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專論中國語言、文字及文化_鑿壁窺光_免费小说阅读网 
免费小说阅读网 > 玄幻魔法 > 鑿壁窺光 > 第70章 專論中國語言、文字及文化

第70章 專論中國語言、文字及文化(2 / 2)

古越人進入湖南及洞庭湖地區發展西甌越,他們的語言為古湘語、古楚語,在長江流域地區與黃河流域地區文化聯係不緊密的漫長曆史過程中,湘楚文化於古越文化沒有太多差彆,他們都保留著同樣稻作文明和母係文化的習俗,他們稱呼稻米為hou餱或者ou甌;稱呼為米酒為醪o或者lou;他們都認為自己祖先是羋ie,在古越語中,羋ie是母親。

古越人進入鄱陽湖及江南地區發展農耕,他們以當地內陸民族融合成吳人、越人、溫州人等,在古越語中,吳wu是我、自己人的意思,吳人的一個王夫差,夫差的發音古越族男人bai一詞發音很相似,因此夫差的願意可能是“猛男”,無語稱呼“你”為

o

g儂,在古越語中,

o

g儂是弟弟、老弟、兄弟的意思,是一種非常親切稱呼,目前上海話等吳語稱呼你為儂

o

g,這就是古越語在現代吳語中遺留。在江南地區自稱越人,說明這些人完整地保留著古越人的文化習俗。溫州人是古越人與海洋民族融合產物,他們可以與閩越歸為一類人,在古越族中,溫we

是人、人類、太陽等意思,說明在農海民族融合之前,此地已經有很多人類聚集定居,形成繁華的社會。古越人是最早與中原民族進行貿易往來的南方民族,因此在漢語詞彙在留下很多商業相關的古越語詞彙,如古越語中的“買si”,演變成漢語中的“市shi”;古越語中的“賣hai”演變成漢語中的“街jie,”,四川話保留著漢語古音,四川話對街的讀音為gai,這個讀音與古越語“賣hai”的讀音非常相似,因此在古越語和漢語中“街市haishi”買賣之地即商業場所。漢語的“卡ka”可能是古越語的“腳ga”演變而來,卡的意思是管製行人通行,行人就是腳夫。當然有些古越語詞彙在四川話等古漢語中保留著,但是在現代漢語中丟失了,如現代漢語中的“鞋xie”,在四川話和古越語(即壯語)中鞋讀為hai接近“孩”的發音。

長江流域地區從戰國時代開始於位於黃河流域中下遊的中原地區頻繁交流,因此楚、湘、吳、越等文化單體,逐步受到中原華夏文化影響,進入漢朝後,長江流域地區基本上融入漢文化之中,成為漢文化主體的一部分。經曆漢朝後,長江流域地區的人民機會都認同漢朝和漢文化,他們在公開場合都稱呼自己為漢人,但是在民間他們仍然保留自己原來語言和民族習俗。

古越農耕民族北遷發展是形成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越民族的遷徙路線是,從廣西西北及雲南東南,向北進入雲貴高原,古越人首先開發了南盤江及北盤江流域等貴州全境的農業區,定居於此地的古越人演變成夜郎人即當今布依族;古越人在重慶地區及嘉陵江流域地區與當地民族融合成巴人和氐人,巴人和氐人以古越人為主體,因此巴人和氐人的文化習俗與越人相同;另一支從廣西西北及雲南東南的古越人沿著金沙江東岸北上開發農業區,他們在宜賓、瀘州等渡江進入四川西南部,最後他們進入成都平原地區發展農業區和定居,這些古越人與當地民族融合後發展為蜀人,蜀人建立了古蜀國。蜀人與巴人、氐人是兄弟民族,文化習俗共通,他們隻是隸屬於不同的利益集團。

四川地區民族勢力範圍劃定後,氐人繼續向北進入秦嶺和鬆潘高原地區,再向北進入秦川盆地及河西走廊地區,再向北進入黃土高原、蒙古高原、西伯利亞草原、北極寒帶地區、北美洲阿拉斯加地區。

這是一個漫長而發展的民族遷徙過程,在這個過程裡農業與畜牧業專業化的深入,兩大產業開始完全分離。此時以氐人為主體農牧民族,一部分精通畜牧業的農耕民族逐步與狩獵民族融合,發展成人類的最早的遊牧民族羌人,羌人是中國曆史記載最早的遊牧民族,隨後又從氐羌民族中分化出匈奴、鮮卑、契丹、突厥、蒙古等雄霸世界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都保留古越人原始宗教薩滿教,以及部落社會的管理方式和製度。同時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一直保持著密切經濟及文化交流。經濟和文化繁榮強大的農耕社會一直給遊牧民族輸入強大精神和物質力量,在一個漫長的曆史階段裡,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一直保持著非常親密的相互依存關係。在這個民族共融時代裡,農耕民族實現了高寒乾旱糧食作物順化和栽培,在這些地區青稞、粟、小麥、高粱等獲得廣泛種植;在遊牧方麵,他們發明了大型牛車、帳篷、火爐等遊牧裝備,掌握羊、牛、驢、駱駝和馬等牲口馴化、放牧、冬夏轉場等技術及實際操作,使畜牧業成為一個技術齊備,能夠持續發展的大型產業。

在血緣及文化上越來越疏遠後,個民族之間的利益衝突變得日益嚴重,最終導致農耕及遊牧等兩大民族水火不容、相互為敵,他們爭奪土地和自然資源而殊死搏鬥。

在民族大分裂時代,秦川及河套等地區農耕民族逐步演變成華夏族,華夏族成為黃河流域農耕民族利益的總代表及捍衛者,華夏族為了守住自己的地盤,他們隻能將地盤周邊的民族視為異族和敵人,這種必然思維和行為導致國家形成,民族矛盾加劇。

由於中國秦、漢、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統朝代統治根基都在黃河流域,因此,華夏文化一直被確立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但是,華夏文化在不同曆史階段都有不同表現形式,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文化以儒家等百家思想方式呈現;在漢朝華夏文化以漢文化的方式呈現,現在我們對華夏文化的認識基本上來源於漢文化,漢朝的《史記》典籍,以及漢朝的禮儀、典章和製度等。唐朝和宋朝在漢文化的基礎上,豐富、完善和發展了華夏文化,華夏文化具有自由、開放、包容、超脫和精美的品質。唐宋文化和習俗目前仍然保留中國的文化和習俗中,唐宋文化使中國人和世界人民受益無窮。唐宋之後,主流社會的文化精英們已經不知道華夏文化原貌和價值,他們隻能遵照曆史典籍,照瓢畫葫蘆,中國文化失去發展活力和空間。

在這個漫長的文字發展曆史中,漢字成為唯一的中國文字,現代漢字經曆了甲骨文、篆、隸、楷等形式演變之後,變成了現代漢字。在廣西左右江、紅水河等古越人故地發現的骨刻、石刻文字,這些文字與甲骨文等非常相似,有些文字在形式上完全一致。這說明古越族與華夏族曾經使用過同一種文字係統。

由於漢字表意文字,不是音標文字,加上中國曆朝曆代都是皇帝和王族語言為國家通用語言,因此現代漢語的讀音已經不是華夏語言的原本讀音。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夠在漢字中找到古越語的遺跡,如“朔suo”在古漢語中它是北方的意思,而在古越族中它哆嗦、發抖的意思,起初古越人肯定不知道如何稱呼北方,由於人遇到寒冷都有哆嗦、發抖的現象,因此古越人將北方稱呼為“朔suo”很自然和有效;在古漢語中“旦da

”是太陽初升之意,在古越語中da

是紅色即丹的意思,太陽初升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紅光燦爛,因此用“旦da

”表示太陽初升非常貼切;古越人稱呼自己為gu、wu,在古漢語中,稱呼自己為“吾wu”,而遠古遊牧民族自稱為“胡hu”,“胡hu”與“吾wu”在發音上非常相似,而且容易混淆,目前中國南方人仍然不能分辨這兩字的發音。在古漢語中表示流淚常用“涕ti”,在廣東話(唐宋漢語典型代表)中涕讀為dei,古越語對流淚和哭泣的稱呼也是dei,由此可見,涕是古越語在古越語中的保留。以上論述表明,在遠古時代古越語、古漢語、古胡語(即阿爾泰語係)曾經互通互融。

目前在中國各地仍然存在很多跟古越語有關的地名,如四川瀘州,這裡是金沙江與沱江交彙處,河流交彙處,由於河道彎曲迂回,因此此地河麵寬廣平緩,是行船渡江和建設水路交通接駁碼頭的好地方,因此這些是從古至今四川地區與西南地區聯係的交通要道,是人類大遷徙時古越人進入四川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在古越語中瀘是大船的意思,瀘州這個地名應該是古語人命名,瀘州有一個納溪區,在古越語中納

a是種稻穀的水田,溪xi是小老公或者情郎的意思,納溪是“情郎之田地”的意思,也許當時處於母係氏族社會,是一位女王將這塊土地賜給她的情郎,此地因此得名。在長江流域很多以(瀘、廬、盧、魯)有關的地名,這裡地方也許是古越人行船碼頭或者船塢,古代山東西南部為魯國,魯字甲骨文表現的是魚在圓底長形裝備上,這就是船的一種具體形象,因此可以推斷“魯”的願意是船,在古代魯國湖泊眾多,水網縱橫,當時生活在這裡古越人一定有很多人以捕魚為生。如今櫓隻是船槳的稱呼,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在勞動中古人漸漸放棄將船稱呼為,因為古人休漁時,都將船拉到岸上曬乾船底,修補漁船,開捕的時候再將船放入水中,在古越中從高處將物體滑行而下叫chua

或者shua

,在開捕儀式上大家聽得最多的叫喊聲就是“chua

或者shua

”,久而久之人們乾脆成為船為chua

,這是一個動詞進行名詞的演變過程。古越語稱呼小船為ti

g,現代漢語的小船也叫艇ti

g,這個古越語單詞在漢語中保留下來了。

本文列舉的人類語言和文字包含的文化信息,還沒有它們實際內涵的億萬分之一!讓我們以敬畏人類曆史的心態,好好保護人類的語言和文字,讓它們繼續為人類文明進步服務。



最新小说: 從末世穿越獸世,她躺贏了 鳳溪殷十方的小說免費閱讀 鳳溪殷十方小說全文完結閱讀免費 執手煙火作品 全宗都是舔狗小師妹是真狗 禍害大明 影視世界從做廚師開始 巴塞麗莎的複國日記 都市修仙之仙帝無敵 我乃捉鬼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