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蔡城外,淮水之上。
諸將見到車橋,無不驚喜,齊聲向主將崔延伯賀道:此橋隨意沉浮,既可切斷趙祖悅逃路,又使戰船不能通行,將軍奇思,果然妙用無窮。
隻因有此車橋,河上船不能行,梁將昌義之、王神念駐紮梁城,便不能夠前進一步。
魏軍主帥李平乘此機會,部署軍隊分水陸攻打硤石,攻克外城。乙醜日,城中糧儘,外麵救兵不至,趙祖悅出城投降,終被李平誅殺,儘獲其部眾。
胡太後聞報攻克硤石,詔命崔亮乘勝深入。
崔亮領旨,來與李平商議進軍。
李平卻並不與崔亮商議,立即升帳聚將,持天子劍分派各將,從水旱兩路一同出發,會軍攻打浮山堰。
崔亮自謂在朝中資格無匹,見李平如此目中無人,勃然大怒,乃違抗李平指揮,借口患病請求撤還,且不待李平回書,就私自率本部撤軍。
李平惱怒欲狂,上書請處崔亮死刑。
胡太後下詔言道:崔亮進退自作主張,違我戰略計劃,雖曾獲小勝,怎免其大罪!然我日理萬機,不輕易殺戮,可任其以後將功贖罪可也。
魏軍兵分勢弱,李平無計可奈,隻得引軍北還,以致此番南征又成畫餅。
畫外音:此番南征不成大功,皆因魏營諸路將帥爭其爵位高下,互不聽命之故。崔亮之所以敢抗李平之命,亦因有李崇抗己軍令在先,朝廷亦未處分李崇之故。
鏡頭閃回,補說李崇抗命之事。
字幕:李崇,字繼長,黎陽郡頓丘縣人,魏文成帝元皇後李氏之侄,南宋濟陰太守李方叔之孫,公爵李誕之子。襲爵陳留郡公,拜鎮西大將軍。
孝文帝整頓吏治之時,李崇為大使巡察冀州,任梁州刺史。
齊國犯邊之時,複詔李崇為將軍、荊州刺史,鎮上洛。李崇積極整飭邊戍,宣詔綏慰,每將所掠南齊國人悉數送還。齊國人感其恩德,亦遣還荊州人二百餘口,兩境無複烽火。
李崇治理荊州四年,甚有政績,後任兗州刺史。
兗地多劫盜,李崇令各村建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雙槌擊鼓,四麵諸村始聞者擂鼓一通,次聞者以二為節,後聞者以三為節,各擊數千槌。俄傾之間聲布百裡,其中險要皆有人事先埋伏,盜竊始發便可擒拿。諸州置樓懸鼓之習,乃自此始。
李崇由此封侯,加封安東將軍,並為副驃騎大將軍。
太和初年,魏高祖南討漢陽,李崇任梁州刺史。巴氐部楊靈珍遣弟楊婆羅與子楊雙率步騎萬餘襲破武興,與齊國相結。高祖授李崇為使持節、都督隴右諸軍事,率眾數萬征討。
李崇槎山分進,出其不意,殲敵大半,進居赤土。楊靈珍遣從弟楊建率兵五千屯龍門,自率精兵一萬進據鷲硤。並在龍門以北伐樹塞路,於鷲硤之口積聚木石,以拒官軍。
李崇命統軍慕容拒領兵五千,從彆路夜襲龍門,自率軍攻楊靈珍。
楊靈珍連戰敗走,俘其妻子,繼而攻克武興。齊國鄭猷、王思考率兵救援楊靈珍,李崇又大破之,斬楊婆羅首級,殺千餘人,俘獲鄭猷等,楊靈珍敗逃漢中。
魏高祖在南陽覽表,大悅道:使朕無西顧之憂者,皆李崇之功也。
乃詔命授予李崇都督梁、秦二州諸軍事。未幾,楊靈珍又襲據白水,李崇又率軍破之,楊靈珍遠遁,至此不敢複來。
世宗宣武帝初年,征李崇為右衛將軍,兼七兵尚書,旋加撫軍將軍、正尚書,轉左衛將軍、相州大中正。
景明三年四月,魯陽人柳北喜、魯北燕等聚眾數萬反叛北魏,圍逼湖陽。
李崇為使持節、都督征討諸軍事,累戰破之,斬魯北燕等,遷萬餘戶於幽、並二州,世宗封李崇為魏昌縣開國伯。
東荊州樊安舉兵龍山,僭稱大號,南朝梁國朝廷遣兵策應。
北魏諸將進攻失利,朝廷乃以李崇都督諸軍討之。李崇分遣諸將攻敵營壘,連戰皆捷,生擒樊安。繼擊西荊,又獲全勝。
魏帝加封李崇兼侍中、東道大使、征南將軍、揚州刺史、都督江西諸軍事。
李崇深沉有略,鎮守楊州十年,常養精兵數千,所向摧破,屢平邊患,號曰“臥虎”。南朝梁武帝謀除李崇,屢設反間計,而魏世宗卻愈加信任李崇,不中其計。
延昌元年,大雨十三日不止,水淹楊州,房屋皆沒。
屬下勸李崇棄城北上,李崇凜然道:我受國重恩,忝守藩嶽,淮南萬裡,係於吾身。一旦動腳,百姓瓦解,楊州之地恐非複歸我國所屬。某豈因愛一軀,取愧千載之後!但憐茲士庶,無辜與我同死,爾等可桴筏隨高,人規自脫。某必死守此城,不離訊地半步。
州人裴絢乘水作亂,李崇率眾殲滅,事後以洪水為災請罪解任。
世宗不準,且下詔慰勸褒獎,授李崇為中書監、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授右光祿大夫,都督定、幽、燕、瀛四州諸軍事。後征拜尚書左仆射,遷尚書令,加侍中。
李崇明於決斷,然好財貨,販肆聚斂,家資巨萬,營求不息。其長子世哲為相州刺史,亦無清白之狀,鄴洛市廛,收擅其利,為時論所鄙。
此番南北大戰,梁武帝遣遊擊將軍趙祖悅襲據西硤石,又遣昌義之、王神念二將溯淮而上取壽春,田道龍攻邊城,路長平攻五門,胡興茂攻開霍,楊州諸戍皆遭攻擊。
李崇分遣諸將相持,密裝船艦二百餘艘,以待大軍來援。
梁國霍州司馬率眾攻建安,李崇遣統軍李神軌率軍迎戰,又命邊城戍主邵申賢堵其要路,破敵於濡水,俘斬三千餘人。
許昌縣令陳平玉投梁,引梁軍北進,李崇連上十餘道表疏,請求朝廷救援。魏世宗遣鎮南將軍崔亮救硤石,南梁鎮東將軍蕭寶夤於決淮東注,以阻北魏之軍。
隻因李崇不聽崔亮將令,胡太後方以尚書李平節度諸軍;李崇於是沿淮進擊,策應李平、崔亮合攻硤石,這才大敗梁將趙祖悅。
此時梁將蕭寶夤決淮堰未破,但淮河水勢日增,大大不利於北魏步騎作戰。
李崇乃於硤石戍間編舟為橋,立船數十,各高三丈,十步置一籬,延至兩岸。又於橋樓之北連複大船,東西竟水,防敵火栰。又於八公山東南築城以備大水,號曰“魏昌城”。
閃回結束。此番南北大戰,終因崔亮私自引兵北還,以至勝而不勝,不敗而敗。
胡太後為平衡各路將帥,詔命犒賞三軍,敘功封贈隨征諸將。論西硤石之功,以李崇為驃騎將軍,加儀同三司,李平為尚書右仆射,崔亮進號鎮北將軍。
崔亮兀自不服,與李平當麵爭功於禁中大內,太後無奈,遂加崔亮為殿中尚書。
正當此時,中尉元匡上書,揭發於忠借國家有難,獨攬大權,使裴植、郭祚蒙冤,宰相貶黜受辱,且矯詔自封儀同三司、尚書令,兼任崇訓衛尉舊事。
以此推論,便有篡逆之實,既在大赦之後,應當公開誅戮。
皇太後回複道:於忠已受特恕,不好再追究罪責,其餘皆依卿議。
元匡遂又上疏彈劾:侍中侯剛掠殺羽林衛,經廷尉依律而議,應處以大辟極刑。
侯剛本為尚食典禦,凡三十年,因有德於太後,頗專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
太後覽奏,遂下詔道:侯剛因公事掠人,邂逅致死,於律不坐。
少卿陳郡袁翻上書:所謂邂逅者,謂其情狀已露,隱避不引,考訊以理者也。今羽林衛士皆據實供認,並未抗辯,亦未拒不認罪。侯剛卻依然命人拷打致死,怎能說是邂逅!
太後無奈,於是詔命削除侯剛三百戶封邑,解除其尚食典禦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