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魏哲成為樂浪太守之後,高男武就更憂心忡忡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得知貝水馬氏和增地高氏被滅之後,他會果斷出兵。
即便國中不少權貴都覺得為了幾個漢人豪強不值得這麼興師動眾,但高男武卻依舊一意孤行,因為他覺得必須將魏哲扼殺在虛弱時。
否則再任由魏哲發展下去,他定然會是高句麗獨霸遼東的大敵。
從這點來看,高句麗人也確實堪稱是遼東漢人最大威脅。
彆的不說,就說這種戰略眼光就是遼東烏桓、遼東鮮卑所不具備的。
至於穢貊人和三韓人就更不用說了,什麼時候統一了內部才有資格開口。
……
且不說高男武如何悠哉的在浿水河畔指點自家兒子。
另一邊身處增地縣的魏哲卻壓力山大。
說實在的,如果可以選擇魏哲真不想現在就對上高句麗。
畢竟樂浪郡春耕在即,而且他這邊對三韓的計劃在進行之中。
在這種關鍵時刻魏哲實在沒有精力針對高句麗這樣的大敵。
但問題在於,高句麗人不會聽他的指揮!
所以這次魏哲不僅僅是要大勝那麼簡單,而且還要速戰速決。
否則一旦耽誤了農時,今年發生饑荒的就不是三韓,而是樂浪郡了。
於是在安置好前來彙合的屯兵後,魏哲便立刻招來元駿問道:“遼東郡可有回複?”
魏哲可不是個死要麵子的人,實際上在收到高句麗入寇的消息後他很快便派人通知了遼東郡,並且按程序向洛陽派去了軍情信使。
但洛陽太遠,等朝堂反應過來樂浪這邊估計早打完了。
故此魏哲第一時間就向遼東郡求援。
反正他也不貪功,如果遼東郡願意出兵與魏哲聯手滅了這支高句麗大軍,就算把首功讓給他又如何?
然而元駿卻麵色無奈的搖了搖頭:“尚未回複!”
見魏哲臉色有些難看,元駿想了想還是直言道:“府郡,地方長吏跨郡本就是大罪,更何況跨郡作戰,陽太守定然不會同意的。”
元駿之所以敢如此斷言,倒不是認為遼東太守陽終膽小,而是因其家學。
要知道陽終可是出身漁陽郡泉州縣陽氏,家世大姓冠蓋。
與泉州陽氏相比,令支公孫氏也隻能算是小門小戶了。
因為早在前漢王莽時期,泉州陽氏就頻出兩千石。
上穀都尉陽並、誅貉將軍陽俊,都是州郡長吏。
及至本朝泉州陽氏也多有族人為地方縣官。
甚至到了天子劉宏繼位之後,泉州陽氏更是出了一個陽球,先後任九江太守、平原相、將作大匠、尚書令等職,後又遷司隸校尉、衛尉。
如果不是因為誅殺宦官而死,泉州陽氏恐怕都要出一個三公了。
而陽終與他這位叔父一樣,都好申、韓之學,最重法度。
如果是尋常太守或許還有可能破例出兵,但在陽終的手中絕無可能。
見元駿這麼一說,魏哲這才徹底死心了,不再對遼東援兵抱有期待。
事實其實正如元駿預料的那樣。
當收到樂浪郡的消息後,麵色威嚴的遼東太守陽終直接搖了搖頭。
“太守無令跨郡,豈不是自廢法度?”
說罷,他便將樂浪郡的求援信放下,轉而吩咐郡吏告誡遼東諸縣,加強警備,以防高句麗人入寇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