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口頭說說的東西,還能怎麼真?”
“寫在法條裡、被公眾默認為常識,或者說,既然‘善’這個概念已經在語言裡出現,與之對應的事項也就存在了;其定義的範圍廣狹,時代變化是另一回事,與人思想上的存在又是另一回事;名為‘不善’、‘偽善’的實行得以確立時,可稱‘真善’、‘至善’的概念即可確立。對於語言不能抵達於事象之地,概念上升至環境而由個體實施;對於語言即為事實之地,概念是由係統直接施行的。”
蔡績茫然地聽著。院長又歎了口氣,想了想說:“天道的展現力……也就是善惡有報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呢?”
“啊?”
“族群繁衍達到環境的極限,然後就會衰減;惡行到了無法忍受的程度,然後就會遭到反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衡。但是,這種係統趨勢落在個體身上是無意義的。所謂的善惡有報,你應該也見過很多反例吧?惡人可以善終,好人卻含恨而死,因為趨勢調控是滯後的,說到底也隻是環境的整體平衡而已——那麼,如果這種平衡真的被施加到個體上呢?”
“……什麼個體上?”
“就是說,一個人所做的行為,甚至是內心的思想,其道德上的性質全部都會直接反應在自身際遇上。隻要你通過指定儀式表示自己願意選擇這種機製,就會開始和整個環境係統產生聯結——就把這種事稱之為‘出家修道’吧;對於和係統聯結不深的人而言,殺死他人則必然損失自身的壽命,幫助他人則必然被賜予對應的才能——通俗來說就是所謂的積累功德;對於和係統聯結更進一步的人,其思想意識也將遭到徹底的審查,與係統要求一致者得以晉升,得到更多的天賦與才能,不符合者則視情況予以擱置或消滅——把這種思想審查稱之為‘心魔’或‘天劫’如何?最終,通過了全部行為與思想審查的人,其本身的意識已經與係統本身無異,即便把其視為係統在特定時間段的內容備份也無妨。到了這個程度,把係統本身的全部能力當做這個人的才能來使用——這樣也可以稱為是‘才德全儘’的聖人了吧?”
噙著譏嘲笑容說出這番話的院長,在蔡績眼中突然變得陌生起來。然而一等她收起笑,又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那樣平靜自然了。
“——所以,在我所說的那個地方,也就是歐息山東麵的諸國之地,大部分時間裡確實是由聖人——也就是既符合當時集體概念上的最高道德要求,同時也因此擁有著最強神力的那些人來實施控製。有時為了處理某些矛盾局麵,已經通過思想審查階段的人可以適度做出違反道德要求的行為,但持續積累的行為必然也影響其思想性質;為了減少這種資質滑落,甚至被審查直接消滅的風險,大部分處於思想審查階段的修行者將不再外出,避免碰到被迫采取錯誤行為的場合——這就是所謂的‘不沾因果’了。在這種條件下,假設還想維持整體環境的穩定要怎麼做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由不直接參與環境聯結的凡人來處理事務。所以,在歐息山以東的諸國,聖人們總是長久地隱居,或者隻派遣低層次的人員對外界進行監督,而真正具體的、注定無法達到‘儘善’要求的決策都由凡人君主和官員來製定。”
“那……西邊的……”
“歐息山以西的情況是不同的。在舊王國滅亡以前,他們已經失去了和環境進行聯結,自願接受審查的資格。殘留神力者既不受審查約束,也無法再得到通過審查後受賜的才能。所以,對於其後的諸國而言,雖然存在著神力現象,與擁有者的品格行為卻不再掛鉤了。就像你先前說的,對於神力者的道德要求已經不複存在,唯有尋求力量才能掌握權力——但是,守護歐息山的那個家族一直期望恢複舊日的秩序與禮法。數百年來,他們不斷記錄著山的鳴聲,期望聽見聖人東來、舊禮複興的天命。起初隻是記錄和等待,然後變成了一代複一代的祈禱,出於終結亂世的絕望哀求,家族中所有抵禦外敵而死的人都會被拋入山中深澗,而病死老死的人則埋在山坡上,種植一種箭竹作為標記;他們認為這樣一來,橫死者魂魄的呼喊就能通過歐息山傳達至天,而老病者積累的留戀能夠為家族禳解災禍。”
院長一邊說,一邊無意識地轉動著手中寫字的竹枝。蔡績的眼光也不由地落過去,看見竹葉上的水簌簌滴落,濺碎在兩人中間的地麵上。不知怎麼,他突然想起了那句話——從高處墜落。
“怎麼了?”院長問,“覺得這種葬俗很奇怪嗎?”
“不是……這種習慣還好吧,反正也沒有把活人丟進山裡。”
“不會的。隻有他們認為對家族懷著忠誠的人才被允許葬在山裡,否則就會破壞他們對山的祈求。要是把怨恨的聲音傳達到了天上,不就適得其反了嗎?”
“那,真的有用嗎?”
“或許吧。”
“啊?”
“我讀到的記錄裡沒有確切答案。或許他們的心意確有影響,或許隻是時機自然的到來,有一天夜裡,歐息山中響起了一種從未記錄的聲音,既像是地淵中的巨獸在歌唱,又像是山腹裡的岩石礦脈正被什麼東西擊裂。所有睡夢中的人都被驚醒了,紛紛謠傳說那是舊王國時代祭祀時的金石之樂。在黑夜裡,他們望見山岫間縈繞一股竹青色的雲氣,像遊龍那樣光華閃耀,盤繞覆蓋了整座山體。這種景象一直持續到天亮時分。就在異象消失的時刻,現任族長的妻子也分娩了,生下當時首領的長子。”
“長子出生時,既不哭泣也不掙紮。接產的人們見了都驚慌失措,以為是個死胎,然而當他們大聲呼喊時,剛出生的胎兒卻立刻睜開眼睛,像成年人那樣平靜自若地望著他們。這時人們發現,他的每隻眼睛裡都各有兩個瞳孔,也就是所謂的重瞳者。於是所有人都說,這個孩子的眼睛正如山中之淵,他的誕生正是對山之異兆的呼應。”
“等嬰兒再長大一些後,種種神異開始顯露得更加清楚。首先是他能夠辨識真偽善惡——他看見偽善撒謊的人,便會閉上眼睛;看見勇敢真誠的人,便會與對方直視;奸邪怙惡的人看見他便惶恐;天真慈善的人與他相處卻則感到安寧。他學習行走時從不必大人看護攙扶,學會說話時似乎就已懂得禮節。等他的個性和言談能被觀察到以後,人們發現他儘管聰敏,卻不願向外誇耀;儘管寡言,卻不會對仆役失禮。他開始學習騎射和武藝時,族中幾乎沒有人能當他的老師——即便是性情最暴烈的野馬,在他麵前也自願伏頸屈膝;所有能夠在家族領地內找到的強弓,在他手中都如匕首割肉般輕巧。儘管如此,他自誕生以來從未吃過被人宰殺的牲畜,從未殺害過任何不曾害人的野獸。這所有的舉止,都像是傳說裡聖人們具備的德行。因為他的不同尋常,家族中的人甚至不敢用父母所起的氏名來稱呼他,而將他稱作是山願之子。”
“在一個冬日的早上,本應被冰雪覆蓋的花園裡出現了人們不曾見過的異象。積雪消融,湖溪化凍,草木重生,風鳴曲樂……所有奇景都顯示出吉祥的征兆。山願之子目視東方,隨後告訴父母將會有聖人越過關隘,前來教誨他完成使命。所有人都欣喜若狂,組織起騎隊前往迎接。也正像他所說的那樣,一個來自東界之外的聖人穿越關隘,前來尋找天命之人。他看見山願之子的眼睛,知道他與生俱來就聯結著天地,於是就將其收為學生,教導他如何獲得神力、如何使用自身的力量。等到山願之子成年以後,又帶著他一起越過關隘,去往聖人們聚集之地,幫助他完善進一步的修行。但是,無論山願之子本身是如何出色,歐息山以西的秩序仍然無法恢複。聖人們詢問天地要如何恢複西地舊日的秩序,得知舊王國曾經丟失了三樣國寶——冠冕、聖服與禮劍。其中,冠冕與聖服不過是凡人君主的象征,而國王佩戴的寶劍則由天命授予,如今已流落到西邊的極遠之地。隻有尋回禮劍,守山者的願望才能得以實現。”
“聖人們把這項使命交給了山願之子,指示他返回故土,穿越整個舊王國的土地,再越過一片永恒黑暗的海洋,去往那裡尋找失落的禮劍。他們告誡山願之子,那裡的一切秩序都與聖人們的國度截然不同,天地陰陽的運行不遵循數理,五蟲萬類的繁育不依照倫常,是連聖人們也從未踏足的魔怪之地。他的神力在那裡難以使用,學識也無可施展,然而一切戒律卻必須要遵從,否則歸來時便會失去與天地聯結的資格。即便如此,山願之子接受了使命,獨自一人穿越關隘,渡過西海,千辛萬苦地抵達了魔怪之地。正如聖人們所警告的那樣,那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條道路都拒絕外來者的踏足。他在野外采擷果實,樹叢便自行散發出毒氣;他在岔口留下標記,道路也會立刻將其吞沒。居民們總是試圖殺死他,失敗後則又躲避他,不使他打聽到任何消息,於是山願之子隻能在荒野與林地間長久徘徊,難以找到出路。在他陷入困局時,魔怪之地的一位領主留意到了他。”
“作為統治那片土地的眾王之一,它與山願之子達成約定,授予他自身附屬的地位,使他被那片土地承認。於是所有的道路得以向他開放,所有居民的語言得以被他理解——憑借妖物的協助,他最終得以在遵守戒律的條件下尋回失落之劍,完成自己最後的考驗。與此同時,作為提供幫助的回報,妖物要求他替自己完成一次重要的祈願儀式。它告訴山願之子,這次儀式是為了將它死去的子嗣重新指引回塵世中。換句話說,是將死者複活的儀式。”
“魔怪之王讓山願之子立下誓言,將在儀式期間服從它的命令,為它抵擋一切試圖乾擾儀式的反對者。起初,出於信守承諾的品德,山願之子驅趕了一切前來阻擋的妖物。但是魔怪卻欺騙了他,向他隱瞞了複活儀式的必要步驟——它要複活的死者靈魂,實際上掌握在另一位同樣強大的魔怪之王手中。當它為了完成儀式而殺死那位同類時,天地都發出哀泣,荒野上的草木全部枯死,山林被永恒的白霧籠罩,原野則變得暴雨不息。直到居民們也向山願之子發出質問與詛咒時,他便不再向魔怪之王表示尊重了。最終,一個失去家園的居民試圖破壞儀式,魔怪要求山願之子將這個敵人殺死——於是山願之子拔出尋回的禮劍,將領主的喉嚨割斷。領主失去了語言的能力,也就無法施展出自己的魔力,就這樣倒在地上死去了。”
“自此,因他到來而引起的禍亂消弭了,魔怪之地的居民不再將責任歸之於他;因為尋回了失落之劍,許多年後舊王國的秩序也終於得以恢複,聖人們認可了他所經受的考驗,使他得以晉升到更高的境界。然而,這種晉升無法彌補其破壞戒律的部分,以至於他在回歸故土後立刻遭到永久性懲罰:因為未能公正地對待他人,與生俱來的法眼最先失去了辨彆真偽的能力,再也不能使心懷惡念的人自行退去;因為造下了殺孽,所有使用過的劍被全數拋棄,所有曾經掌握的劍術全都被遺忘;因為向他人立下了偽誓,從此也幾乎不再說話,更不能再發出任何誓言。犧牲了這三種能力以後,他對戒律的違背才被天地所原諒。”
一口氣說到這裡以後,院長終於停了下來。兩人長長久久地沉默著。最後蔡績說:“需要這樣嗎?”
“嗯,這就是所謂的‘因果必現’。”
“但是,他也沒辦法做出更好的選擇吧?”
“從一開始就不要立下誓言——或者什麼也不做。對於這種兩難的局麵,從一開始就不涉入是他們最好的辦法。”
蔡績還想再爭辯些什麼,院長卻看著他說:“為什麼要在意這個人被懲罰的事呢?”
“因為聽著不公平啊。”
“隻不過是模式的選擇而已。既然是自願修行並且從中獲得神力的人,不可能以普通人的道德水準來審查。要是不采取這樣嚴格的機製,對於聖人們而言也太輕鬆了,會出現很多麻煩的。”
院長的聲音聽起來既冷淡又絕情,一點也沒有對“山願之子”的憐憫——既然如此,為何要把這個人講得那麼像個完美的英雄呢?蔡績剛想這樣問,院長就說:“我也有一個問題。”
“啊?問我嗎?”
“嗯。如果說,換成是你作為魔怪之王,被這樣一個聖人殺死,失去生前擁有的一切,隻有魂魄滯留人間的話,你會想要報複對方嗎?”
當然不會。蔡績想這麼說。可是話到嘴邊時卻說不出來。即便是個世所公認的好人,要是傷害到自己頭上的話,怎麼可能不想報複呢?但是,何必要去替壞人設身處地?
“我又不是妖怪。”他嘟囔著說。
“不好說呢。”
院長把竹枝放去一邊,起身走向竹棚簷邊。暗夜之中,她的眼睛像沾上雨絲的玻璃般微微發光。
“死亡是什麼呢?對於凡人來說,生理機能終止,意識的連續活動立即結束。但對於極西之地的魔怪而言,意識本來就不是依靠身軀而存在,而是靠身軀來具化。這兩者的區彆,正如舞台上的木偶與背後的操縱者,即便將木偶毀去,也不過是將操縱者從舞台上驅逐出去。同樣的,死亡不過是將妖龍從塵世中放逐,戲中雖然沒有了角色,觀者卻仍在舞台之外。而且……”
“而且?”
“……莊周夢蝶。”
“啊?”
“就像是莊周夢蝶的感覺。生物的思考方式是由身體形式決定的,自以為蝴蝶時隻會翩飛於花叢,自以為莊周時則視蝴蝶為幻物——不過是短短的一季之蟲而已。那麼,身在舞台的木偶,還有身處戲外的觀眾,所思所想的境界是相同的嗎?生時受肉而為妖龍,死後則為鬼神,即使不歸於虛無,也隻將生者視為蝴蝶而已。”
像是院長的語言化為了幻夢,自棚外的雨霧中飄來一股幽冷的芳香。蔡績迷迷糊糊地閉上眼睛,恍惚間以為自己正坐在一片荒寂無人的花園中,無數香草在幽暗處舒展。可他睜開眼睛尋找香源時,庭院中隻有細長稀疏的竹影,在風雨中微微地顫搖。獨立棚前、臉色蒼白的院長就像是一個從竹林裡走來的幽魂。她低低地說:
“那個東西一直想要回來,隻是沒有合適的位置。既然不願意徹底脫離塵世,也隻能記住身為蝴蝶的感覺。把從塵世中脫落的魂魄放進自己搭建的舞台,又仿效著生者的行為做夢,像這樣,依托著對塵世的記憶,隻為脫落者而存在的影城——這不正是人們所想的死者之世嗎?”
雨漸次地止住了。竹林外的暗草中傳來不知名的鳥鳴,猶如野鬼在淒涼地吟哦。蔡績搖搖晃晃地從座位上站起來,想要去看是什麼東西啼叫,可緊接著他又坐了回去,不敢去聆聽,去細想過去那場幾乎將醫院摧毀的暴雨,還有暗雨中如同鬼怪嚎叫的風聲。他現在已經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