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明帝升殿,尊高皇後為皇太後。詔準門下省奏議,百官各安己職,聽命於元雍、元澄二王;又稱名修書,召高肇回朝奔喪,使邢豹等人殺之,親友免予追究。
由是大赦天下,詔封功臣:葬宣武皇帝於景陵,廟號世宗,尊胡貴嬪為皇太妃。命高陽王元雍任太傅兼太尉,清河王元懌為司徒,廣平王元懷為司空,文武百官每人晉升一級。
三月,甲辰朔,以高太後為尼,徙居金墉瑤光寺,非大節慶,不得入宮。
於忠既擔任侍中,又總管禁衛事務,於是獨攬朝政,權傾一時。
詔封已畢,帝升寶殿,左仆射郭祚上表:南朝齊主蕭衍狂悖,謀斷川瀆,役苦民勞,其國危亡已兆。陛下初繼大位,臨於萬方,宜宣武力於天下,討平不臣。臣請命將出師,報前番鐘離敗兵之仇,雪十萬陣亡將士之恨,長驅撲討江南。
魏帝準奏,詔命平南將軍楊大眼督諸軍南下,往鎮荊山。又命梁州刺史薛懷吉破叛氐於沮水,南秦州刺史崔暹破叛氐於武興。
鏡頭閃回,楊大眼出場,敘其來曆。
字幕:楊大眼,武都氐人楊難當之孫。
楊大眼少年即有膽識力氣,跳躍行走如飛,乃蜀漢名將胡車兒再傳第六代弟子。其雖出身氐王貴族,因係屬偏房所生,故不被宗族親人重視,致常有饑寒交迫之苦。
北魏太和中期,其父奉命到北魏朝廷做官,遂舉家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時正值北魏孝文帝準備南伐,令尚書李衝選拔將官,楊大眼便前去自薦。
由於楊大眼無甚名氣,李衝很是看不起,想也不想,便予以拒絕。楊大眼卻不肯走,上前自薦道:尚書大人不知我,可看我神技。
便索三丈長繩係於發髻,至校軍場快步奔走。後來跑得興發,繩子在腦後被扯得直如箭矢,奔馬追之不及,在場者無不驚歎。
李衝驚奇道:自古以來,某從未聞說有誰,具如此超群才乾者也。
於是任命為將,使其獨領一軍,並將鬼穀門絕技擇要暗地授之。
楊大眼藝成,遂環顧同僚說:某今謂蛟龍入水之秋,以後再難與諸君同列也。
不久累積軍功升為統軍,征討宛、葉、穰、鄧、九江、鐘離,所經戰鬥無不勇冠六軍。楊大眼統軍有方,設防有據,因功封安成縣開國子爵,食邑三百戶。擢任直閣將軍,不久又加輔國將軍、遊擊將軍,之後出任東荊州刺史。
景明五年,蠻人首領樊秀安等起兵反,楊大眼隨督都李崇征討,大獲全勝。
正始三年,梁江州刺史王茂率軍進攻北荊州,同時唆引北魏邊民及各蠻族彆建宛州,對北魏進行國土分割。又遣宛州刺史雷豹狼、軍主曹仲宗等偷襲北魏河南城。
魏宣武帝以楊大眼為武衛將軍,督統軍曹敬、邴虯、樊魯等諸軍抗擊,大敗王茂,斬梁輔國將軍王花和龍驤將軍申天化,殺梁軍七千餘人。
楊大眼攻入河南城,迫使王茂回逃江州,又窮追直至漢水,連陷五城,勢如破竹。魏帝聞報大喜,以中山王元英為征南將軍,率軍十萬,隨楊大眼追擊梁軍。
南梁大舉迎進,使太守右衛率張惠紹攻徐州,進抵宿預,昌義之攻克梁州。
魏宣武帝乃使楊大眼與都督邢巒共同反擊梁軍,邢巒奪回孤山、固城,於睢口擊敗梁將藍懷恭,進圍宿預。
藍懷恭退返清水以南,設壘抗擊魏軍,楊大眼、邢巒聯兵進攻,攻破城堡,擊斬藍懷恭,俘斬梁軍數以萬計。
梁軍統帥蕭宏聞報大驚,複又探知魏中山王元英亦將提師來會,共同攻梁,甚為恐懼,即召開軍事會議,決議撤軍。
探馬報知魏將奚康生,奚康生遂急派楊大眼至元英處求戰:梁人自攻克梁山以後久不進軍,氣勢由此可見,必懼我也。大王如進據洛水,對方自然崩潰。
元英卻道:蕭臨川雖愚,但麾下大有良將,不能輕視。我當觀其形勢,待其自亂。
不久蕭宏領數騎棄軍落荒而逃,梁軍大敗。魏宣武帝以為滅梁時機成熟,遂命元英率軍南攻。魏軍攻克鐘離以西馬頭鎮,將城中糧食儘數北運。
梁武帝蕭衍為抵禦魏軍,派徐州刺史昌義之領兵進屯鐘離。
元英與鎮東將軍蕭寶寅率眾圍攻鐘離,蕭衍詔令右衛將軍曹景宗都督諸軍二十萬來救,兵屯道人洲,欲待眾軍齊集並進。史上有名魏、梁鐘離之戰,就此拉開帷幕。
字幕:西元五零七年,魏正始四年。
正月,元英與平東將軍楊大眼率數十萬大軍攻鐘離,並在邵陽洲兩岸架橋樹柵,作跨淮通道。元英據南岸攻城,楊大眼據北岸接應,以通糧道。
當時鐘離城中僅有三千守軍,在昌義之督率下奮力抵抗。
鐘離城塹水深,魏軍車載人負,運土填塹,設飛樓衝車撞擊城牆。梁軍用泥土補修撞壞之處,魏軍輪番衝擊,一日之內竟戰數十合,但被梁軍殺傷者數以萬計,仍未能克。
二月,魏宣武帝認為南方氣候蒸濕,魏軍久攻力疲,不宜再戰,詔命元英還師。
但元英求勝心切,卻要求再寬限時日,以獲鐘離決戰之最終勝勝。宣武帝遂遣步兵校尉範紹至元英營,共商攻取事宜。
恰在此時,梁武帝命豫州刺史韋睿自合肥領兵增援鐘離,受曹景宗節度;曹、韋二將合兵,兩軍進屯邵陽洲。
韋睿率眾在營地前二十裡處夜間掘長塹,樹鹿角,截洲為城,距魏軍城堡僅百餘步。同時曹景宗又派人潛水入城送信,昌義之知援軍到達,勇氣銳增。
楊大眼率萬餘騎出戰,攻勢甚猛。韋睿結車為陣,楊大眼聚騎圍之。韋睿以強弩二千同時發射,魏軍死傷甚眾,楊大眼亦右臂中箭,被迫撤退。
元英聞報楊大眼與戰不利,遂親率眾出戰,一日數合,入夜複攻,但均被梁軍擊退。
梁將曹景宗另募勇士千餘,於楊大眼營南築壘,再次擊退魏軍進攻,雙方進入相峙。
梁武帝始終把握戰爭全局,此時頻出妙策:先令曹景宗預裝高艦,與魏軍浮橋同高,以備火攻;再命曹景宗和韋睿率兵,分彆攻邵陽洲南北二橋。
時值三月,春雨陡降,淮水暴漲六七尺,韋睿乘機派水軍乘鬥艦襲擊洲上魏軍,另以舟船裝載乾草,灌以桐麻之油,趁風縱火以焚其橋,又以敢死之士拔柵砍橋。
當時水大流急,倏忽之間魏軍所架設橋柵俱儘。
梁軍奮勇衝殺,魏軍大潰,爭相投水,被溺死及斬殺者各逾十萬。元英僥幸脫身,統軍劉神符、公孫祉兩軍夜中爭橋奔退。
楊大眼雖勇,但不能製止潰軍逃散,隻好燒營而去。梁軍趁勝追擊,又俘五萬餘人。
至此,鐘離之戰兩國各赴精銳會戰,終以梁軍全勝、魏軍慘敗而告結束。
畫外音:自北魏建國以來,鐘離之戰乃屬重大軍事失利,亦乃是自與南朝對陣以來首次大敗,可謂舉國懷恨,全軍含羞。
宣武帝聞報大為震怒,便詔命將主帥元英貶為庶民,楊大眼亦貶為營州士兵。
永平中期,高肇征蜀。宣武帝憂慮蕭衍侵犯徐揚二州,便征楊大眼為太尉長史、持節、假平南將軍、征東彆將,隸屬都督元遙,在淮、肥間阻擋蕭衍攻勢。
楊大眼再到京師,朝野知其雄氣勇力,悅其又被起用,致台省閭巷儘出,觀者如市。楊大眼遂奉旨領軍駐紮譙州南,未料魏宣武帝恰於此時駕崩。
魏孝明帝即位,允準楊大眼奏請,故下詔加楊大眼為光祿大夫,率諸路軍馬鎮守荊山,來報前番鐘離戰敗之仇。
梁武帝蕭衍聞說楊大眼又來,急遣大將康絢迎之。
康絢即率軍在浮山築堤阻擋淮水,圖謀淹灌壽春。
閃回結束,補敘前番事罷,於此書接前文。
楊大眼拜領孝明帝詔命,乃與蕭寶夤合兵一處,前來征伐淮堰。但與梁軍前後十數戰,不能克複壽陽。
楊大眼自知北軍精於陸地攻殺,不習水戰,於是趁淮河水急之際,令部將連夜在上遊決堰鑿渠,放水衝毀敵營。
梁軍大潰,被淹死無數,敗軍引投高阜,不敢複還淮河南岸。
楊大眼遂安置守將,自引大軍還朝,被朝廷加封為平東將軍。複命其以本將軍職務出任荊州刺史,鎮守北荊州。楊大眼在任之時,為震懾蠻族,常用蒿草捆紮成草人,穿上蠻人青布衣衫,在校場令眾軍以其為靶練習騎射,向草人張弓射擊。又召來許多蠻人,令其圍觀。
狂射已畢,楊大眼對蠻人說道:爾等假如膽敢叛亂投敵,我便如草人一般射殺。
蠻人見此,兩股戰戰,不敢抬頭。其後不久,楊大眼又聞北淯郡有老虎出沒為害,遂親自進山與之搏鬥擒獲,割下老虎腦袋,回來懸掛於鬨市。
從此荊地蠻人互相轉告:楊公乃是惡人,常以蒿草紮我形狀,然後射殺。連深山老虎都難免噩運,此人不可犯之。
於是再也不敢為寇作盜,荊地遂平。
楊大眼在北荊州任州官兩年,自己雖不看書,但常使人讀書聽之,聽過之後全能記住。若寫告示,都以口授,故雖然識字不多,亦頗具文采,出口成章。
楊大眼生有三子,長子名叫楊甑生、次子喚作楊領軍、幼子取名億征南,均以出生之時自己所居城守或所領官職為號。
三子皆乃正妻潘氏所生,因耳濡目染父親言傳身教,長大成人後均善排兵布陣,世人皆謂其氣度才乾,頗有其父氣象。
楊大眼擅長騎馬,身穿戎裝雄偉挺拔,即盔甲在身,亦騰挪跳躍靈活自如。巡撫士兵如子,見士兵傷病,則為之落淚傷心。為將帥而身先士卒,出入敵陣英勇無畏,遇者披靡。
南敵督軍將帥聞說對手是楊大眼,個個驚懼。傳聞淮泗、荊沔一帶,若提“楊大眼來了”可醫兒啼,便如當年張遼名望。時人推許楊大眼驍勇果敢,即使關羽、張飛不能過之。
然而淮堰一戰,楊大眼喜怒無常,鞭打士兵,人謂其必如張飛一般,命將不久。
其後楊大眼在北荊州鎮守兩年,果然卒於任上。
當初大眼因兵敗被黜流落營州,妻潘氏在洛陽多交少年,行為很是不端。待楊大眼為官中山,側室所生女夫婿趙延寶以此事告知嶽父,楊大眼遂幽閉潘氏殺之,後娶繼室元氏。
楊大眼死後,潘氏所生三子來見繼母元氏,詢問父親印綬何在。
當時元氏剛懷身孕,指著腹部對三子說道:你父爵祿當由我兒繼承,你等自掙功名,休作此指望耶!
甑生等三子聞此,無不咬牙切齒。
諸子及部將扶楊大眼喪棺將回京師,在離城七裡城東營車露宿。當夜二更時分,女婿趙延寶率人偷偷打開楊大眼棺材,亦欲尋找印綬,被楊大眼幼子楊征南射死。
元氏聞知大懼,不顧有孕在身,急出營帳奔逃入水。
楊征南又欲張弓射之,被兄長楊甑生攔住道:天下焉有殺害己母者?
於是諸子取出楊大眼屍體,馱之於背上馬,在左右隨從簇擁下叛離朝廷,複往南歸。荊地兵將畏懼甑生等人驍勇善戰,不敢苦追。
甑生等人遂奔往襄陽,歸順梁武帝蕭衍。
卻說北魏尚書裴植,自謂門第不比王肅低,而且誌高氣傲,常對人說:非我欲做尚書,乃尚書需由我做也。
每入朝議論政事,喜當麵譏刺眾官,並上表詆毀征南將軍田益宗:漢夷不同種,不宜夷人位於百世衣冠漢人之上。
於忠、元昭皆切齒恨之。尚書左仆射郭祚自以為東宮師傅,每望封侯,帝詔便以其為都督雍、岐、華三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雍州刺吏。
郭祚與裴植皆厭惡於忠專橫,密勸高陽王元雍使其出鎮邊境。
於忠聞之大怒,令有司誣奏其二人之罪。並以枉奏而矯帝詔,將裴植、郭祚及其黨羽都水使者杜陵、韋雋皆賜死。又罷免元雍官職,以親王爵位回府待罪。
朝廷內外至此皆含冤忍憤,無不對於忠專橫而咬牙切齒。
當時魏帝尊胡太妃為皇太後,使居崇訓宮。於忠領崇訓衛尉,劉騰為崇訓太仆,加侍中,侯剛為侍中撫軍將軍,又以太後父胡國珍為光祿大夫。
魏孝明帝年幼,眾臣奏請太後臨朝稱製。胡太後始臨朝聽政,但不稱製而稱令。
胡太後聰明機智,愛讀書寫作,射箭能中針孔,一切政務都親手批閱處理。乃提拔其父胡國珍為侍中,封安定公,解除於忠侍中、領軍、崇訓衛尉,令為儀同三司、尚書令。
十數日之後,太後欲要重用於忠,便問門下省侍官:於忠聲望如何?
眾人因憤其專橫,於是異口同聲,皆謂:不稱其職也。
太後見眾意一致,於是詔命遣謫於忠出朝,任都督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征北大將軍,冀州刺史;使司空元澄兼任尚書令,取代其職。
元澄見於忠被貶出朝,揣摸太後之意,聯絡朝中眾臣,上書請安定公胡國珍參議國政。太後自然覽奏大喜,即刻詔令批準。
於忠見無人肯替自己辯護,寧可推薦胡國珍這般庸材,才知因己素日跋扈,傷人太眾,今不落井下石,已是僥幸。當下隻得打點行,李攜帶家眷出京,淒惶上路,無計奈何。
胡太後升殿,忽報揚州刺史李崇派使者齎表入京。太後覽其表曰:南梁大兵擾境!左遊擊將軍趙祖悅襲取我西硤石堡壘,逼近壽陽,築起外城,將淮河百姓遷進內城。梁將田道龍攻我各寨,臣分遣眾將抵抗,因寡不敵眾,特請朝廷發兵來援。
太後觀罷大怒,當即派將:遣代理鎮南將軍崔亮攻打西硤石,鎮東將軍蕭寶寅掘開淮河堰,再淹壽陽城。
崔亮奉詔,引軍直至西硤石。梁將趙祖悅迎戰不敵,閉城堅守,魏兵乃圍壽陽。
未料彼年天氣寒冷異常,淮泗結冰,魏、梁二國浮山堰兵士,皆凍死過半。
字幕:西元五一六年,春正月,戊辰朔,北魏大赦,改元熙平。
崔亮攻打硤石城不下,與揚州刺史李崇約定水陸並進,李崇多次違約不來。
胡太後因知眾將不和,委任吏部尚書李平為使持節、鎮軍大將軍兼尚書右仆射,率領步騎兵二千趕到壽陽,另立行台,指揮調遣各部,詔命如有違抗不聽令者,便以軍法製裁。
蕭寶寅派輕軍將軍劉智文等人渡過淮河,攻破魏軍三座營壘;二月乙巳,又於淮河北部打敗魏將軍垣孟孫等。
李平來到硤石,督促李崇、崔亮等軍水陸並進。諸將不敢違令,遂屢次作戰獲勝。梁武帝派左衛將軍昌義之領兵去解救浮山,軍隊未至,康絢已擊退魏軍。
昌義之乃與王神念溯淮而上,來援救硤石。
崔亮聞南軍前來,遂遣崔延伯駐守下蔡,與副將伊甕生沿淮河兩岸紮營拒敵。
崔延伯領命,思得一計,於是下令:收聚營中數十輜重車輛,將車輪外圈去掉,將輪輻削尖,每兩輛車對接,以柔竹為索連貫並列;數十輛車相並,橫於淮水以為橋梁。又在河岸兩頭設置巨大轆轤,使橋可以隨意出沒升降,不易燒毀。速速照計而行,不得違誤。
翌日軍士來報,車橋已經造成,並已下水。崔延伯大喜,遂引帳下諸將前往觀看。諸將看罷,無不驚奇,以為天工開物,人間罕有。(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