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歌舞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民間歌舞(1 / 1)

《尚書?舜典》上說:“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是一群原始社會的人在出獵以前,或獵獲回來之後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人裝扮成獸形跳舞,以祈福或酬神。在舞的時候還伴隨著歡呼和歌唱。《呂氏春秋?古樂》說:“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這裡所唱的是祈求風調雨順、作物豐登之詞。在原始社會裡,人們過節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時也娛樂自己。當時的節日,有紀念戰爭勝利的,有慶祝豐收的,有驅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還有專為男女求愛的,等等。

由原始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中國有一個不同於西方的特點:西方是隨著階級的出現,原始的氏族血緣組織也就漸漸解體了;而中國卻長期保存著這種組織的殘餘形式,並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農村組織。與此同時,曆代農村裡往往保存了從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歌舞。《論語?鄉黨》說:孔子在每年“鄉人儺”的時候,自己也恭恭敬敬穿起朝服去參加。這個“鄉”,是指孔子出生的老家,也就是他的氏族所在地。這個“儺”,就是每年年三十所舉行的逐鬼除疫的儀式。戰國時代屈原的《九歌》,就是楚國民間祀神歌舞的歌辭。漢代關中地方的民間歌舞,見於記載的有《東海黃公》;南北朝和隋代,北方有《缽頭》、《大麵》、《踏搖娘》,南方也有《獅子舞》及胡公、昆侖等角色的歌舞。唐代更把這些歌舞加以提高。北宋有《迓鼓舞》,南宋有《旱船》、《竹馬》、《花鼓》等。這種歌舞的特點是:1農民在節日才演出;2是業餘的;3是在廣場或隊伍行進中表演的;4載歌載舞,裝扮成人物來表演,但還沒有構成完整的戲劇性故事;5除歌舞外,還包括各種技巧表演,如踩高蹺、武術、筋鬥等。自宋以來,這種歌舞通稱為“社火”。

農村歌舞從原始社會直到12世紀的北宋,在藝術上雖然也有很大的發展,但始終沒有進一步形成為較完整的戲劇形式,其原因是很複雜的。一方麵是農村經濟水平的低下,農民的藝術始終處在業餘狀態之中,沒有職業化就不能經常地精心地從事藝術創造;另一方麵,農村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提高十分緩慢,在藝術上也就沒有迫切地表現新事物的要求。但到了宋室南遷,南方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了商業城市和港口,附近農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職業化的藝術團體。於是,早期的戲曲形式──南戲就應運而生了。


最新小说: 重生古代:絕美嫂子半夜借糧! 洪荒:從截教開始的神話之路 KTV點到校花,我一月十萬直接包養 每日躺賺一萬四,這班我死也不辭! 分家斷親,我靠空間蓋新房屯滿倉 煉氣3000層,開局收女帝為徒 鏡蝕紀元 開局執掌陰陽契 八零:天才女兒被掉包?我笑了! 江湖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