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領導看完排練版後,直接撥了5萬元的經費讓他們置辦道具和服裝。
《少年如你》就更不用說了,作為五一檔期國產片裡人氣最高的一部,能夠提前在自己學校裡看到這部由自己同學編劇的電影,自然是與有榮焉。
但是劇院的座位是有限的,又不能真的賣掛票。所以入場券剛分配到各個院係,就被一搶而空。就張潮自己都隻弄到了兩張內部票,一張給了親王,一張給了於華。
4月24日,五一假期前最後一個星期天,下午1點鐘,燕大劇院裡座無虛席、人聲鼎沸,就連坐在前排的校領導都有些驚了,平時有些大教授的講座都沒這麼熱鬨。
張潮和《少年如你》劇組的主創坐在台下,感受著“後方”傳來的陣陣聲浪,心情都有些緊張。
燕大、青華這些頂級院校的學生,口味是十分刁鑽的,想要征服他們不容易。他們的評價,甚至可以逆轉一部電影的口碑。
周星星的《大話西遊》,在1995年上映的時候,被認為是一部沒人看得懂的大爛片,票房也很不理想。
但是在近兩年,隨著各**bs裡,大學生們對這部電影的不斷解構、演繹、解讀,《大話西遊》居然口碑反轉,成了一部“後現代主義”經典。
這是連導演劉鎮偉都沒有想到的。
打頭的是《窩頭會館》的首次公演。隨著劇院內燈光暗下,悠悠的口琴聲響徹,嘈雜的人聲很快平靜下來,每個人都瞪大了眼睛、豎起了耳朵,想看看這部在燕大內部口耳相傳了兩個多月的大戲是什麼樣。
張潮也十分期待。
舞台大幕拉開,一個活靈活現的破舊四合院的內景就展現在觀眾麵前——單單從布景和道具來看,燕大這5萬塊錢就沒有白花。
隨著人物一個個登場,小小四合院內一幕幕悲歡離合,很快揪住了觀眾的心。
在張潮看來,學生們的演技,自然不如人藝的演員那麼成熟、自然,很多地方有些過於用力——但正是這些“過度用力”,構成了一種獨屬於學生戲劇的特殊藝術張力。
何冀萍側頭對張潮說道:“這個劇,你在資料上沒少下功夫吧?”
她自己在寫《天下第一樓》的時候,為了讓劇本裡的細節真實再現曆史上的原貌,僅僅體驗生活、拜訪老藝人、老廚師、學習烤鴨技巧,就用了整整一年時間。
劇本還沒寫完,何冀萍就考下了個二級廚師證書。
《窩頭會館》雖然沒有那麼多專業細節,但是其中對解放前各種小人物的職業安排,就是一門大學問。掏糞的、賣膏藥的、賣鹵煮的、大學生……言行都得符合那個時代的特征。
張潮有些感慨地道:“一出好劇,比電影難寫。”
何冀萍深有感觸地點點頭。
伊哲則不改本色,問張潮道:“這出戲,很適合改成電視連續劇,你看,隻要再加兩個人物……”
張潮輕輕擺手道:“現在不談這個。看戲,看戲。”
在演員們精彩的演繹下,2個小時時間,不知不覺的就過去了。等到大幕再次落下,燈光亮起,演員們到舞台中央謝幕,觀眾們才如夢方醒。
如雷如潮的掌聲,響徹了燕大劇院。不少同學甚至都站起來鼓掌。
演員們連續謝幕了三次,最後一次把張潮都拉上台了,才讓掌聲平靜下來。
被邀請來觀摩的青華、燕師大、燕理工等學校戲劇社的成員,臉上的表情都十分精彩,有震驚、有失落、有佩服……
青華大學的劇社社長喃喃自語道:“這……這還是學生戲劇嗎?”
負責組織今年大學生戲劇節的幾名中戲老師麵麵相覷,發出了另一個疑問:“這……我們的中戲的同學能排出這樣的戲嗎?”
燕大的領導對這個效果滿意極了,拿起話筒,對學生們道:“大家稍安勿躁,馬上,我們將放映張潮同學編劇的另一部作品,電影《少年如你》。
張潮同學來我們燕大不到一年時間,戲劇電影兩開花,希望大家能通過觀摩張潮同學的作品,有所體會,也能創作出讓燕大驕傲的作品!”
一番官話聽得張潮隻想戰術後仰……
(下一章晚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