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章帝覽奏,召集百官商議。
公卿大臣多說:北匈奴狡詐,反複無常;而南匈奴歸附漢朝已久,不能同意此事。
司徒桓虞、太仆袁安反駁:眾議皆非,陛下宜允孟雲所奏。
群臣見此,便不敢言。惟鄭弘、第五倫聞聽,一齊出班。
鄭弘向桓虞喊道:凡主張歸還北匈奴人畜者,俱是不忠不孝之徒!
桓虞、袁安大怒,各以眼色指使門生故舊同黨等人,齊向鄭弘戟指呼喝,還以顏色。
結果第五倫加入爭論,雙方吵吵鬨鬨,廷會亂成一團。
司隸校尉上奏:鄭弘等人失禮,是為欺君。
鄭弘與第五倫聞此,遂免冠徒跣,上繳印綬,請求處分。
漢章帝見此,居中調和:廷議重大國是,皆需集思廣益,而忠正溫和應為大臣本色。但如都緘口不言,又決非國家之福。卿等何罪請各正衣冠,共圖大計。
因下詔旨:令度遼將軍領中郎將龐奮,加倍償還北匈奴所失牲口,但對南匈奴抄掠斬獲,仍照常計功受賞,如此和稀泥而罷。
元和四年夏,詔曰瑞物仍集,改元章和。
太尉鄭弘見外戚竇憲專權,勢力日強,恐危及朝廷社稷,因此上書皇帝,請求處置。
章帝因礙於竇皇後麵子,隻是溫顏聽受,未加製裁。
鄭弘複又上書:尚書**依附竇憲,平時行為多有不檢,惡跡昭彰。又洛陽令楊光原為竇憲門客,今在任上貪贓枉法,無所不為,奏請罷其官職。
天子不置可否,隻道:容朕查之。
消息傳出,楊光聞說大驚,立即向國舅求救。竇憲因此大為惱火,乃與**密議毒計,然後進宮麵君,私下奏道:太尉鄭弘泄露國家機密,失其三公身份,不可再用。
章帝:卿據何事,而言及此
竇憲:鄭弘位列三公,所上奏章皆為朝廷重事,關乎國家氣運,可謂至高機密。然其常將其所奏之事輕易轉述門客外賓,如同兒戲,如何不是泄露國家機密
章帝:捕風捉影之事,卿休得妄言。
竇憲:如何是捕風捉影之論鄭弘所上奏章,朝野上下皆知,臣也略聞一二。
於是朗朗背誦,將鄭弘所上幾通奏疏,簡述一遍。
天子不信,向尚書令索來奏章觀閱,見內容正如竇憲所言。皇帝雖然依賴鄭弘,但對此不由不疑,由中便中竇憲離間之計,隨即下詔責問鄭弘,並收繳其太尉印綬。
鄭弘知道自己被人誣陷出賣,並不分辨,直到廷尉,等候處置。
皇帝卻也明知國舅為人,知道其中必有蹊蹺,隨即下太詔令,赦免鄭弘。
鄭弘怒被誣陷,請求辭官歸田,皇帝又不允許。鄭弘由此積憤成疾,臥床不起,猶然耿直上書,陳述竇氏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欺壓百官惡跡。
奏疏末尾,鄭弘寫道:竇憲罪惡,上達於天,下通於地,四海之內無論賢愚,無不憎恨。若不懲之,臣恐必至禍亂漢室社稷也!
章帝劉炟看罷奏章,有所醒悟,立派禦醫到太尉府為鄭弘治病。但當禦醫到府,鄭弘已經溘然長逝。臨終遺言妻子,將皇帝素日所賜之物一律奉還,喪事從簡。
妻子遵照遺囑,歸還朝廷之賜,將丈夫布衣入殮,素木為棺,與子扶柩還鄉。
司空第五倫聞說,便知摯友是為竇憲偽造奏章誣陷致死,不由痛斷膽腸,揮淚上疏:
臣以空虛之質,當輔弼之任。素性駑怯,位尊爵重,抱迫大義,思自策厲,雖遭百死,不敢擇地,又況親遇危言之世哉!今承百王之敝,人尚文巧,感趨邪路,莫能守正。伏見虎賁中郎將竇憲,以椒房之親,仗典司禁兵,出入省闥,年盛誌美,卑謙樂善,此誠其好士交結之方也。然諸出入貴戚之門下者,類多瑕釁禁錮之人,尤少守約安貧之節;士大夫無誌之徒更相販賣,雲集其門。眾煦飄山,聚蚊成雷,蓋驕佚所從生也。三輔論議者,至雲以貴戚廢錮,當複以貴戚浣濯之,猶解酲當以酒也。詖險趣勢之徒,誠不可親近。臣雖愚劣,惟願陛下中宮嚴密,當敕令竇憲等閉門自守,無妄交通士大夫,防其未萌,慮於無形。如此,則更令竇憲永保福祿,君臣交歡,無纖介之隙耳。疏不儘意,此臣之至所願也。
奏疏雖上,章帝不答。
第五倫知道竇憲之寵已固,天子雖然英明,但須拗不過太後,自己若戀棧權位,亦終不免似鄭弘般被害。於是多次以年老多病為由,上疏請求辭職。
章帝終被第五倫聒噪得無奈,隻得允準其請辭,詔命終身給予二千石官俸,加賜錢五十萬,公宅一所。
第五倫就此還第休致,數年後於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壽終正寢。
朝廷念其為政勤懇,多有功績,下詔褒勉,賜給安葬秘器、衣衾錢布,敕命厚葬。
鏡頭轉換,元和三年,竇憲跋扈朝中之時,西域狼煙又起。
故疏勒王忠從康居王處借五千兵馬,據守損中,並與龜茲王密謀,派人向班超詐降。
班超一眼便看穿王忠詐謀,於是將計就計,答允其投降。
王忠大喜,先布好埋伏,後入疏勒城來見班超,欲請班超出城受降,好行狡計。
班超不動聲色,舉辦酒宴待之,將其隨從皆安置彆帳,由副將作陪。酒過三巡,班超一聲喝令,命將王忠座中拿下,繼而斬殺;同時副將在外,亦將王忠隨從皆都繳械。
既殺王忠,班超更不怠慢,遂即引兵出城,以王忠部從為先導,反將城外伏兵包圍,擊敗康居、龜茲及王忠聯軍部眾。
經此一戰,天山南道各國俱都畏服。
班超整兵半載,至元和四年,調發於闐等屬國士兵二萬餘人,再攻莎車。
龜茲王發遣左將軍發溫宿、姑墨、尉頭,合兵五萬救援莎車。漢朝聯軍不足叛軍半數,眾將校及於闐國王等皆都恐懼,請求據城以守,並向朝廷再請救兵。
班超笑道:我有萬全之策,公等到時便知。
來日升帳,乃召集部下將校,並請於闐國王列席上坐,商議軍情。
班超故作膽怯之狀,對眾將說道:今我兵少不能克敵,萬全之策乃是走為上計,各自散去。諸公聽我分派,可兵分兩路,於闐王率本**從此往東,某與長史等率漢軍從此西歸。事不宜遲,兵貴神速,隻在今夜以鼓聲為號,大軍便可出發。
眾人聽命,當即散帳,曉諭諸軍。
班超複暗囑心腹部將,故意放鬆對龜茲俘虜看管,使其逃回。
俘虜得便逃出漢營,急回去向國王報信,說漢軍及於闐軍分路逃走。龜茲王聞訊大喜,當即派將分兵,自率一萬騎兵在西邊截殺班超,派溫宿王率八千人在東邊阻擊於闐王。
龜茲軍馬方動,早被暗伏漢軍細作偵知,飛報主將。
班超聞說龜茲王已經出兵,遂迅速改變此前計劃,命令諸部齊發,集中全部兵力,在雞鳴時分直撲莎車大營。
莎車軍毫無防備,被漢軍精騎突襲之下,當即四散奔逃。
班超追擊不舍,一戰而殺敵五千多人,儘獲其馬畜財物。莎車國不敵,隻好投降。
戰爭結束,龜茲王不由大驚如狂。此時敵我眾寡易勢,知道不敵,隻得引軍散去。
班超因此威震西域,諸國皆都奉若神明。
大月氏所建貴霜帝國,曾幫助漢朝進攻車師有功。此時聞說班超擊破莎車,龜茲國率軍遠遁,月氏王便遣使者來到漢軍駐地,表示祝賀,並向漢朝進貢珍寶、獅子等物。
班超:貴使遠來,一路勞苦。月氏王賀則賀矣,何勞厚賜如此
來使:此非為賀禮,是為聘禮也。
班超:此言何謂
來使:我王欲效當年匈奴,願意和親,請娶漢朝公主為妻。
班超:漢胡和親,乃上國之恥,至今二百餘年矣。一之為甚,豈可再乎
遂留下供品,回賜絲帛,拒絕其和親之請。
貴霜帝國使者歸報,月氏王大怒道:班超此言,是視我不如匈奴單於耶!
因此懷恨在心,便與漢朝交惡。
字幕:章和元年春,鮮卑軍襲擊北匈奴,大勝,斬北匈奴優留單於。
北匈奴單於庭大亂,原有屈蘭、儲卑、胡都須等五十八部,二十萬人,經此一戰隻剩列兵八千人,分至雲中、五原、朔方、北地四郡,陸續投降漢朝。
鏡頭閃回,敘述鮮卑族由來。
畫外音:鮮卑是古代遊牧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屬東胡族群,蒙古語族。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打敗,由此分為兩部,分彆退保烏桓山及鮮卑山。此後均以山名作其族名,形成烏桓和鮮卑兩族,皆受匈奴統治。所以鮮卑風俗習慣,與烏桓、匈奴極為相似。
漢武帝時期,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擊敗匈奴,將烏桓遷到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也開始南下到烏桓故地饒樂水流域。
此前鮮卑由於在烏桓北方,一直沒同中原王朝產生聯係;直到東漢建武二十一年,鮮卑跟隨匈奴侵犯漢境,其族人才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隨著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鮮卑逐漸擺脫匈奴控製。
閃回結束。鮮卑族人至此斬殺北匈奴優留單於,便即名揚天下。
章和元年三月,燒當羌豪迷吾複反,與羌族諸種聯合,寇掠金城邊塞。
護羌校尉傅育上書朝廷,請求征調隴西、張掖、酒泉郡兵,並本地駐屯漢軍平叛。
朝廷許之,詔命征發三郡各五千人,分由各郡太守率領,傅育率領漢陽、金城五千人,合並兩萬兵力,約期攻打迷吾。
傅育奉旨出兵,命隴西郡部隊占據黃河南邊,張掖、酒泉部在西邊攔截迷吾。各路軍隊尚未會合,傅育先率漢陽、金城軍單獨推進。
迷吾聞知漢軍來伐,急忙退兵,並將部族、帳篷全部搬遷離去。
傅育以為迷吾將要遠遁,遂儘棄步兵,選三千精銳騎兵窮追,夜間抵達建威三兜穀。
哨馬來報:前麵距離敵人隻有數裡!
傅育命令:就地紮營,等待天亮進攻迷吾。
諸將領諾,依令而行。漢軍遠來疲憊,又欲養精蓄銳,以待來日攻敵,故此未作防備。
迷吾聞報漢軍隻在數裡外紮營,且人數隻有數千,乃對左右部將道:一人怕了一人,便即作罷;傅育如此窮追不舍,真是欺人太甚!
於是率領精騎三百人,趁夜衝擊傅育軍營。
三百精騎如同一陣狂風,卷地而至,漢軍毫無防備,被羌兵殺入營中揮刀亂砍,由是人不及兵,馬不及鞍,全都驚慌潰散,逃走無路。
傅育從睡夢中驚醒,尋找戰馬不見,遂親提寶劍,出帳迎敵。來至帳外,見四處皆是敵兵,於是奮起神威,奪到一柄長矛,威殺死十餘名羌兵。
迷吾喝令放箭,於是矢如飛蟥,射向傅育。因為身穿常服而起,傅育未及披甲冠盔,故此身上連中十數箭,後背亦被重傷,大叫數聲陣亡,死不瞑目。
漢軍三千精騎,當時被三百羌兵殺死八百八十餘人,餘眾逃回本營。
來日天明,河西等各郡漢軍趕到,羌人已經退走。
傅育為官數十年,從來不蓄私產,將俸祿全都用來救濟知己朋友,妻子兒女都不免自己操持家務。此戰死於羌亂,諸將及各郡守無不大悲,聯名上報天子,請求慰撫追贈。
漢章帝劉炟下詔,追念讚美傅育,封其子傅毅為明進侯,食邑七百戶。又命張紆繼任護羌校尉,繼續追擊迷吾,以為傅育報仇,就此平定羌亂。
張紆領旨,遂派從事司馬防率軍搜索迎敵,務求殲滅叛軍。
司馬防乃率漢軍在前,三郡部眾繼後為援,與諸羌激戰於木乘穀。
迷吾敗走,派翻譯來見張紆,請求投降。
張紆恐其散入山林不好搜剿,佯作許之,先行安排密計。
迷吾聞說允降,便率羌眾前至臨羌,紮下營柵,等待漢使前來受降。
張紆派出使節,先以毒酒饗賜降附諸羌;同時埋伏士兵於營外,待其羌人首領毒發,縱兵殺入,誅戳諸羌酋豪八百餘人,並斬迷吾首級,以祭傅育。
諸羌首領既滅,張紆趁夜打鐵,又揮兵襲擊諸羌餘眾,屠村滅寨,再又斬獲數千。
迷吾之子迷唐僥幸逃脫此難,由此心懷滅族殺父大恨,便與諸羌種儘釋前嫌,解去舊仇,結婚交質。複聚部落餘眾,占據大、小榆穀,立誓為父親報仇雪恨。
由於漢軍濫殺,導致諸羌反抗熾盛,猶如火焰漲天,張紆終不能應付討平。
消息傳至京師,公卿薦舉,以高密侯鄧禹之子鄧訓代張紆為護羌校尉。
迷唐率萬餘騎兵至塞下,企圖脅迫小月氏胡反漢。
鄧訓派兵護衛小月氏胡及其家屬,湟中諸胡因此對鄧訓十分感激。鄧訓撫養教諭,賞賂招誘諸羌種,迷唐叔父號吾也率種人八百戶降附。鄧訓隨發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在寫穀擊敗迷唐,迫其撤離大小榆穀,退據頗岩穀,部眾逐漸離散。
期年之後,迷唐欲還歸故地。
鄧訓發湟中六千人,由長史任尚率領襲擊,斬首一千八百級,俘獲生口二千人,馬牛羊三萬餘頭。迷唐收拾殘眾,西徙千餘裡,十種羌人隨之脫離,與燒當羌豪帥一並投降漢朝。鄧訓接納歸附諸羌胡,威信大行,遂罷屯兵,各歸本郡。
字幕:章和二年二月三十日,正當隴西諸羌大亂之時,漢章帝劉炟崩於章德前殿,時年三十三歲,在位十三年。
畫外音:史雲漢章帝以繼世承平,天下無事,敬奉神明,友於兄弟,悉省徭賦,綏靜兆民,除苛法,蠲禁錮,抑有仁賢之風。是以陰陽洽和,而百姓安樂;眾瑞並集,不可勝載,考之圖籍,有徵雲爾。又曰孝章皇帝宏裕有餘,明斷不足。閨房讒惑,外戚擅寵。惜乎!若明、章二主,損有餘而補不足,則古之賢君矣。
漢章帝既崩,皇太子劉肇繼位,是為漢和帝,年僅九歲。因和帝年幼,不能理政,眾官請竇太後臨朝稱製,行前漢呂太後故事,改次年為永元元年。於是竇太後臨朝稱製,引領漢朝進入外戚專權時代。(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