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生意嘛,自然是無孔不入,畫舫生意,我們孫氏可是依律抽分,從未拖欠少交過一次稅賦。”孫克毅則是笑著說道,畫舫生意不僅交稅,還給大明海事學堂的籌建捐錢,至於動物園動物們的皮肉之苦,孫克毅沒有什麼憐憫。
中原從漢代就開始冊封倭國國王,一直到永樂年間,也在冊封,這便是教化,希望能把倭人從禽獸教化成人,柔遠人的內在邏輯,就是道德的無所不能。
而綿延二十多年的倭患,證明了道德不是無所不能,華夷之辨裡,柔遠人的風力輿論逐漸勢微消失,蠻夷狼麵獸心,畏威而不懷德漸漸地占據了主流。
在軍火貿易會上,比較有趣的是,交易量不是公開的。
任何想要購買火器、火藥的大名,都得到偏廂和市舶司的吏員溝通,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可怕的結果,那就是誰都不知道對方到底購買了多少火器。
大明賣軍火,讓倭人殺自己人,減弱倭國實力,這一點,大名們心知肚明。
要反抗大明寶鈔、軍火販售,最好的辦法,就是各個大名,以織田信長為核心,團結一心,共拒大明!
大明要賣火器,大名們就很默契,誰都不夠買!大明要推行寶鈔,大名們都不用真金白銀換取寶鈔!
這樣一來,大明拿倭國也沒有太好的辦法,畢竟遠渡重洋,倭國還有九百萬丁口。
但是這個交易不公開,徹底讓所有人都岌岌可危起來,誰知道鄰居到底購買了多少火器火藥,又準備什麼時候討伐自己?就連織田信長也要購買大量的火器去防範,防止第三次信長包圍圈。
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必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織田信長無論之前如何遊說這些大名,達成了怎樣的協議,在切實的軍事威脅之下,都化為了泡影。
鄰居囤糧我囤槍,鄰居就是我糧倉!
徐渭在倭國主打的就是一件事,那就是裡挑外撅,趁機取利,白銀、硫磺、遊女、倭奴,都是利益。
軍火交易會在彼此忌憚的氛圍下結束了,離開長崎總督府的大名們,不得不接受了大明強行推廣的寶鈔和軍火,而大明在這次的貿易會上,收獲了一百四十萬兩白銀,四千三百名遊女,超過五千倭奴,發行了大約十二萬貫的寶鈔。
結束了貿易之後,陳璘要前往鯨海,鯨海是大明奴兒乾都司的外海,而陳璘要前往的地方叫做木陽河衛(今海參崴),在木陽河衛上遊則是雙城衛、建州衛。
這裡的建州衛是建州女真人的老家,在永樂元年,建州女真的首領阿哈出朝貢,得賜名李誠善,獲封建州指揮使,在永樂二十一年,得到朱棣的準許,建州衛內遷,遷徙到了撫順的關外。
在元以前,這片地方歸屬於黃龍府,就是嶽飛心心念念希望直搗黃龍的黃龍府,元時,忽必烈在遼陽行省木陽河畔,建立了鯨海千戶所,在鯨海捕魚提煉魚油朝貢,後在雙城設立雙城總管治理此地。
陳璘之所以要前往木陽河衛,是為了考察水文,探索海洋迷霧,再複元時水路,這裡擁有極為豐富的漁業資源,在舊案中記載,那是一個天然良港,甚至從吉林造船廠可以直接從這裡出海,因為洋流的影響,木陽河衛是北方的一個不凍港,每一個北方的不凍港,對大明都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如果渤海灣不結冰,那麼天津衛就是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但是渤海灣會結冰,所以,北方的市舶司設立在了密州,因為密州一百裡外是不凍港膠州灣。
陳璘的這次遠洋,再從木陽河衛出發,抵達蝦夷道,過津輕海峽,從倭國東洋繞道回琉球,整個航程預計上萬裡,預期為三個月的時間,完成這次探索航行,成為鬆江水師新的繞倭航路,武裝巡遊的目的就是為了威懾倭寇,同樣也是做演練。
(探索海洋迷霧)
時機成熟的時候,大明朝廷若是有永清倭患的想法,航行觀測到的水文,就是先機。
鯨海在海防巡檢水上飛以及觀星艦的探索下,大明對其已經有了極為詳細的了解,這裡多大霧,但水麵平靜,平均浪高不過兩尺,非常適合捕魚。
大明三艘五桅過洋船、兩艘觀星艦、二十三艘三桅馬船、五十條四百料戰座船,開始從長崎港出發,向著對馬島駛去,船帆遮天蔽日,劃開了海麵,駛向遠方。
站在長崎港口觀潮樓看著艦隊離開的織田信長,由衷的產生了一種無力感,這一支可怕的艦隊,還隻是大明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大明水師的主力,仍然盤踞在大明腹地市舶司,可就是這樣一支機動艦隊,讓織田信長完全無法升起抵抗的想法。
織田信長一直有一個野望,或者說倭國一直有一個野望,攻伐大陸,擺脫人多地狹的困擾,自元代起,倭人多出海,一次次的倭患,就是為了這個根本的野望。
在來到長崎之前,見到大明艦隊之前,織田信長設想過無數種可能,比如大明船大,不夠靈活,那麼用足夠多的小船,不斷的襲擾,或者乾脆點燃小船,燒毀大船;比如製海權丟失之後,大明船隻,必然登陸,無論水師多麼的強悍,征伐最終要由陸軍解決,那麼占據了地利人和的倭國,未嘗沒有一戰之力;比如寄希望於神風護國。
忽必烈曾經兩度征伐倭國,但都因為風暴的出現,沒能得逞。
但現在織田信長,隻有一種彌漫在心頭的絕望,這種絕望不僅僅來自於大明水師的強大火力,還來自於那些貪婪的、沉醉於內鬥的大名們。
長崎總督府的出現,瓦解了織田信長天下人的威嚴。
大明為何還沒有全麵攻伐倭國?織田信長很清楚,遙遠京師的大明皇帝,正在積蓄力量,水師比京營還要昂貴,水師剛剛從三萬,擴展到了九萬人,當實力積蓄足夠的時候,大明皇帝必然發動滅倭之戰。
大明皇帝實在是太記仇了,俺答汗都已經老到那個地步,皇帝都不講一點武德,將俺答汗逮到了京師,斬首示眾。
“簡直是恥辱。”織田信長看著哄搶大明商品和軍火的大名,用力甩了甩大紅色的披風,選擇了離開長崎。
同樣的,他也購買了大量的火器,以及數量較少的火藥,他不得不買,因為他也要麵臨彆人的討伐。
火器保養的好,能從永樂年間用到現在,但火藥的保質期,保存得當的情況下,最多也就是三年,保存不當,也就幾個月的時間,就會受潮,無法擊發。
烘乾火藥絕對不是個好主意。
火藥是一種消耗品,而且極為昂貴。
織田信長在京都養了一批傳教士,就是意圖溝通傳教士,從除大明之外的地方獲得硝石,本來這條路是完全暢通無阻的,來自蒙兀兒、孟加拉的硝石,雖然價格昂貴,但足夠織田信長使用了。
該死的馬六甲海峽的戰爭,毀掉了這一切,因為戰爭,紅毛番的船隻根本無法順利進入南洋,更遑論抵達倭國了,倭國的一切海貿,都被長崎總督府、琉球給控製住了,大明絕不會允許硝石進入倭國。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意思是,安於故土生活,不願輕易遷居異地,是人之常情,這話自然對。
大明在河套攻伐,發現了雁行的現象,百姓們在冰還沒有化的時候,前往河套,等到冬天的時候,焚燒秸稈回到關內;在呂宋、在琉球、在雞籠、在婆羅洲、在舊港都發現了那些拜一拜媽祖就揚帆起航的大明人在遷徙;甚至在萬曆年間的墨西哥,在太陽城內,也有華人街的存在。
在殷正茂沒有帶著海寇林阿鳳他們攻伐呂宋之前,每年六七月份,載滿了來自大明貨物的大帆船就會啟航,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會到馬尼拉大教堂禱告,希望獲得此行順利,一般情況下,13個月就可以抵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口。
船長安東尼奧對這段航程的評價是:[這是當下世界上最漫長、最可怕也是獲利最為豐厚的航程,從馬尼拉出發後,一路北上,經過琉球,開始隨波逐流,這三個月總是在頂風前行,完全依靠洋流,風暴、迷霧、滔天巨浪,總是一個接一個出現,海上時冷時熱,人們很容易犯病。再加上食物缺乏,即使是鐵打的人也要被擊垮。]
太平洋並不太平,隻是麥哲倫經過赤道無風帶時,才感覺太平而已。
萬曆八年三月,大明探索船隊抵達了阿卡普爾科港口,又抵達了太陽之城,在那裡,徐九皋看到了太陽之城的漢人,大約有兩百人,裁縫、鞋匠、屠夫、刺繡工和書記員等等,在嘈雜刺耳的喊聲中,努力的活著,聚集地名叫巴利安(Parián),意為暫時休息的地方。
百姓為何要遷徙?就是再眷戀故土,當活不下去的時候,也得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路。
生產資料或者說財富的集中,不是當下大明生產力能夠解決的問題,張居正的種種新政,隻能做到緩解兼並,而不是根本上解決兼並,所以大明朝廷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開拓、開拓、開拓。
大明海外寶鈔的發行,已經完全定好了規章製度,雖然寶鈔還沒有在倭國流行起來,但倭國的大名們,已經發現了寶鈔的用途,那就是向下朘剝。
隻需要用七錢銀子,就可以在長崎總督府兌換到價值一貫的寶鈔,而後就可以用這一貫的寶鈔,用於支付軍費,或者其他必要的開支。
寶鈔最大的麵值是一貫,還有五百到一百文的小鈔,倭國非常缺錢,倭國盜鑄的永樂通寶,根本無法滿足流通需求,相比較貝殼、米、絹、布、油這類不好衡量具體價值的商品貨幣,紙幣也沒有那麼不可接受了。
這就十分清晰了,寶鈔也是大明兜售的商品之一,而且是大名們向下朘剝的利器,是統治者的工具。
寶鈔在倭國的流通,隻是時間問題了。
因為大名們很快就會明白,七錢銀換來的寶鈔,可以向下收鑄幣稅,這東西一旦沾上,想甩是甩不掉的,而且因為其難以仿造的特性,也有利於推廣,在倭國,很難搞定油墨,也很難搞定棉紡紙。
徐渭曾經上書朝廷,詢問陛下,在倭國要做到何種地步,得到的回複是,陛下不在乎。
不在乎倭國在大明種種政策之下,會變成何等的人間煉獄,也不在乎倭國是否還有未來,大明皇帝隻在乎倭銀入明的進程不會打斷,隻在乎這群該死的倭寇,不再成為威脅商舶的海寇。
一個可怕的邪惡三角貿易鏈正在緩慢形成,從鬆江府出發,載滿了大明貨物的商舶在長崎停留,換取大量的白銀和倭奴之後,前往元緒群島,將倭奴賣給開拓的商賈之後,攜帶元緒群島的物產,回到大明,交還白銀、黃銅、遊女和種植園的橡膠、方糖、棉花、棕櫚油、香料等等。
元緒群島的開發,需要大量的人力,無論是伐木、刨根、清理碎石、翻土、疏浚河道、營造港口,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大明皇帝的不在乎,對於倭國人而言是個災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