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記仇
【刻進骨子裡的記仇#
對勝利輕描淡寫,對戰敗大書特書#
為啥華夏幾千年,曆史上喜歡記錄敗仗,而且輸得越慘就記得越清楚,恨不得拍成科教片反複觀看。
很多研究我國曆史的外國人,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中國對於敗仗記錄的這麼詳細?
在外國人看來,他們所記載的曆史一般都會對勝利大寫特寫,擊潰對方五百人就可以寫成史詩級戰爭。
比如十字軍的東征,哪怕是侵略的一方,還各種屠殺,但他們隻要是贏了,那都會大書特書。
哪怕目的不正當,隻要是勝利了,就會瘋狂的記錄,生怕大家不知道自己有多英勇,作戰士兵還未結束戰鬥,本國都在拍電影了。
與外國相比,反觀我國曆史,勝利記錄幾乎都是輕描淡寫。
秦朝一統天下,書同文車同軌,寥寥幾語結束。
到了漢朝,漢武帝時的霍去病帶著00人深入漠北,殲滅對方上萬人,整個匈奴的高層被屠戮的七七八八,課本中就記載了冠軍侯和封狼居胥,多的沒有了。
漢武帝時期漢朝疆域達擴大,可史官們對於勝利也隻不過是寥寥幾句,反而對於劉徹的好大喜功做出了非常多的批評。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幾乎掃蕩了整個東亞地區,成為了當時的東亞警察,但也不過是天策上將,天可汗。人們反而是對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津津樂道。
……
與之相比,我國曆史對待失敗,那是一個大書特書,恨不得寫滿整本。
其實,說這是曆史倒不如說是記賬。
畢竟“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在古代,遊牧民族對於中原不斷的侵擾,每次南下時都會搶劫糧食,並且隨意屠戮當時的百姓。
中原對此進行反擊,贏了也就贏了,最多也就是記載殺敵數量。
若是輸了,那必定會詳細記載,還會留空方便以後添加敗績後的其他事件。
比如,某位將軍帶了多少士兵出去,對方多少人,在哪兒打,怎麼輸的,輸了之後被俘多少人,戰場損失多少人,被蓄意屠殺的人,輸了之後當地的百姓出現了什麼樣的慘狀……
甚至於會讓人覺得,我們從來都是溫和無辜,可憐可愛,容易被欺負的一方。
但要知道,在古代,我們可是占據了整個東亞地區最好的一塊地盤。
這絕不會是他人的拱手相讓,隻能來自於我們的強悍到爆棚的戰鬥力。】
蘇粒被這個形容逗笑了。這麼一說,怎麼有點黑蓮花白切黑的感覺,原來我們是芝麻餡的呀~
評論區
網友A:近代史快把每一天發生的事都寫出來了[暗中觀察]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精確得不行。
回複
(初一一年學了五千年,初二一年沒學完兩百年)
(初一可不止五千年,從元謀人北京人開始寫的[捂臉])
(記得初中學曆史,中國曆史有兩本,一本0頁,近代史獨占一本0頁。世界曆史一本0頁。)
(大學有一門公共必修課“中國近代史”)
(贏了沒事,輸了: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原因還分根本原因、間接原因)
(戰敗條例,賠款金額,逐字逐句,清清楚楚)
(不管啥曆史考試,0年-年這段曆史都占比最大,越是屈辱,越是考點)
網友B:你看劉邦,當皇帝後打了那麼多勝仗,從沒掛在嘴邊。結果匈奴白登之圍,到死都在念叨著讓子孫後代幫他報仇[笑哭]
回複
(樓蘭殺了漢使者,沒多久滅國了,還被眾多詩人寫詩罵了幾百年[宕機])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漢朝記仇到宋朝[看]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不斬樓蘭心不平。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樓蘭,好聽,順口,押韻,典型,知名度高[看])
(樓蘭:老子當初為什麼取這個名字)
(樓蘭背刺了漢一次,幾千年來,曆朝曆代都要斬它[捂臉])
(能被寫詩罵算有點實力了,好多小國家名字都沒留下[看])
網友C:上學時隻說李世民“天可汗”的稱號,沒有展開說,讓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和周邊民族友好相處得來的[不失禮貌的微笑]
回複
(啊,難道不是嗎[無辜])
(唐朝確實和周邊和睦相處啊[狗頭])
(唐朝曾攻入拉薩,焚燒了吐蕃宮殿,唐代史官壓根沒記載,這件事是吐蕃記錄的[微笑])
網友D:咱們講的就是一個師出有名,敗仗不得講仔細點,讓後世子孫鯊人不用愧疚。
——————
啊這……
各時空的史官們更是覺得委屈。
後人不要瞎說啊,他們哪裡沒記錄勝仗了!!!
那些重要戰役的分析記錄也沒比敗仗少呀。但華夏曆史淵遠,若什麼都要記上一筆,當成日記一樣,那不是沒完沒了,當然要選重點來寫呀!
翻一翻史書,華夏幾千年來,多少精彩紛呈,絕處逢生的漂亮戰役,這對後世又何嘗不是一種鼓舞。
隻不過,相比於勝利,失敗更該謹記,隻有銘記那些屈辱,才更有前進的動力。
知恥而後勇,史官們覺得,敗仗更該詳記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