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都是湖南老鄉吧)
(湖南,近代史天花板啊)
——————
尺布之謠啊。
唐,王勃聽著魏源落榜的原因,唏噓不已。
他想起自己曾經寫過的《繳英王雞文》,被皇帝認為有挑撥兄弟關係之嫌,怒逐出府。
這魏源前半生與他何其相似,都是年少出名,魏源十六歲考上秀才,他十六歲通過科舉,成為最年少的命官。
當初是何等的意氣風發,豪氣萬丈,誰能想到後來的曲折呢?
……願這位清朝的魏源,命運比他好些吧。
漢,劉恒知道自己是漢文帝,聽到後世竟然有關於他與劉長的歌謠和典故描述兄弟不和,無動於衷。
絕食而死,那咋了。
誰沒有一死,更何況劉長是謀反被貶的誒。
劉長是劉邦的少子,母親是趙姬。性格跋扈,依仗皇親身份,屢次犯法,但劉恒都饒恕了他。
劉長曾因與辟陽侯審食其有關母親之死的恩怨而殺死審食其,劉恒依舊饒恕了劉長。
他這樣寬待兄弟了,劉長還謀反,那怎麼能怪得了他呢。
而且謀反了自己也沒殺他,隻是廢黜王位流放到蜀郡而已。
就算兄弟不和,那也不是自己的原因,一切皆是劉長的錯。
劉恒淡定地往下聽。
——————
【在清朝,京師的人吃馬嚼,都要依靠江南供應。
糧食通過大運河運往北方,稱為漕運。
漕運可以說是大清的命脈,但圍繞著這條命脈,卻滋生了大量的腐敗。
江南的糧食運到京師要經過層層關卡,從征收、交兌、裝運到入倉,需要大批官吏參與,路途遙遠,流程冗長,腐敗空間就大大增加了。
納糧的百姓、運糧的徭役,在漕運中一次次被官吏們敲詐勒索。
1824年,運河泥沙堆積,導致水位下降,漕糧無法運輸。
革除積弊的時機終於來了。在魏源的策劃下,陶賀二人力主改漕運為海運。
作為幕僚,魏源不僅向漁民請教,還通宵達旦的和經辦人員討論,探討計劃可行性,並不斷進行修正。
在他們的努力下,前後有一百六十餘萬石糧食,通過海運順利運到天津。
這次運糧不僅花費少,而且因為時間短,米質還比過去更好了。
海運,不僅減輕了民眾的徭役負擔,而且減少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
但有些人的“負擔”加重了。
對於漕運官員而言,掙不到油水就是損失,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在龐大利益集團的反對下,縱使魏源滿懷激情籌劃良久,縱使江蘇兩位主官都鼎力支持,但他們終究還是砸不爛這個頑固又盤根錯節的官僚體係。
海運雖然失敗了,但通過這次失敗,魏源反而越挫越勇。
此時的他對清帝國的積弊已經有了相對全麵的認識,對官場的黑暗已銘刻在心。他決定再次走上科舉的道路,他要徹底革除大清的弊病!】
(百萬漕工,衣食所係)
(廢漕改海,斷然不許)
(漕運幾乎和清一起亖的,皇帝都動不了)
(改海運可以把朝廷目光引向大海)
(動了某些人的蛋糕了)
(那時候如果海運能發展起來,50年後不至於這麼慘)
(任何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終於理解了這個道理)
——————
明,朱元璋聽著漕運這麼多彎彎繞繞,跟著警覺起來。
這漕運聽著可了不得,清畢竟是後來的王朝,總結了前朝經驗教訓,指不定還吸取了咱大明什麼教訓呢,還能搞出這樣頑固的汙穢來。
連皇帝都動不了,跟著王朝一起喪命的呢!
這大明不得警惕起來!
路途遙遠,流程冗長,腐敗空間就大大增加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
這樣看來,海運相比之下確實有利許多啊。
減輕了百姓的徭役負擔,也減少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明初,漕運是以海運為主,河、陸兼運為輔的。隨著政權的穩固,遼東地區不再需要大量軍隊鎮守,明就逐漸停止了海運,轉而發展漕運。
老朱想了想,天幕都這麼說了,海運這塊可不能輕易放下,“海河兼運”或許更有利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清,雍正神色鐵青。
天幕難得說一說大清,哪怕再難聽他也必須忍著聽完,這事關大清社稷。
可講到漕運的腐敗,說到漕運幾乎是和清一起亡的,他還是一瞬間的失態。
清漕運較之前朝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改軍民交兌為官收官兌。
軍民交兌,交漕糧之戶將糧運至本州縣碼頭,交兌給運軍,由運軍代為北運,但漕糧納戶須貼給運軍耗米(補貼費)等。
由於運軍借機向漕糧納戶隨意勒索,此項費用大增,民不堪其苦,遂於順治九年改為官收官兌。
結果又出問題了。
這引起了清代漕糧征收、運輸製度上的一係列變化,漕糧從征收到交兌、起運、督催、稽查、交倉等一係列過程中,事務繁巨,涉及的機構、官員、兵丁甚多。
征收漕糧的州縣官往往借機向納戶多收,此外,有些地方州縣官還趁機刁難勒索運軍,運軍也借此要挾州縣官,關係十分複雜。
雍正對貪腐問題還是比較關注的,比如火耗歸公、攤丁入畝、改土歸流、養廉銀製度等,雖然由於封建製度的局限性,未能得到根治,但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既然天幕提起了漕運,他自然不可能放任自流。
他本想著招安和利用漕幫的力量,整治漕運的非法活動。
但看來並沒有什麼作用,既然天幕提到了“海運”……雍正閉目沉思,說的容易,但這其中牽扯太多,還是得從長計議。
喜歡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