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爭執
第257章爭執
看著劉景瀟灑從容,侃侃而談的樣子,簡直就是視荊州牧劉表與數萬荊州軍如無物,何其狷介狂妄也,劉景之“自負”,賴恭今日算是徹底領教了。
如果劉景以為靠著酃縣及麾下萬餘水步軍,就能夠抵擋荊州大軍的腳步,那就大錯特錯了。
劉表之所以招攬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想儘快平定荊南,以便將兵力調回北方,介入袁紹、曹操之爭。一旦招攬失敗,以今時今日的局勢,劉表斷然不會再容忍圍困張羨、連年不下的情況發生,定會不惜代價,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將其覆滅。
劉景臉上笑容依舊,又對賴恭道:“當然,在下與劉將軍一樣,亦不想輕起兵戈,使荊南郡縣殘破,百姓流離失所。所以,請賴君回去後如實稟明劉將軍,望他能以大局為重、百姓為重……權以在下為零陵太守。到時候,在下必定代替將軍綏我荊衡,撫慰萬民,令江湘重歸太平。”
賴恭苦笑道:“仲達,你心裡應該很清楚,將軍是絕對不會答應你這個要求的。”
劉景徐徐道:“賴君又非劉將軍本人,怎知劉將軍不會同意?”
賴恭毫不猶豫地回道:“就算將軍出於仁慈之心同意你的要求,我等臣下亦會全力止之。”
劉景揚眉道:“既然如此,就沒什麼好說的了。請賴君回去轉告劉將軍與蒯長史,在下將三郡之眾,於酃縣恭候北軍。”
賴恭高高皺起眉頭,問道:“仲達當真要一意孤行?”
“這豈是在下一意孤行?”劉景道:“章陵遠在漢沔以北,在下應劉將軍之命,孤身北上,到時便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生死操控於他人之手。”
賴恭連忙說道:“仲達多心了,將軍乃是仁厚長者,豈會做出這等事情來?”
劉景道:“昔年劉將軍隻身入荊州,以荊州刺史名義招誘豪強,諸豪強不疑有他,前來赴宴,劉將軍卻使人於坐上儘殺五十餘人,令席間血流成河,隨後又吞並其等部曲,如此作為,未見劉將軍有何仁厚長者之風。”
賴恭聽得一愣,沒想到劉景會拿這件事做文章,隨即為劉表辯解道:“彼等皆為地方宗賊,上則劫掠郡縣、下則侵害小民,實乃地方一大患也,劉將軍收捕而斬之,實是為民除害,大快人心。而仲達乃是荊州士冠,名動楚國,劉將軍亦愛仲達之才,隻會委以重任,安能害之?”
“將軍或許沒有此心,蔡瑁卻必有此意。”劉景冷笑道,“蔡瑁為人驕傲自喜,心胸狹窄,我聽聞蔡瑁自敗於我手,屢屢揚言要殺我以雪恥。蔡瑁之姐,乃劉將軍繼室,蔡瑁於外、蔡氏於內,日夜詆毀,我安能活命?”
賴恭勉強道:“將軍絕非聽信讒言之人。”
賴恭這話連他自己都覺得底氣不是很足,因為他非常清楚蔡瑁對劉景的怨恨,亦知以蔡瑁的為人心性,絕對不會善罷甘休。
而蔡瑁及其姐蔡氏,對劉表的影響力無需贅言,他們整日在劉表身邊說其壞話,可以想見,劉景的結局絕對不會好。
丟掉性命倒不至於,然而劉表為了安撫蔡瑁、蔡氏,必然也不會再重用劉景。所謂的章陵太守,劉表一言即可免去。劉景日後或許隻能待在劉表幕府,如王粲一般,做個“禦用文人”。
賴恭自覺劉景已經將話直接挑明了,兩人終究是有著密切的關係,他不好再勸其“自投羅網”,隻能暗暗歎息一聲,說道:“仲達之憂,我已儘知,我回去後當儘力為你陳說。隻是,此事成功的希望,怕是微乎其微。”
“那就有勞賴君了。”劉景從容笑道:“事成固然好,不成亦無妨,在下勒兵以待答複。”
賴恭忍不住苦笑搖頭,劉景態度如此強硬,全無半點回旋餘地,不用多久,荊南必會戰火重燃。
“既然公事談完了,賴君與嫂子兄妹久彆重逢,不妨在酃縣多待幾日。”劉景神色平靜地道。仿佛之前談論的都是不值得記掛在心的小事,而非涉及到荊州千千萬萬人生死的大事。
賴恭立刻搖頭拒絕道:“將軍與蒯長史皆在期盼我的消息,重任在身,豈敢顧及私情,我準備明日就啟程返回臨湘。”
劉景先前已經故意拖延五日,是以這次痛快的放行,說道:“既然賴君心意已決,在下就不多做挽留了,午後當設宴為賴君踐行。”
賴恭點點頭,並無推辭。
劉景隨後離家前往縣寺,賴慈見兄長獨坐後堂,麵色深沉,走進來問道:“事情不順利?”
在劉景離開的這五天時間裡,賴恭已經將此行的目的告訴了賴慈。劉景向來對賴慈非常尊重,賴恭本意是讓妹妹從旁勸說,不曾想劉景心意如此堅決。
“仲達拒絕了將軍的招攬。”賴恭臉色無比凝重道:“漓姬,酃縣用不了多久便會成為兩軍戰場,你不能繼續留在酃縣了,可帶著虎頭回零陵家鄉暫避。”
賴慈想也不想道:“此事我需要和仲達商量一下,對於虎頭,仲達比我還要愛護,他絕不會讓虎頭置身於危險之中。”
賴恭猶豫了一下,終是忍不住開口問道:“漓姬,如今伯明去世已有五載,虎頭業已長大明事,你是否有再嫁之意?”
賴慈緩慢而又堅定地搖頭道:“夫君雖逝去已久,但我心中仍然牽掛著他,從未有一刻忘懷。‘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葛生》之言,便是我的心意。”
賴恭眼見妹妹癡情不悔,心中深深歎息一聲,不複再言。
劉景下午從外麵歸來,在家中大擺宴席,並廣邀酃縣士吏數十人,一齊為賴恭踐行。
席間,劉景端著酒杯對賴恭道:“賴君,希望你我再見之日,不是兵戎相見之時。”
賴恭搖頭道:“天下不如意之事,恒十居七八,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