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科學是不是心學?
嗯,李弘壁在裡麵加了點東西,去蕪存菁後的成果。
此刻場中,劉季篪、黃淮、胡廣等人早已經是麵色大變,略顯慌張地同解縉辯論了起來,似乎阻止他繼續宣揚心學教義。
劉季篪抓住解縉言語之中的疏漏,有力抨擊道:“解縉,格物致知乃是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真正的聖人之道,你竟然不認同?”
這個問題是一個陷阱,劉季篪故意挖好了坑讓解縉往裡麵跳。
當著天下儒生的麵兒,竟然敢說出不認同“格物致知”這一儒學基本綱領,那可真是自己尋死了。
解縉聞言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不認同,我曾根據朱夫子所說,認真格物,卻也沒格出個所以然來,所以我不認同朱夫子對‘格物致知’的理解!”
沒有上當!
劉季篪聞言心中一凜,頗為有些失望。
這個解縉,比之昔年同窗之時還要精明難纏,轉口便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並未中自己的言語陷阱。
“格,至也。物,猶事也。”
“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儘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格者,極至之謂。如‘格於文祖’之格,言窮之而至其極也。”
劉季篪不愧是程朱大儒,士紳領袖,引經據典張口就來的本事,算是徹底拉滿了技能點,引得程朱門徒紛紛叫好。
格物致知,通過觀察事物,卻研究萬物之理,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但錯就錯在這句話太空泛了,屬於人儘皆知的大道理,造成現實當中很少有人會去主動踐行。
解縉格實物,沒有任何收獲,這也很正常,其餘人等,更是從未想過這個問題,從未按照朱夫子的理論去實踐。
自程朱昌盛開始,天下讀書人大多成了功名利祿之徒,有那個閒暇時間,還不如多背幾篇經義文章,為科舉大考做足準備,何人會傻乎乎地對著竹子格個幾天幾夜?
低頭去做,便會發現問題,但程朱儒生從未低頭。
“解縉完完全全按照朱夫子理論去格過竹子,不知劉公可曾有過類似經曆?格過萬物?”
“未曾!”
“劉公不曾按照朱夫子所說格物致知,那如何做到正心誠意,如何做到修身齊家,如何做到治國平天下?”
麵對解縉的步步緊逼,劉季篪再次陷入了沉默。
他的確沒有格過萬物,畢竟正常人都不會對著一些尋常可見的東西觀察個幾天幾夜,但誠如解縉所說,連前兩目都未曾做好,他有什麼資格自稱做好了後六目?
“程朱教人格物而後致知,以尋求聖人之道,畢竟程朱講聖人之道就在自然之理當中,通過格物之道便可參悟,那麼劉公未曾格物,如何致知?如何參悟聖人之道?”
此話一出,全場嘩然。
誰都沒有想到,解縉這位科學魁首,竟然動用程朱言論,將劉季篪這位程朱大儒駁得無言以對。
但偏偏還真不是劉季篪太弱了,換個人上去隻怕比他還要不堪。
那麼,就隻能證明,程朱……有誤!
inf。inf(www.101novel.com)