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樂舞蹈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雅樂舞蹈(1 / 1)

中國舞蹈在走出蠻荒,進入文明社會以後,便加快了發展步伐,很快就趨向成熟。西周初年製定的雅樂體係,便是我國樂舞文化進入成熟期的裡程碑。

史載:武王伐紂,推翻商殷,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製禮作樂,因襲夏、商的禮儀樂製,建立了周王朝的禮樂製度。作為一種統治手段――禮樂教化的工具,樂舞藝術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部分樂舞就是所謂的“雅樂”、“雅舞”,以後一直是我國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幾經興衰,但在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始終居於樂舞的正統地位。

雅樂舞蹈的主要內容是“六大舞”,也稱“六代舞”,代表六個朝代。為首的據傳是起自黃帝的《雲門》(又稱《雲門大卷》、《鹹池》和《承雲》)、依次是堯帝傳下的《大章》(又名《大鹹》)、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稱《夏龠》)、商湯《桑林》、然後是現實題材――反映武王伐紂功績的《大武》。

這些樂舞失傳已久,具體麵貌無從了解,然從各種有關的傳說,可以約略推知這些樂舞的一些基本情況。

《雲門》的內容據說是歌頌黃帝創製萬物,團聚萬民,盛德就象天上的祥雲一般。又有人說:由於黃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世間萬物沒有不受到他的恩澤的,所以這個樂舞也叫《鹹池》,“鹹池”也就是“鹹施”。這些解釋肯定有後世儒家附會的成分。而從另一些傳說看,如《左傳?昭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黃帝是受天命治理天下時,天上有祥雲出現,所以以雲記事,以雲命官。關於《鹹池》也有另一種說法,唐人司馬貞認為:鹹池是西宮星名,“主五穀,其星五者各有所職。”和農作物的豐歉有關。根據這些記載,可以設想這一樂舞原是黃帝族祭祀雲圖騰的一種圖騰舞,以後又用來謳歌黃帝的功德,作為祭祖和祈求豐收的祭祀舞蹈。

堯樂《大章》,相傳是歌頌堯帝領導天下時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象依附太陽,敬仰祥雲一樣。“大章”,意思就是說堯帝之德足以彰明天下。這部樂舞看來也和氏族傳統的原始舞蹈有著淵源關係。

舜樂《大韶》,簡稱《韶》,是六樂中最著名的一部,孔子在春秋末年還曾見過。傳說這個樂舞的創製者是一隻腳的怪獸“夔”,內容是歌頌舜帝能繼承並發揚光大堯的功德,而它的表現形式則是“擊石拊石”,是“鳳凰來儀,百獸率舞”,可見它原來也是氏族社會中的原始舞蹈。

周樂《大武》,是武王伐紂勝利後由周公創編的,內容就是表現武王克商的豐功偉業。據春秋時孔子所見,這個樂舞開始先有一段長長的鼓聲作引子,舞者(戰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著是六段舞蹈:第一段舞隊由北邊上場,這是描寫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現滅了商朝,第三段繼續向南進軍,第四段表現平定南部邊疆,第五段舞隊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隊重新集合,列隊向武王致敬。舞蹈雖然是用的象征性手法,並不象舞劇那樣描繪人物和矛盾過程,但無疑這是一部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敘事性舞蹈作品。

周公將這六部樂舞加以集中、整理、規範成一個整體,作為國家的禮製,用於祭祀、慶典等活動。並對它們的演出儀製、祭祀對象、服飾道具、樂歌宮調和舞者身份、演出場合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六大舞又分為“文”、“武”兩類,前四舞屬文舞,《大武》等屬武舞。文舞持龠(似笛的管樂器)翟(鳥羽)而舞,故又稱龠翟舞:武舞持乾(盾牌)戚(斧鉞)而舞,又稱乾戚舞。兩類樂舞的劃分,與舞蹈的內容形式有一定聯係,但據後世儒家考證,主要是受祭的帝王得天下的手段差異,所謂“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這一定例一直貫穿到以後曆朝曆代的封建帝製。

周代雅樂除上述六大舞外,還有《羽舞》等“六小舞”,這些舞蹈和六大舞一樣,也是用作教育貴族子弟的教材,成為樂教的重要內容。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會中不僅是娛樂工具,也是宗教工具、教育工具,承擔著社會生活中的多種功能,具有極強的功利性。作為娛樂工具,既能自娛,也能娛人;而作為教育工具,包含的內容更是多方麵的,例如:氏族曆史、生產勞動、戰鬥技能、倫理道德、強身健體,甚至性的知識等等,都曾是舞蹈教育的內容。但它歸根結蒂是一項審美活動,它在履行多種職能的同時,都不能沒有審美的、使人(包括舞者自身)得到愉娛和美感享受的作用。而雅樂舞蹈單純強調樂與禮的結合,使之和表現社會倫理的政治觀念、典章儀製緊密聯係在一起,從而成為一種重要的統治工具,被抬舉到了神聖不可侵犯的高度。這一方麵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上層已經從長期的實踐中,更深入地認識到了樂舞對人的思想感情、意識品行所發生的巨大感染和影響,另一方麵也反映了我國傳統樂舞理論中的片麵性。

禮樂教化思想在後世儒家學說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述。

在儒家的樂舞學說中,強調了禮樂互為表裡、相互為用的教化功能,強調了樂舞在人之內心修養方麵的陶冶作用。禮規定了社會中貴賤尊卑的等級差異,樂則在等級社會中發揮調和的作用。協調配合,就能保持社會安定,達到統治者“揖讓而治天下”的政治目標。

禮與樂的統一,在藝術上追求的就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理與情的統一、倫理觀念和審美意向的統一,總之,是善與美的統一。《論語?八佾》記下了孔子對文舞代表作《大韶》和武舞代表作《大武》的評論,他認為:《韶》舞,“儘美也,又儘善也”;而《武》舞,“儘美也,未儘善也。”兩者都是美的,但顯然對武舞的思想內容在“善”與“儘善”的差彆上,是持保留態度的。因為武王伐紂雖屬正義之師,但宣揚的畢竟是武力,這在主張仁義禮治的儒學看來,就不合儘善的政治理念。

孔子之後,“儘善儘美”就成了儒家學派對樂舞也包括所有文藝的最高審美理想。這一永恒的追求貫穿儒學始終,後世儒家就此作了大量理論闡述,在樂舞美學思想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

要達到這樣的美學境界,當然不是所有樂舞都能做到的,這就要求對自然形態的樂舞進行節製、引導,進而改造,依據溫柔敦厚、平和直易的美感標準來規範它們,也就是根據政治教化、道德倫理觀念來管理和約束樂舞。這就從“縱情生色”又走到了“禮樂刑政,其極一也”的另一極端。經過如此一番改造、規範化了的樂舞,必然遠離現實,和人世間的飲食男女絕緣,從而泯滅生機,也就喪失了它的審美本性。因此這套雅樂舞蹈製作不久,就無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到春秋戰國時期,魏文侯不打自招:每次欣賞雅樂就止不住要打瞌睡;再往後,齊宣王一聽到雅樂這個名稱,就嚇得變顏變色。可見這些所謂“雅正之聲”已不得人心到了何等程度。隨著周王朝政治勢力的進一步削弱,這套雅樂也終於走上了“禮崩樂壞”的末路。後世統治者雖幾度給它輸血,引進了俗樂,甚至胡樂,如漢世之引進巴渝舞,唐代引進秦王破陣樂,也都未能挽回雅樂舞蹈的衰頹命運。

然而儘管如此,由於帝王們的政治需要,雅樂舞蹈在整個古代社會中雖已氣若遊絲,奄奄一息,但始終沒有退出曆史舞台,相反還一直占據著樂舞的“正統”地位,隻是它的作用已僅限於在宗廟之中。協調人神之間的關係了。現在還有蹤跡可尋的祭孔樂舞,就是雅樂舞蹈的孑遺。


最新小说: 渣雌回歸後,美強慘父子超粘人 混在半島當神豪 惡雌凶猛,玩轉十個獸夫 做我們這行的最忌諱愛上客人 懵了,傅總前妻偷偷給他生個崽 東京:我能召喚九尾狐特遣隊 大唐:從太子李承乾到諸天聖皇! 黎明之蛛 抄家夜覺醒,八歲奶團撕聖旨救侯府 離婚而已,挖我雙眼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