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文官並非人人皆惡。
正當錦衣衛忙著清查官員不法情事,積蓄力量準備給予文官集團致命一擊時。一個位高權重的文官,主動來到了錦衣衛.
來的人是戶部左侍郎,陳清。
陳清,與大明開國元勳合浦侯陳清同名,雖是文官,卻是武人的豪爽性子。
他時年六十八歲。乃是天順八年進士。他為官四十一載,從知縣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坐到了戶部左堂。
陳清在戶部總督倉場事。這是個了不得的差事。
所謂倉場,指的是通州糧倉、國庫太倉。大明的錢和糧全歸他看管。
陳清擔任這個職位的時間並不長。隻有短短半個月。他是在正德帝登基後,由內閣舉薦調來戶部的。
按照官場“是誰舉薦,誰是靠山”的潛規則,他算是劉、李、謝的人。
陳清進得北鎮撫司。
北鎮撫使尤敬武拱手:“陳老部堂,久仰久仰。來鄙司有何貴乾啊?”
陳清頗為傲慢:“你是何人?”
尤敬武答:“在下錦衣衛指揮右僉事兼北鎮撫使,尤敬武。”
陳清毫不客氣的坐到椅子上,瞥了尤敬武一眼:“我有件大案,要跟錦衣衛舉發。”
尤敬武道:“大案?陳部堂請說。”
陳清拿起茶盅,喝了口茶:“你還不配接戶部左堂舉發的大案。叫有資格的人來。”
老陳這個牛鼻子,口氣硬得很。
恰在此時,錢寧走了進來:“我當是誰呢。原來是陳老部堂。你跟敬武剛才所說,我站在門口都聽見了。”
“我是錦衣衛的指揮使,總配接你舉發的案子了吧?”
陳清閉上了眼睛:“你也不配。”
錢寧皺眉:“陳部堂,這我就不明白了。你說來錦衣衛舉發大案。又說我這個錦衣衛指揮使不配接這個案子。那你還來錦衣衛作甚?”
陳清道:“你不配,錦衣衛中有人配。叫常風來見我。”
錢寧心中很不是滋味。常風在名義上隻是他的副手。老陳卻說他“不配”,說常風“配”。
彆看錢寧整天在常風耳邊說什麼“不管誰是指揮使,隻要常帥爺活著一天,錦衣衛就姓常。”可在錢寧內心深處,還是渴望自己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錦衣衛大掌櫃。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錢寧隻得命尤敬武找來了常風。
常風對朝廷文官的底細一清二楚。他知道陳清是文官中的異類。
大部分文官都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嘴上造福黎民,心裡升官發財。
陳清不同。他整天嘴上掛著仁義道德,心裡想的也真的是仁義道德;嘴上造福黎民,心裡想的也真是造福黎民。
這在文官中屬於鳳毛麟角的存在。
故而常風對陳清很是尊重,拱手道:“陳老部堂。”
陳清沒有還禮,頭也不抬的喝著茶:“我舉發的這件案子事關重大。隻能說給常都督一人聽。”
常風雖是都督僉事,但依照官場稱呼就高不就低的原則,陳清稱他為“常都督”。
錢寧有些不高興:“你真當我這個指揮使是擺設不成?我們帥爺日理萬機。哪有功夫管你那些雞零狗碎的事。”
陳清聽了這話怒目圓瞪:“雞零狗碎?我要舉發的大案,事關朝廷財政大計!”
常風吩咐錢寧:“你跟敬武先退下吧。”
錢寧道:“帥爺.”
常風加重語氣,重複了一遍:“退下!”
常風的態度讓錢寧心裡有些不爽。我給你當了十九年的下屬。好容易職位升到你之上了,還是要聽你吆五喝六
錢寧無奈,隻得叫著尤敬武離開。
北鎮撫司大堂之中,隻剩下了陳清與常風兩人。
常風道:“陳部堂,什麼大案?請講吧。”
陳清又喝了口茶,這才慢條斯理的說:“朝廷稅收,分為物稅、幣稅兩種。物稅即征收實物,譬如糧食、布匹、茶業等等。幣稅則是白銀。”
“拋開物稅不談,隻論幣稅。先皇登基之初,大明兩京十三省幣稅年收入為五十五萬兩。”
“先皇在位十八年,幣稅收入年年增長。至先皇駕崩前,幣稅年收入為三百三十七萬兩。”
“從朝廷不斷增長的幣稅收入上,就能看出‘弘治盛世’四個字名副其實。”
常風道:“陳老部堂。我雖是武將,但也有舉人功名,並非隻知道打打殺殺的丘八。您說的這些,我都知道。”
陳清道:“你且耐心聽我說完。先皇在位十八年,算下來,每年幣稅收入的均數為一百五十九萬兩。”
第(1/3)頁
第(2/3)頁
“歲用方麵,上冊的年均帑銀支出是一百萬兩。”
“也就是說,年均盈餘為四十九萬兩。十八年下來,太倉積銀應為八百八十萬兩。”
常風道:“我記得弘治十七年冬至日早朝,戶部尚書佀鍾稟奏過,戶部賬麵存銀八百八十萬兩。”
“劉首輔誇讚說,此乃大明自開國以來積銀之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先皇是盛世天子。”
陳清怒道:“佀鍾滑頭!問題就出在‘賬麵’二字!你知道太倉積銀實數是多少?”
常風問:“多少?”
陳清一拍桌子,從牙縫裡積出一個數字:“三百二十一萬而已!”
常風目瞪口呆:“太倉國庫不是號稱‘賬不差一錢’嘛?存銀實數跟賬麵差了近五百六十萬兩?”
“銀子呢?插上翅膀飛了?”
陳清苦笑一聲:“誰說不是呢?我剛到任戶部半個月。按照規矩去盤庫,發現了這件聳人聽聞的事。”
常風倒吸一口涼氣:“難道國庫出了盜銀的驚天大案,庫兵們盜走了五百多萬兩銀子?”
“又或者戶部官員有巨蠹,貪汙了五百多萬兩銀子?”
陳清道:“真要是那樣就好了!銀子還追的回來。”
“告訴你吧。五百多萬兩銀子不是被盜,而是被挪用。”
常風問:“哪個吃了熊心豹子膽的,敢挪用五百萬兩銀子?我活剮了他!”
陳清苦笑一聲:“十八年間,被上萬大小京官挪用了!”
常風疑惑:“上萬名京官?”
陳清苦笑一聲:“大明京官大小員額一千九百左右,十八年間,任過京職的足有上萬人。”
“京內衙門與衙門之間,官員與官員之間,辦任何公事、私事都是要請吃、擺宴的。”
“各衙都有專門的交際應酬銀、迎來送往銀。這些銀子從哪兒出,無非是從國庫挪支。每年平均挪支竟達三十萬兩以上。”
“挪支的名頭五花八門。什麼部費、官衙修繕費、紙張筆墨費等等。名頭再多,事實隻有一個,銀子被大大小小的官員吃進了肚中。”
“你們錦衣衛號稱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常都督對此事難道一無所知嘛?”
常風解釋:“我知道各衙各官之間吃請擺宴用的都是國帑。隻是不知累年數字竟達五百六十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