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漢人大族在金國初步完成了經濟獨立,政治獨立也可以算完成了一半,唯獨沒有染指的隻有軍隊。
但隻要金國統治者腦子沒有進水,就不會把刀把子交到人數遠比他們多的漢人手中,隻是有時候,一些事也由不得他們了。
“張弘範率左部諸軍,循著漢江向攻取郢西、武磯堡。”
“宋軍方麵,由宰相賈似道督軍在蕪湖阻擋元軍南下、殿帥孫虎臣據兵丁家洲。”
“元軍南下渡江後,由張弘範作為前鋒與其交戰,後續大軍隨著張弘範的路線繼續攻打宋軍,宋軍一路潰敗。”
“在張弘範的引領下,元軍一路長驅至建康。”
“元世祖遣使至伯顏,告誡他不要輕敵貪進,正值酷暑,可停軍休息。”
“伯顏從其計,進京向元世祖告知軍情,隨後奉旨進軍。”
“至元十三年,隨征南都元帥兀良哈·阿術,與宋將張世傑、孫虎臣所率水軍陣於焦山決戰,張弘範率軍橫衝其陣,大敗宋軍,並奪得戰艦八十艘,俘虜千人。”
“同年,張弘範隨董文炳由海道會合伯顏軍隊,抵至宋恭宗趙所在的臨安城近郊。”
“宋恭宗上降表,降表中將自己與元世祖以伯侄相稱。”
“伯顏令張弘範入城,張細數宋主之罪,說明宋柞已儘,說服宋恭宗改降表,與元世祖為臣仆。”
“三月,伯顏率軍入臨安,宋皇室被押送至元大都。”
“同年,多地百姓不願隨宋朝廷歸降,在浙江台州地區發生了叛亂,張弘範派人勸降,守將殺使焚書,待張弘範率軍攻下台州後,部將按照蒙古舊例請求屠城,張不許,隻誅其守將,台州百姓對其非常感激。”
“元軍還師後,張弘範被封為鎮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
“至元十五年,宋臣陸秀夫、張世傑於碙州立宋度宗三子、廣王趙昺為帝,改年號為祥興,閩廣地區軍民響應。”
“張弘範入覲請纓,元世祖授予蒙古、漢軍都元帥。”
“元世祖麵賜張弘範錦衣、玉帶,張不受,隻求賜劍甲,元世祖賜之道:”
“這把劍賜給你,不聽令的人,可以此劍處死。”
“張弘範以李恒為副將,其弟張弘正為先鋒,在揚州選將校水陸兩萬人,南下進軍。”
“元軍一路告捷,連拔三江寨、漳州、鮑浦寨,臨海諸多郡城宋軍皆望風而降。”
“宋丞相文天祥、禮部侍郎鄧光薦於五坡嶺被俘。”
“至元十六年正月,張弘範俘獲宋斥候將劉青、顧凱,並得知了宋幼主趙昺的所在——崖山。”
“張弘範率軍抵至崖山,此時宋軍千餘艘戰船錨定在海中,在船上建立了守城的望樓,儼然一副銅牆鐵壁的模樣。”
“張弘範身處劣勢,幾次攻船隊無果,便與李恒商議,令其率兩艘戰艦守在北麵。”
“二月,張弘範四分其軍,自己率一支船隊相距一裡外,下令道:漲潮時候,宋軍戰艦必然向東逃遁,當火速攻擊,不能讓它們逃走,聽到奏樂聲再作戰,違令者斬。”
“之後號令北方一船隊乘著海潮進攻,沒有成功,李恒率軍隊順著潮水退卻而退軍。”
“此時奏樂聲響起,宋軍將領以為對麵已經休戰,不料張弘範率船隊再度來襲,便萬箭齊發射向元軍。”
“張弘範早令將士們負盾伏在船上的幕布下,聽聞鳴金才可出動。”
“待兩軍船艦相接,元軍鳴金撤下幕布,頓時弓弩火炮大作,宋軍始料未及,頃刻間被毀掉了七艘戰艦。”
“宋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懷抱幼主趙昺跳洋而亡。”
“張世傑逃走,行至交趾,大風吹翻其船,溺死於海陵港,其餘宋臣皆降。”
“自此,張弘範將兩廣之地平定,便在崖山南麵,刻石記功而還。”
“至元十七年十月,張弘範還朝,元世祖賜宴慰勞。”
“不久之後,張所染瘴癘突然發作,元世祖命禦用醫師診視。”
“又派人看守,防止閒雜人等打擾其康複。”
“張弘範感覺自己病危將故,便沐浴更衣,宴請親人好友並一一做彆,他將元世祖所賜劍甲托付給兒子張珪。”
“言畢,端坐而逝,享年四十三歲。”
“元世祖追贈張弘範為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諡武烈。”
“至大四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諡忠武。””
“延祐六年,加保大功臣,進封淮陽王,諡獻武。”
王安石:金蒙野狐嶺之戰後,金軍逐漸失去了與蒙古騎兵大平原野戰的能力,於是,廣大華北平原成為了蒙古鐵騎自由馳騁的獵場。
蒙古軍第一次伐金期間,采取的是最為原始野蠻的焦土戰略,攻下一座城後屠城劫掠後將城池付之一炬。
這種野蠻的戰術一度導致富庶的華北平原赤地千裡。
朝廷已經靠不住了,但人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得想辦法活下去,更何況是曆來每逢天下大亂就有割據傳統的華北地區了。
河北的漢人再次如他們的祖先一般選擇了聚族自保以對抗蒙古人的兵鋒。
在以往,金國統治者斷然不會接受漢人掌兵,但如今在蒙古鐵蹄的衝擊下,連金國統治者都時刻麵臨亡國的危機,河北漢人的兵是自己招募的,錢是自己出的,他們金國統治者根本就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