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的態度讓蔡邕頗為欽佩,兩人繼續又閒聊幾句,方才各忙正事而去。
科舉考試,乃是文壇與國家之盛事,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
雖然蔡邕受蘇曜命負責全權籌辦此盛事。
但其出身,以及大將軍府祭酒的官職,顯然不足以服眾,他一個人也不可能負責,乾得了所有事情。
故而,在其之上,楊彪貴為三公,聲譽卓著,因此被百官推舉為主考,專司主持考試、評定試卷等。
蔡邕則是副考官,除了同樣協助楊彪主持考試和參與閱卷外,還要更多的負責現場實務,甚至還要兼顧監察主考官的任務。
而在他們這主副考官之下,更有同考官十八名,俱是久負盛名的飽學之士,他們負責初閱試卷,篩選出優秀答卷呈交主副考官。
此外,還有監試官、提調官、彌封官、謄錄官、對讀官等等等等,各司其職,共同確保科舉考試的順利進行。
要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整套流程的設計以及框架的搭建,這自然得益於蘇曜係統百科中關於科舉製的記錄。
但是,唯有人員一事上,他隻能安排出去,讓相關部門按圖索驥,從各郡國搜羅合適人選。
以普遍常理而論,這個任務非常艱巨。
但還好,大漢雖處亂世,可人才底蘊依舊深厚,雖有董卓之亂,但在蘇曜的速推下,京師洛陽並未遭到焚毀,中原之地的世家百姓們依然還在家園。
再加上這是首屆科舉,各方都極為重視,倒也在開考前將一應人員配置妥當。
這些人裡既有來自朝堂六部不同衙門的選調之人,也有征辟自各地郡國的飽學之士,還有都察院和錦衣衛的相關人馬。
各方勢力齊聚考場,緊張地注視著這場決定無數人命運的考試。
隨著考試的鐘聲敲響,考生們懷揣著夢想與緊張,依次步入考場。
考場內,一排排號舍整齊排列,每間號舍狹小局促,僅能容一人棲身。考生們魚貫而入,在各自的號舍中坐定,等待著決定命運的時刻。
與此同時,郭嘉、程忠和王淩在貢院的一處隱秘角落,緊張地部署著監察工作。
王淩帶來的錦衣衛早已混入人群,分散在貢院的各個角落,密切注視著每一個可疑的動向。
郭嘉和程忠則親自出馬,穿梭在場上,表麵上是在巡查,實則是在觀察那些與楊彪關係密切的考官的一舉一動。
而對於考生,他們也沒有錯過,都察院的人員警惕的眼神在那一個個目標身上掃過,留意著那些可能存在作弊行為。
他們的目光如鷹隼般銳利,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而很快,他們便有了收獲。
最先露出馬腳的是一個世家考生。
他趁著巡查人員不注意的功夫,快速地將藏在衣袖中的小抄展開,滿臉竊喜的奮筆疾書。
他的行為躲過了監試官的耳目,但卻沒有逃過郭嘉的法眼。
隻見郭嘉不動聲色地悄然靠近,仿佛一隻蓄勢待發的猛虎。
就在那考生全神貫注於小抄,渾然未覺危險臨近之時,郭嘉一個箭步衝上前去,如鷹爪般的手狠狠抓住了那隻拿著小抄的手,怒喝道:
“大膽狂徒,在這神聖的科舉考場上,竟敢行此苟且之事,眼中可有王法?!”
郭嘉的怒吼猶如平地起驚雷,瞬間吸引了全場的目光。
那考生嚇得臉色慘白,手中的小抄飄落在地,整個人如篩糠般顫抖,周圍的考生們紛紛投來震驚和鄙夷的目光,考場內頓時一片嘩然。
“拖下去,嚴加審訊!”
在郭嘉的命令下,都察院和錦衣衛的人員如狼似虎般迅速上前,架起那名考生,拖狗一般將他拖離出座位。
緊接著,在一通大記憶回複術下,在那如山的證據麵前,那考生對自己的作弊行為供認不諱。
他涕泗橫流,聲淚俱下,哭訴著自己是迫於家族的巨大壓力,才一時鬼迷心竅,做出了這等錯事。
然而,如果認錯有用,就不需要律法了。
“依科舉律規,考場舞弊,攜帶小抄者,當枷號示眾,革除一切功名稱號與學籍,禁考一至三年。”
郭嘉問道:“楊司徒以為此人該如何處置?”
郭嘉如此問楊彪,自然是因為此人身份特殊——此人姓楊,恰恰與楊彪同出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