個獸醫啊!你解鎖大醫係統! 重生成樹:開局賣子求活 弑神者:開局吞噬禁忌序列 暗戀他的第十一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