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救不了大宋,學武也救不了大宋,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是不世出的全才。作為軍事家的他不得其時,卻造就了南宋詞壇一座高峰。是詞壇之大幸,南宋之大悲。)
(“辛棄疾知大義而歸宋。古之君子,出處不齊,同歸於是而已。”——元朝著名救火大隊長脫脫對稼軒的評價。)
(冠軍侯背後有漢武帝,辛棄疾背後有誰?辛棄疾對它們來說始終是個“北人”,這是何其的悲哀。)
網友C:年少時的幼安何等雄姿勃發,看他以五十人入敵營生擒叛徒。“壯聲英慨,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
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披星戴月向未曾謀麵的祖國趕去,不知道他會不會躊躇滿誌地預想自己以後的人生……
那時的他大概怎麼也想不到吧,他漫長的餘生中留下來最多的,不是累累戰功,而是懷才不遇的詩文……
是“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是“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
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
是“甚矣吾衰矣,歎平生交遊零落,隻今餘幾”
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是“老來情味減,對彆就,怯流年”
是“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隻依然”……
可是哪怕到死前最後一刻,他心心念念的還是北伐,還是“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網友D:每當神州陸沉,總有那麼些人高呼著統一統一,直到血淚骨茬燃儘戰火,直到盛世重開青山忠骨,直到悲憤欲絕身死難眠。
他們的血淚,便是曆史的悲歌,是這片故土的魂魄,是這裡的精神。
——————
所有人皆神色動容。這片大地分分合合,又有多少個這樣的人物,不忘心中誌氣,一心為家國的複起。
嶽飛韓世忠等人皆眼眶濕潤,同為宋人,且是武將,他們對辛棄疾的北伐之心再感同身受不過。
為何是這樣的結局呢,大宋……終其一朝,始終無法收複失地嗎……
不!如今早已產生了變數,未來有許多可能,大宋不能退,隻有不斷往前,才有更多希望……
他們振作起來,要儘快鼓舞士氣,不能讓天幕影響將士們的心情。
……
南宋,許多人皆沉默了。
他們心中複雜。對於歸正人,一些南人心底始終是看不起的。
“歸正人”這個詞,本身就是一種蔑稱。甚至南宋朝廷一部分人並不讚成對“歸正人”委以重任。他們受到歧視,被認為懷疑有異心。
到了後來,這種歧視愈演愈烈。南宋朝廷規定,歸正官員,隻允許添差某官職,而不厘務差遣,即隻給一個閒散的官職而並無實權。
他們像宋立國以來猜忌武將那樣猜忌“歸正人”。
這種搖擺不定的政策,引發大量歸正人的不滿,這種不滿從孝宗朝開始發酵,到後來越發嚴重,使南宋不斷的失去北地民心。
這不僅斷送了南宋北定中原的可能,也成為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團結才是根本,人心散了,王朝也就行將就木了。
不少人心中慚愧,身為歸正人,此人卻始終忠於大宋,哪怕出生於淪陷地區,也不忘大宋,甚至比朝廷還要堅定決心北伐。
相比之下,他們對於歸正人的輕慢顯得尤為諷刺可笑。
……
明,朱元璋搖頭,對身邊的兒子們感歎道:“辛棄疾也是倔,既然南宋朝廷如此腐朽,何不乾脆反了他!
天天指望著宋皇,還不如自己上,靠彆人不如靠自己,咱都懂這個道理。”
朱標笑了笑:“若他真的反,那就不是辛棄疾了。”
……
漢,霍去病遺憾的歎了口氣。
沒想到此人竟然是這樣的結局。
說不好吧,他一生也得到許多成就,留名後世。說好吧,他又終達不成心中所願。
是得有多愁啊,醉裡都要挑燈看劍,夢中都是鐵馬兵戈。
把一個將士逼成這樣,霍去病對那宋朝簡直是心有餘悸。
真是太可怕了,太離譜了,要叫人寒心酸鼻,張口結舌。
這朝代簡直不是武將能呆的,忌憚這忌憚那的,朝廷又是反複無常,得埋沒多少兵將啊!
霍去病本來沒覺得什麼,現在看劉徹的眼神都閃著光。
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相比之下,能在陛下手下乾活簡直是太好了!
起碼他不用非得喝酒做夢才能揮劍策馬,起碼身邊都是並肩作戰的戰士,漢人還算團結……
劉徹當然能感受到霍去病灼熱的目光,他麵上不顯,嘴角卻微微上揚,心中暗爽。
現在知道朕有多英明了吧。
可惜辛棄疾不是生在大漢。這個宋朝怎麼回事,都千百年過去了,前麵這麼多個皇朝帝王,都學不好如何為君,真是糟蹋人才!
唐宋如此多能將,真是令人眼紅。雖然劉徹已經有了衛青霍去病,但他仍不滿足。
若他們老了呢,之後的漢室該怎麼辦,還是得多多培養一些優秀將領。
……
唐,李世民若有所思。
為何宋朝對武將這樣提防,宋太祖是武將上位,但李唐的上位,好像也不是那麼光彩……
想起阿耶,李世民咳嗽幾聲掩飾尷尬。
唐末的亂世究竟有多淒慘,才會令那宋朝如此害怕,李世民眼神微暗。
過藩鎮割據,藩鎮擁兵自重,不受中央管控……大唐是否該對藩鎮將領多加約束呢。
:..0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