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府上,門口一位慈愛的老婦人等著迎接楊廣,見麵便笑嗬嗬的說:“老身見過晉王殿下。”
“姑姑,使不得,都是自家人,見麵就免了這些虛禮吧。”
老夫人見到楊廣一表人才,暗自滿意的點頭,在任何年代帶有親屬關係更容易結成牢靠的同盟。
兩人迎楊廣入府,鄭氏是真正意義上的名門望族,而且是極有曆史底蘊的望族,在滎陽的一畝三分地,鄭氏可說一手遮天,沛國公府雖然不似京中建築那般高大,但是占地麵積極廣,粗略看去至少兩坊之地。
今日知道楊廣要來,府上可是來了極多的人,都是鄭氏的族老。
此時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走上前,躬身行禮:“微臣鄭元璹(shu)參見晉王殿下。”
鄭元璹就是鄭譯的嫡長子,楊廣拉著他的手腕說:“表兄不必多禮了。”
楊廣為人低調,語序輕緩,沒有晉王的架子跟這群鄭氏的老人一番交談下來,可謂其樂融融。
坐定之後,楊廣對著鄭譯說:“沛國公,我此行本是前往洛陽公務,也不瞞著諸位,是為修運河通水道,但是出發之前夢嵐千叮嚀萬囑咐,她在大隋就姑姑一個娘家人,不管我是要饒遠路還是如何,定是得來看望一趟的。”
這話真假無人知,也沒人在意,總之這麼一說,老夫人笑容滿麵,關係便是近了許多。
“老身一個老婆子了還得王妃惦記著。”
鄭譯聽出了楊廣寒暄話裡的意思,便問:“殿下,您說這次是來修運河的,老臣可鬥膽問問是什麼運河。”
“也不是什麼秘密,等我勘探好路線,父皇就會宣布開鑿,運河第一階段是從大興城到潼關,從峽縣到洛河,此路段貫通的話以後大興城和洛陽城便有水路長期貫通,可供商貿,更可供灌溉農田。”
鄭譯可是從朝堂中心退下來的,其洞察力非一般人可比,楊廣既然和他說這件事情自然是有事情和他商量。
他馬上接話:“如此大規模的運河項目,殿下可真是辛苦了,老臣在滎陽一帶尚算有些名望,如果殿下有用的上的地方吩咐一聲就好了,犬子現在雖然有官職,但是空閒的很,有事殿下儘可吩咐他去做。”
“那可太好了,還真的有一件事情需要表兄幫忙。”
“不知殿下所謂何事?”
“姑父可知現在大興城的國家糧倉?”
“略有耳聞,前段時間據說就是靠著國家糧倉平定了長安的糧荒。”
楊廣點點頭說:“我打算在洛河與黃河交界之處,再造一個大型的國家糧倉,比大興城的國家糧倉更大,而這個國家糧倉所在的位置距離滎陽極近,將會是將來運河漕運的中樞之地。”
曆史上的洛口倉就是位於洛河和黃河交界的地方,距離滎陽很近,這也是為了方便漕運,包括以後的另外兩條運河實際上的彙合點就是在洛口倉,隻是因為洛陽這樣一座巨城的存在,所以資源都會被虹吸過去。
楊廣決定了洛口倉的位置不變,但是得加強防禦工事,建立關隘。
“洛口倉的選址就在滎陽郡內,所以此事如果姑父願意的話讓表兄幫我一把手,我不可能實時在此,讓表兄幫忙督建洛口倉,修建關隘。”
聞言鄭譯馬上就說:“殿下瞧的上犬子,犬子自當全力以赴。”
全國最大的糧倉建立在滎陽郡境內,這件事情對他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彆說隻是督建了,出點錢他都是願意的,至少以後滎陽永遠不用擔心缺糧的問題了。
這相當於給你們地方拉來了一個國家級的大項目,不說賺多少錢,用到的人工至少肯定當地人為主,管理的官員自然也得當地望族來擔任,平白的鄭氏就能多出幾個當官的,管的還是糧食這種硬通貨,而且運河交彙此處商貿興盛,好處多多。
滎陽越富足,他們鄭家自當聲望更隆,在場的鄭氏族老紛紛開始身體力行的支持楊廣,一說要讓自己兒子去幫手的,謀個職位就行,一說自家的家丁仆人都給楊廣用,最簡單的還有願意出一些資的。
“諸位,多謝諸位了,錢和人朝廷都有,諸位如此支持,等回京了我一定和父皇稟告,宇文愷會定下規劃和方案,屆時京城內修建大興城的匠人會過來一部分,表兄你牽頭把咱們這邊征兆的民夫一起管理一下,將洛口倉建設好,等工成之日,父皇一定會好好賞賜的。”
一來就帶來這麼多的好處,鄭氏的族老們隻覺得晉王肯定看了一些老夫人的麵子,老夫人在鄭家的地位再次拔高,老夫人背靠晉王,自然會跟晉王府走的更近。
一來二去,滎陽鄭氏與楊廣的關係變得親密了起來,能得世家大族支持,自然再好不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