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裡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始皇大大本人了,目前他的稱呼基本有趙政、秦政、嬴政三種。
趙政的由來是史記的“姓趙氏”,這個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秦氏與趙氏源出於嬴姓同一祖先,而趙氏發跡以後,秦氏要利用趙氏的榮譽來抬高自身的地位,所以也自稱為趙氏;另一種說始皇大大“生於趙,故曰趙政”。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稱即位之前的秦王政為“趙政”是可以的,但是即位後的秦王政和一統天下的始皇帝再稱“趙政”就不合適了,畢竟氏是用來“明貴賤”的。】
唐朝
房玄齡也說起了這事,“惡來其後為秦,他的弟弟季勝其後為趙,季勝的孫子曾為周王朝立大功,所以贏姓家族的其他支係都以此為榮,並冒用趙氏、趙城來自我標榜,所以秦王室先祖曾經肯定是稱過趙氏的。”
長孫無忌:“嬴姓的這一支因為養殖馬匹有功,有了單獨的封地秦邑,開始稱為秦氏,這樣又怎會再以趙為氏呢?”
孔穎達也說道:“《史記》中,也有“秦贏”、“秦侯”、“秦仲”這樣的說法。”
房玄齡點頭道:“若說始皇帝的遠祖雖然稱過“趙氏”,但近祖怎麼也不應該是“趙氏”了。”
清朝
梁玉繩聽著天幕,也很是讚同:“哪裡有秦國的君主卻以趙國為氏的理由?”
【《史記》中沒有出現秦政這個稱呼,但是其他的國君卻有類似的稱呼,如《夏本紀》稱桀為“夏桀”,《周本紀》稱紂為“商紂”、“殷紂”。
《左傳》踐土之盟的載書中稱晉文公為“晉重”、魯僖公為“魯申”、衛成公為“衛武”、蔡莊公為“蔡甲午”、鄭文公為“鄭捷”、齊昭公為“齊潘”、宋成公為“宋王臣”……
如果秦王政能穿越過去參與這個會盟,那肯定要以這個格式稱為“秦政”了,這也與鄭樵的“天子諸侯建國,故以國為氏”的說法相符。
而我們目前常規叫法的“嬴政”,其實是混淆了姓、氏概念後的叫法,不過這個叫法傳播得太久,太過深入人心了,所以也無所謂正誤了。】
漢朝
鄧綏倒是想起了一事,“我記得史記之中還有呂政的記載?”
底下的臣子有些不好意思,說道:“班大人曾議論過始皇帝的出身,後麵……”
班固曾再一次私下說過秦始皇的小話,後麵有人將班固的議論收入《史記》,秦畢竟是前朝,為了政治正確一下,大家就默契的忽略掉了,稱始皇為“呂政”,意思說他不是子楚的兒子,而是呂不韋的後代。
鄧綏無語的擺了擺手,這些大臣……
【說完了姓氏,咱們也來嘮嘮名字。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名,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在他看來,“名”最早的作用可能是在照明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於漆黑的夜晚自報家門。
遠古時期的人們起名基本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在先秦時期,名大多隻有一個字的,比如蒙恬、蒙毅、韓非,李斯……
這也影響到了後麵的漢代,劉盈、劉恒、劉徹、衛青……】(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