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敦煌石窟(2 / 2)

敦煌壁畫,從十六國時期,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而至元,經曆了十個朝代。它的內容和藝術特點,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展變化,每一個時代都具有十分明顯的藝術特點。菩薩和整體壁畫一樣,也各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為了概述方便,可劃為五個階段。

1、北朝時期:

(包括北涼、北魏、西魏、北周四個朝代)北朝是敦煌石窟藝術初創和發展階段,壁畫藝術多受印度、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此時的菩薩畫像也受印度、西域菩薩的影響,但這四個朝代的菩薩畫像又各具特點。

北涼在敦煌建窟很少,隻有兩三洞窟。北魏、西魏、北周建窟較多。

北涼和北魏的菩薩畫像較為相似,頭戴花蔓或寶冠,曲發垂肩,麵相橢圓,直鼻大眼,耳輪長垂,體態修長,上身半裸,胸飾瓔珞,肩披大巾,腰係長裙,形似印度,東南亞貴族,雖然衣飾華麗,卻多現男相。

西魏的菩薩畫像有兩種風格,一種是西域式,頭戴寶冠,臉為蛋形,長眉細眼,棱鼻薄灑,身材高大,身穿漢式方領深衣長袍,腰束絡帶,腳登高頭履,褒衣博帶,體不露衣,一副魏晉南北朝清淡士大夫的所派。

北周的菩薩畫像具有西域龜慈石窟藝術的風格特點,頭有圓光,戴印度式五珠冠,麵相豐圓,體態短壯,上體半裸,肩披長巾,腰係重裙。麵部因暈染變色,出現了白鼻、白眼、白齒、白下巴的五白特點,其形體態既有印度菩薩的特點,又有西域菩薩的特點,其健壯的身材像男性,而圓大突出的乳房卻像女性。

2、隋代時期:

隋朝統一了全中國,結束了南北割據的戰亂局麵,是北方佛教和南方佛教,西哉佛教與中原佛教相融的時期。敦煌石窟壁畫藝術也處於一個融合、變革、創新的時期。隋代的菩薩畫像分前、後期兩種風格特點:隋代前期的菩薩畫像繼承北周的風格特點,其造型頭大身短,麵相豐圓,肩寬腹圓,體態健美,與隋代的彩塑造型風格一致,不過此時的菩薩畫像,身材健壯像男性,而麵秀美,彎眉細眼,卻像女性,可以說是“男身女相”的菩薩。

隋代後期的菩薩畫像,克服了頭大、腿短、腰粗、比例失調的毛病。麵相有方圓形,也有長條形。其最大的變化是身材變得修長,姿態由雙足並立,身體直挺,過渡到一腿微曲,把重心放在另一腿上,腰胯自然傾斜,出現了女性曲線姿態。雖然有的菩薩唇邊有八字小胡,但整個身姿已變成了女性。此時的菩薩畫像可以說是“女身男相”的菩薩。

3、唐代時期: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時期,也是佛教在中草藥國最昌盛的時期。作為經濟、文化的外在標誌和作為佛教昌盛標誌的寺院石窟藝術也達到了鼎盛時期。此時的敦煌石窟壁畫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唐代三百年間的敦煌壁畫藝術,隨著河西曆史的變化,其風格特點也有所不同。敦煌石窟研究者們把初唐至吐蕃統治者占領河西、敦煌前劃為前期,把吐蕃統治者占領敦煌後至唐滅亡劃為後期。

唐代前期是李唐王朝社會昌盛繁榮的上升期,這時期的敦煌石窟壁畫藝術也呈現一派生氣勃勃景象。大型經變畫《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西方淨土變》《芳方淨土變》《彌勒經變》《華來經變》已經出現,並成為壁畫表現的主要內容,這些大型經變畫中都有許多脅侍菩薩和大量的供養菩薩。此時的菩薩已經人體比例適度,姿態優美,麵相有方額廣頤形,有條長豐滿形,頭束高髻,上戴花冠,素麵如玉,長眉入鬢,多是豐腴瑩潤的風貌。菩薩的姿態也有多種,有的是肢體修長,亭亭玉立;有的是身姿扭曲“一波三折”尢如s形,在開元、天寶年間,還出現了“豐腴膩體”、“曲眉豐頰”的楊貴妃形。菩薩身上衣冠首飾,華貴富麗,珠光寶氣。唐代的菩薩已經進一步女性化。儘管嘴唇上有的還畫著蝌蝌式的小胡子,這胡子好似臉上的裝飾品,而整個動態的神情,已非“勇猛丈夫”像,而是大家閨秀和皇親貴婦像。其代表作品是初唐第57窟南壁說法圖中的觀音菩薩和初唐第220窟中的大勢至菩薩。

第57窟的觀世音菩薩,頭戴化佛寶冠,臉為蛋形,細眉長眼,鼻直唇小,身著錦繡短圍,裸露前胸,腰係麗裙,身飾項鏈、瓔珞、臂釧、手鐲、裙掛流蘇,全身上下,微斜,腰胯稍出,神態略顯沉思,體態婀娜,表情傳神。若不是畫在佛陀身邊,真是一幅唐代美人的肖像。

第220窟的大勢至菩薩,頭有圓光。束高發髻,戴寶瓶冠,麵相豐圓,彎眉細眼,棱鼻唇邊有蝌蝌小胡子,前胸豐露,身著棋價格中聯珠錦繡僧支衣,肩披薄紗長巾,腰係透體長裙,頭飾釵、珍珠步搖,耳飾瓔珞、臂釧、手鐲、掛流蘇、玉佩。渾身上下,珠光寶氣,遍身羅綺,巾帶隨風。一行平舉,停於胸前,作法界印。雙足立於大蓮花上,雙目下視,神態莊嚴。這位菩薩唇邊雖有小胡,但顯女性溫雅的特征,誰都不會把她當作一位男菩薩去看待。其造型比例勻稱,線描雄渾有力,色彩富麗厚重,充分顯示了盛唐藝術精美豔麗的風格特點……

唐代後期,自河西敦煌地區被波士頓蕃占領之後,敦煌石窟藝術開始趨向衰落,已失去初唐、盛唐時生機蓬勃、繁榮輝煌的景象。壁畫中的菩薩畫像已無唐代前期那樣瀟灑動人,衣飾也由鮮豔富麗,裝飾豪華變得沉靜簡樸,淡彩素雅,姿態也擯棄了“一波三折”的扭妮體態,出現了雙腿直立,腰部微扭,自然和諧的姿態。其代表作品如第199窟西壁佛龕外南介的大勢至菩薩。此菩薩畫像體態大於真人,頭有圓光,戴寶瓶冠,麵相豐圓,石綠色又眉,蝌蚪形胡髭,神態慈祥,麵露笑容,一托花盆,一手舉胸前,雙足踩大蓮花,腰部微扭向前伸,體姿端莊,舉止優雅,身著天衣、腰係長裙,肩撓巾帶,露前前胸,但裝飾物較少,整個菩薩畫像線描流暢,賦彩淡雅,是中唐哇蕃時期出現的一種新特點。

4、五代、宋代時期

五代、宋代時期,敦煌石窟藝術已開始衰落,菩薩畫像隨襲唐代晚期的餘緒,姿態神情已無唐代時瀟灑生動,嬌豔動人,顯得比較沉靜莊嚴,衣冠服飾上,已無唐代時鮮豔富麗,珠光寶氣,妝飾比較清淡素雅,不過此時期的菩薩畫像具有兩大特點:

一是菩薩畫像已經完全女性化,所有的菩薩幾乎都是女相。嘴唇邊長八字胡或蝌蚪胡髭的“女身男相”的菩薩已經不多見了。

二是隋唐時的菩薩都畫在說法圖和經變畫中,獨立的畫像較少。五代以後,敦煌壁畫中出現了大量由畫家自由創作、獨立的菩薩畫像,如柳枝觀音、施錢觀音、撚珠觀音、水月觀音、白衣觀音等。

宋代時期菩薩畫像作品如畫在第431窟前室西壁門上兩身水月觀音。南側保存完好、且比北側觀音姿態優美。觀音頭戴化佛寶冠,身披天水、腰係長裙,冠帶繞雙肩下垂兩邊,一山寶池邊的金剛石寶座上,全身籠罩在一輪透明的圓形月光之中。圓光前有幾株修竹,金剛石寶座下的綠水池中,有含苞欲放的蓮花和蓮蓬,境界幽雅清靜。觀音雙目疑視前方,顯出悠然自若的神情。真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畫水月菩薩讚》中“淨淥水上,虛白光中,一睹其相,萬緣皆空”的詩情畫意。

5、西夏、元代時期

西夏、元代是黨項族和蒙古族兩個少數民族占領統治敦煌時期,長達三百年。由於這兩個少數民族統治都都信奉佛教,雖然沒有中斷敦煌藝術,但是以漢民信奉的大乘顯宗佛教壁畫藝術已經衰敗,而佛教密宗壁畫藝術在此時期卻得到了發展,並且達到了最高水平。密宗菩薩中繪製最多、形象最豐富的是《千手千眼觀音》。據敦煌研究院調查統計,僅莫高窟492個洞窟中,曆代繪製的《千手千眼觀音》共40幅。最早的為盛唐,最晚的為元代。其中盛唐繪製最多,形象也達了最完美的階段。其代表作品如榆窟第一流窟西夏《千手千眼觀音》和莫高窟第3窟元代《千手千眼觀音》。

榆林窟第3窟是西夏晚期開鑿的一個大型洞窟。從建築形式、洞窟內容、壁畫題材、布局到畫風,都具有藏傳密宗藝術的特色和西夏民族特點。同時,又顯示出唐、宋漢族文化藝術傳統的巨大影響。《千手千眼觀音》繪在該窟東壁南側,畫麵縱高3.7米,橫寬2.2米,麵積為8.14平方米,是敦煌石窟最魘千手千眼畫像。畫麵內容布局是“中央畫巨大的五十一麵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正麵主像,觀音腳踩水池中的蓮花,頭頂有寶蓋,天空雨寶花,寶蓋下麵有一位化佛。兩側各有一身圓月中的化菩薩。下方水池兩側是觀音的部眾天神、吉祥天女、婆藪仙人、火頭金剛、毗那夜伽神。

這幅《千手千眼觀音》有兩大突出特點:

一是觀音的麵最多。觀音畫五十一麵在敦煌壁畫中很少見,僅此一例。五十麵作寶塔重疊,上下分為十層,由下而上,中間一麵較大,兩邊較小。頭麵由大為小,數量每層多少不等。第一層三麵,第二層至第六層是七麵,第七層至第八層是五麵,第九層是兩麵,第十層一麵,在第十層最大麵上畫一座七層寶塔和五十一麵重疊。好似一座完整的尖形寶塔,高樹在觀音頭上,使人看起來並沒有怪異的感覺。

二是觀音的手臂多,一般的千手千眼觀音最多畫十隻大手臂,其他手臂均為小手組成的扇麵背屏麵代替。而此觀音像畫九十隻大手大臂,這在敦煌擘畫中也是很少見的。九十隻大手分左右兩側,對稱地畫在觀音身後橢圓形的紅色背光中。其中四十隻手所持的法哭、寶物依照佛經儀軌所畫的,如日精手、月精手、寶輪手、寶劍手、甘露手、拂塵手等。其他五十手,各持一手,各示一來,表現了人間生活的內容。

表現生產行業的有:農耕圖、冶鐵圖、釀酒圖、路碓圖、商旅圖等。

表現生產工具的有:斧、锛、鏟、鋤、耙、曲尺、墨鬥、鬥斛、水壺、航船等。

表現歌舞樂哭的有:雜技圖、舞獅圖、箜琶、排蕭、古箏、腰鼓等。

表現支植物的有:雙雞、海龍、大象、臥牛、麒麟、菩提樹、芭焦葉等。

表現敬佛哭物的有:七層塔、舍利塔、寶蓋、寶盒、大鐘、袈裟、須彌座等。

古代畫師把一個百行百業、三教九流、五花八門、包羅萬象的複雜社會濃縮到由千手組成和橢圓法光之內,表現觀音菩薩無所不能的無邊法力,正是此幅千手千眼觀音畫像的曆史和藝術的珍貴價值所在,所以深受學術界研究者的特彆關注。

莫高窟第3窟是敦煌石窟中唯一以觀音菩薩為主題的洞窟,俗名觀音洞。南北二壁《千手千眼觀音經變》構圖為橫長方形,縱高2米,橫長2.4米,麵積為4.8平方米。其構圖、布局、人物完全一樣。相比之下,北壁比南壁藝術水平略高。圖中觀音為十一麵,正麵有三眼,麵相豐圓。頭戴寶冠,斜披長衣,腰係長裙,瓔珞環釧飾身,神態端莊,立於大蓮花上。身內兩側伸出四十隻大手臂各持法器、寶物。其中一雙大手臂,高舉化佛於頭頂,其他小手,手各一眼分為四至五層,組成巨大的圓輪形法光,配做觀音的背光。觀音背光兩側是麵相相對的吉祥天女和藪個人,上方兩側角是兩身飛天,下方兩側角是對稱的火頭金剛和毗那夜伽神。

這兩幅《千手千眼觀音》雖無榆林窟第3窟的規模宏偉,內容豐富,但在人物徒刑和繪畫技藝上卻是菩薩畫像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精品傑作。觀音造型,姿態優雅,意境完美。其十一麵:在正麵耳廓後麵,各有一麵,頭頂發髻上排列五小麵,中間較大的是惡麵,惡麵上麵是一佛麵,與一雙大手臂高舉的化佛配合在一起,好似一座尖型小塔,均衡相稱,十一麵均為三眼,其二十雙手臂用細鐵線描繪,仔細觀看,臂臂都出自觀音身上,排列得十分巧妙自然。其餘小手,每手一眼,巧妙地組合成圓形法光,看上去即像蓮瓣編成的大花環,又像發出萬道光芒的一輪紅日。觀音好似站在花環和紅日之中,設計精巧,構圖完美。

總之,我們可以從敦煌石窟壁畫中找到菩薩的衍變軌跡,佛教傳入中國時,菩薩是一位“勇猛丈夫”。在近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中國人民把這位外來“洋神”改變成了一位中國“善神”,又逐步從“非男非女”,“女相男身”,“男相女身”,最後變成了一位外表上具有中國性外貌風姿,內心上具有中國文化內涵氣質,麵善心茲,大茲大悲、救苦救難的“東方聖母”。可以說菩薩女性化,是中國人民在宗教美術史上的一大創造。


最新小说: 打排球有一車幼馴染很合理吧 眾籌建修仙大學,我真沒搞詐騙啊! 重生嫁山裡漢,狀元娘子我不當了 靈視詭案 末世從封王開始 錦衣血途 穴脈通玄 枯榮界 重回六零,我能獲得寶藏情報 官婿美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