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等人抵達宣漢的時候,已是正月二十一,正是段良離開岩渠,南下墊江的日子。
段都督不在,桓溫一點不客氣,直接接管了指揮。
他下達的第一道命令是遣飛龍山鎮將陳赤特(原鎮將陳午之子)率本部沿岩渠水北上,取漢昌。
抵達宣漢的飛龍山鎮兵並不多,除去傷亡、生病以及掉隊的,已不足兩千,
桓溫額外配了五百寶民給他,令其儘速趕去漢昌。
這道命令的目的在於招撫。
漢昌(今巴中一帶)已是丘陵地帶,但當地板蠻眾多,龔氏有相熟的部落,並已遣人前去說降,桓溫這是給龔家子弟提供助力。
一旦招撫成功,不但局勢大變,還能獲得糧草、器械補給,這是至關重要的第二道命令是遣巴東郡都尉母丘率郡兵九百、寳民六百南下岩渠接管之,
為段良穩固住後路一一說到底,他內心還是不能完全相信龔氏。
自己則領襄陽運兵及何倫親兵約千人,固守宣漢,同時利用龔氏子弟,至遠近部落征集糧草、役畜、器械。
至於徐耀祖本人,已帶數百寶民從友軍手裡接管俘虜,押解返回巴東了,順便請軍師何倫增派援兵,循小道進入岩渠郡。
進入蜀中腹地後,桓溫方才覺得方餘兵馬真的不夠。除非不管不顧,什麼後路都不要,就一路搶劫,一路衝向成都,打贏了直接進城,打輸了全軍覆沒,奈何段良不許。
至於羅演、羅顧的消息,他也知道了。這兩人自宕渠遁走後,隻帶了數百人一路奔向閬中,看樣子是去征召兵馬,準備反撲了。
想想也是,守不住宕渠,總不能放棄了啥也不做了吧?
站在他的立場上,這會就要想辦法征集巴西、宕渠等地的兵馬、資糧,儘一切可能反攻,解除江州大軍的側翼威脅。
江州大軍雖然魚龍混雜,戰力參差不齊,但數目非常可觀,有六郡子弟二萬餘、岩渠七姓外的板兵萬人、郡人萬眾、獠人精壯一萬,總計五萬餘。
一旦去失,說實話蜀中南部門戶豁然洞開,很可能讓梁軍一口氣吃掉好兒個郡,然後從容休整部隊,征集糧草,以戰養戰,再大舉北上,直攻成都。
羅家世受國恩,值此危急時刻,不能不絞儘腦汁,想儘一切辦法挽回局麵。
留給羅氏乃至李成的時間,其實不太多了—
陽關之外,戰鬥正在進行看。
從高處俯瞰而下,江水在此拐了個彎,由正常的東西流向,變成了先流向東南再折回東北,陽關就設在這個拐彎處。
而其北麵,則有一條南北向的縱貫山脈,林深茂密之處,難以通行大隊人馬。唯南邊靠近長江北岸的地方,有一條狹窄的通路峽口,上臨山,下濱江,築有關城。
巴國時就在此地抵抗楚國,時有拒楚三關,此為一也。
蜀漢時江州都督鄧芝的治所不在江州城,就在陽關。
陽關不算大城,完全是按軍事防禦的目標來修建的,平日裡除了守軍、稅吏外,幾乎沒什麼正常百姓,而今戰時,城內塞了三千六郡子弟兵,就幾乎將其占滿了一一此城南北很窄,東西也隻有二裡長,隻有東麵一個方向可以進攻。
自臘月下旬梁軍大隊人馬陸陸續續抵達附近後,攻城戰就開始了,前後持續了二十餘日,未能攻克。
在一開始的時候,邵慎信心十足,投入的是精銳的府兵和銀槍軍,連攻兩日。
一度攻上城頭,但沒能站穩腳跟。
城上人太多了,守具也十分充足,導致攻城沒有效果,於是改變打法,調胡兵、丁壯上陣,消耗敵軍。
期間,他還組織人手穿越山中密林,繞道至陽關後方。不過還是那個老問題,林太密了,山太高了,更沒有自古以來開辟的山道小路,過去的人不可能太多,器械甲胃也不全,最後被板蠻發現,四處圍攻。
也就黑銷軍戰力強橫,得以力戰而還。
至此,又回到老老實實攻城上麵。
但在正月二十五日前後,邵慎得到了南浦那邊遷回而至報來的消息:軍師何倫遣將走小道繞後,途中數戰數捷,正往宣漢逼近,克複宕渠指日可待。
正被水師於黃葛峽大敗於成軍遁回巴東的消息弄得煩躁無比的邵慎大喜過望,立刻下令加強攻勢,不要讓陽關守軍有喘息之機,同時散播消息,言岩渠、
巴西已失,以龔壯、譙秀為首的蠻漢豪族舉義歸正******
山中無甲子,寒儘不知年。
正月二十六,正在準備春耕的譙秀皺了皺眉,看向山下。
這是一個山間坳地,不大,堪堪容納數十戶人家罷了。
山間有清泉,四時不絕,可供人畜飲用,亦可用來澆地。
譙秀在此隱居很久了,普、成兩朝三番五次征辟,皆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