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踞元鼎省的商***隊,開始大幅整調軍隊。這會是個漫長的過程。
看起來,這是休養的機會。可事實相反。…
「國戰之勝,在於爭勢。勢大者優。
秦比六國,隋較於陳,元與南宋,明殄北元,皆優勝劣汰。
勢大者終竟成也。
古往今來,有必爭之勢,有漸爭之勢。
必爭者,失之無以安身,得之足可立命;漸爭者,積少終移周鼎,失多家國必危。
愚以為,勢分內外,爭乎理性。
國之一切,內也。敵之一切,外也。敵勢之頹,我奮之勢也。
國有其理,民答其性。爭而有之,勢優於終。
今家國法理、設置權職,非我修職。
我為將帥,體恤士卒,若答民之性,軍勢之必爭也。
軍勢盛則國勢奮也。軍勢衰而國不安也。
今南地北疆,六國諸公,悉並三軍,表裡不齊,內外皆紊。士卒之心不定,報效之力無投。寒門無得功立,散修不有馬首。此軍勢之失也,久失必危。
昔者淮陰侯審軍令、一諸部,遂使漢軍肩隨老秦,百戰不散、敗而不潰。
今陰求一諸部、審軍令……」
商子殷再次翻看韓陰寫給自己的建議書。
先提大國爭勢,後談軍勢。最後寫調整軍隊的具體策略。
無非是建立全軍施行的軍法,打散不同派係的軍隊,重新安排各級將尉職員等建議。
這些問題商子殷很早就知道,拖到現今再做,無非是這種活不適合他。
擅動六大國公、壓製南地北疆那些個佛門弟子。商子殷來做,豈不是取憎於人?
管仲為齊桓公隱惡,商子殷也需要有個管仲,既為他做了事、得罪了人,還要讓他拿好處。
韓陰,終於主動坐到這個位置上了。
這才是商子殷反複翻看這封早已送來、早已同意的建議書的原因。——他很得意。
韓陰從前就知道商子殷想要做什麼。隻是他不忠誠,不願儘心儘力。
他會為商子殷出莫劃策,無非是在乎的人在商子殷手中。
而對韓陰的一切反應,商子殷顯示出了很大的興趣。
君王愛才,恰若浪子貪色。
商子殷作為商國名副其實的少帝,最初將韓陰推到大將軍的位置,不過是為了試探六大國公,也是出於逗蛐蛐式的隨手撩撥罷了。
可愈是接觸,愈是了解韓陰的能力後,商子殷開始希望馴服這個桀驁不馴的人。
商子殷明白天才渴望什麼,渴望一個屬於他的知遇。
或天賜,或人許。
商子殷很早就在計劃,替天賜恩。
所以他會在六大國公麵前直接推舉韓陰,他會讓韓陰有權力行走於大營各處,他甚至會主動告知韓陰一些消息。
甚至在韓陰動手殺了一個士兵之後,他也沒有受六大國公裹脅。
他給了韓陰一個解釋的機會,那個解釋其實並不完美。.
韓陰說的那些計策,六大國公其實也有提出。隻是各國公的意見並不統一。
商子殷特地傳音請求老祖護下韓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